旗下微信矩阵:

二次创业者更易成功,没有创新的企业得不到投资机构青睐

很多成功的企业基本上没有单打独斗的,95%以上都是合伙制,而且创业的性质也决定了很多,互联网金融一定是互联网的人和金融结合到一起的,移动医疗一定是移动和医疗的人结合到一起,专业合作商需要合作的团队,这也是一种创新。
2015-07-30 16:32 · 投资界

熊伟:现在创业要小步快跑不断调整,不投四平八稳的企业

二次创业者更易成功,没有创新的企业得不到投资机构青睐

达晨创投在清科的论坛大部分时间都参加了,还好,五年过去了我们都还在,从2000年到2014年我们在清科的排名里一直是前五十名,2012年拿到第一名,在变化当中还是比较幸运的。达晨刚刚十五周年过去了,现在投了三百多个项目,有42家已经IPO了,比较幸运的是在去年10月份IPO重启之后过了13家,在冬天来临的时候感觉到还是比较温暖的。我们现在有150亿的基金规模,投资第一大方向是TMT,第二是医疗健康消费服务,再就是节能环保,我们人都是分布在全国各地,达晨创投这两年跟行业一样,原来中后期投的比较多,这两年中早期投的非常多,都是TMT技术类的项目,我本人原来是学工科的,研究生学管理的,后来在华为干了五年,自己创业五年,2008年之后转入投资,做投资做了八年。  

  我本人创过业的,创业五年,从创业的角度理解,无论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的成就感、成功包括财富积累,我认为创业肯定比打工来得快,虽然它的风险大。我去年去了一趟硅谷,今年还会去一趟,今年4月份去了一趟以色列,我比较了一下,这是两个创业比较成功的地方,无论是从投资的角度还是站在国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创业的热土,第一个是这个行业的机会太多了,现在我们面临新技术的革命,我们传统的行业是很落后的,移动互联网包括新技术革命在这个市场的转变,这是以色列和美国所不及的,在以色列创新的能力很强,但是没市场,我们中国人有钱投它,又可以把东西卖到中国,他感觉到太兴奋了,一到那儿去缠着你不放,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这种机会是国外很难具备的。第二是氛围,经过这三十年高速发展,财富的积累包括对创业的信心,鼓励的文化,很多是草根创业,屌丝逆袭上位了,中国人对财富的追求不从道德的角度说,本身对社会创业是一个极大的激励文化,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前些年创业,大把投资人追着创业者跑,包括新三板、注册制,投资主体多,这些都给创业者非常多的机会,营造了好的环境。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在中国创业是非常合适的。  

  刚才说的创新,肯定是活不下去了才会创新,活的挺好谁会创新,2000之后,加入世贸之后做生意那么好做,我2003年出来创业,03到04年很难受,05到07年底赚钱非常容易,赚钱非常容易的时候大家都不会想着创新,怎么加大力度、销售额,降成本,扩大规模,现在大家为什么谈创新呢,前些年创新提的不那么明确,是因为现在传统产业很艰难,靠资源类的玩不下去了,这时候怎么办,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还是企业,包括自己的员工,这时候想怎么样,所以要创新、差异化、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有可能重新起来,我们达晨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投了很多高科技企业,我认为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我认为很成熟,稳稳当当IPO,也很赚钱,有的上市了,但是无论上市了还是没上市的,我们都认为要持续性的发展,无论从投资角度还是创业角度来说必须有独门绝技,要有自己的创新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创新是必须的。

  创新有几个,一个是颠覆式创新,一个是持续式创新。美国就是颠覆式创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在包括以色列、日韩这些新技术创新比较好的国家,我们至少是走在同一个起跑线,有些还走在前头,原因是我们传统行业尤其是消费服务行业存在大量的多层次的效率消耗,很多企业都是靠着信息不对称赚钱,靠着资源垄断赚钱,通过移动互联网在中国这种土壤里一下子把信息不对称打破了,把很多中间的利润给挖掘出来了,这部分一部分回馈了给企业上下游,一部分就是这些创新类的企业来请客了。这个时代提供了好的机会,但是短链条的通过一些互联网的模式好解决,我们一直在争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两年前董明珠包括王健林争的时候是完全否认互联网模式的,现在大家转了一个话题,互联网+还是+互联网,起码前提是大家都承认互联网的作用。进入深水区和传统产业结合的时候如何创新,这是大多数人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这时候既需要颠覆式创新,指的是思维,其实互联网思维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见,但是站在投资人角度,以我的认识来说不仅仅是效率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时代,更多的是思维。这个思维体现在几个方面,比如去中层化,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的企业都是金字塔式的,从创新角度来说创新一定是持续创新,把技术做的越来越好、产品做的越来越高端,同时价格也是越来越高的。  

  从两个阶段看,一个是投资前,一个是投资后。投资前大家喜欢投明星类企业,赚一百倍、一千倍,投独角兽,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大部分项目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我看企业如果看不到让我为之一震或眼睛一亮的感觉是不干的,为之一震或者眼睛一亮就是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和产品创新,我们对创新这一点的投资判断要求是非常高的,四平八稳的企业我们是不愿意投资的。但是也有很多创业者跟我讲,我们投资人首先看市场空间大不大,如果一个创业者首先去干非常大的市场死的更快,即使做到一定范围大企业进来也是把你灭掉,在大市场里找缝隙市场立身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在一个细分市场有独门绝技我也不会看。第二个是创业者团队,尤其是老大,他对这个行业的视野、行业资源和人脉我很看重,如果一个人对这个行业的动态发展趋势看的不太清楚,或者逻辑不清楚,或者他比我看的还要少一点,这个我是不太放心的,因为创新一定是在知道的情况下、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创新做差异化。第三个是思维,一定要有创新者的思维,创新者的思维一个是组织创新,你的组织一看是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我基本不太相信他的创新能力多强,我的老东家华为和小米,自己从华为出来的人都知道华为非常不错,但是完全颠覆式的创新是很难完成的,华为的手机做的很好是因为华为把手机独立出去运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创新天天追求模式创新、渠道创新而没有技术沉淀投入,我觉得也不行。前面华为和小米争论也很大,华为做手机行不行,从现在的数据看,起码从今年来看华为还是领先了,因为它有技术,芯片是自己的,小米现在也开始往技术方面沉淀。第四个是创业者的学习能力,创业包括创新,谁能想从此岸想到彼岸,我们以前都是年初做年度规划,年中服盘,年底做总结,这种方法是很困难的,必须改变,现在讲究精益创业,就是小步快跑不断地调整,用小分队不断地试错,一旦发现重大机会点,把所有的资源压上去,华为就是这种运作模式。

  投资后,首先作为投资人一般都是鼓励创新,容忍失败,让他投入,例如多几百万少几百万不在乎。第二鼓励他扁平化。第三是激励。

  这样创新才有机会。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507/20150730386431.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