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张小龙和乔布斯的产品境界:既有工匠的精神,亦有美的远见

微信张小龙和苹果的乔布斯都是产品经理,而我们要学习他们做产品的经验,他们对产品的理解深度,不是要看他们说了什么,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不是很能让一个人对某件事准确的传达,或者,完全传达,最简单粗暴的做法是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作品。
2016-01-12 11:38 · 创业邦 秦汗青

两个案例

  1案例:微信和手q的对比

  我们尽量找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产品,这样可以更方便的阐述某些道理,进行比较。微信和手q都是腾讯的产品,但其用户群体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

  首先,用手q的基本是未成年,也就是十八岁以下,而微信用户基本属于成年人,其中有工资收入的居多,这或许和微信转账方便有关,但数据透露,这两个产品的不同用户群体是由其产品特性决定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有许多繁忙的事物,内心或多或少积累了各种压力,所以其心理偏向比较简约的产品,而微信就是,未成年人精力充沛,热爱复杂,功能琐碎,好玩的产品,而手q便是。

  这是两种群体的两种心理导向所引导的两产品的用户定位。我相信腾讯做这两款产品没有想过要把微信做成成年人的产品,把手q做成未成年人的产品,之所以有微信是产品经理张小龙写信给马化腾,说服他让其拿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自然选择性的充满戏剧性的是,在两款产品竞争又互相依赖的运营中,其定位各自划分了年龄层,这是连腾讯都始料未及的,但可以用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就可以预言,那就是成年人的世界,内心比较复杂,所以喜欢简单粗暴的产品,微信自然迎合这类群体的口味,未成年人比较单纯,精力充沛,好奇心重自然喜欢体验各种有好玩功能的产品。

  这里不批判手q的繁琐,也不能批判微信的极度简约,因为批评任何一方都是对另一方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就像成年人嫌弃小孩的世界太过天真,但同时活的又很轻松,小孩嫌弃大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但同时又想变成大人,变成熟一些。这些产品心理的启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启示1:

  如果你的项目定位于未成年人,比如二次元,兴趣社交,追星,八卦等产品,那一定得开发许多有趣的功能,来满足这类群体心理的好奇心,如果你的产品定位于未成年人,还走简单粗暴的极简风,那就会被他们嫌弃成无聊的产品。

  如果你项目的定位在于成年人,那你就得洞悉这类群体的心理特性,首先这类群体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体验你产品定位的与核心价值无关的功能,他们只乐意体验产品的基础功能,大部分需求都是需要被砍掉的,比如做互联网金融产品,你确定理财群体还有精力在你这上面进行社交?比如互联网房地产的项目,你确定他们看房之余还在这上面发个朋友圈?

  ▌启示2:

  还有被炒多年,一直没有成绩的社交电商,虽然社交与电商放在一起确实是个吸睛的噱头,可是站在心理学角度是不成立的。

  首先互联网购物绝大部分都是有目的性的,大部分用户不会每天无目的性的浏览电子商务网站,只有极少数人,闲人等点开这个看看,点开那个看看,突然觉得某件商品很钟意就下单了,首先这类人买过来的产品实际上没用,因为社交电商都是通过推荐无目的性的购物,而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是:我们购物都是有目的性的,而那些逛街淘来的,暂时觉得钟意的产品我们绝不会犯第二次,也就是说,用户通过提醒自己记忆的心理来告诫自己:不要购买那些生活中本来不需要的商品,你已经犯过错误了。

  而社交性质浓厚的电商平台恰巧是违背用户“记忆心理”的特征,所以一直没人做成功,将来也不会有!它是违反人性的噱头,也许你会反问:谁说社交电商就不可以做有目的性的电商了?如果你定位在目的性的社交电商,还不如把社交二字去掉,用户是有目的性的购物,淘宝,京东,亚马逊等都能满足,比如我就要买一本书,我已经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搜到名字下单即可,你的社交属性不仅没有起到黏人的功效,更会让用户产生逆反心理,那些社交电商就是这么死掉的。

  ▌启示3:

  不要刻意去定位你的用户群体,产品定位与气质自然会吸引它本该有的用户群,如果八字没一撇你就擅作主张把用户群体划分好了,等于无形中结了一张网,让产品运营处处为难,而且这是极为感性而且狭隘的做法,可以说徒劳无功,到最后很可能连产品都做不下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用户群体是由产品功能决定的,不是你BP或者PPT里擅作主张的定位,即我们能做的只是用心做产品,用心开发,用心筛选,确立优先级,果断的砍需求,切勿提前预言用户,并在此基础上天马行空的想象,铭记一点:用户选择了产品,产品决定了用户,这是一个后知后觉的过程,不存在先知先觉。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先知先觉的PM,像乔布斯一样,可以不用做用户调研,直接用预言做产品,可但试无妨,在佩服你的勇气之外,有一点要说的是你要承担超高失败率的风险,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性的开发功能,其中典范就是祛除实体按键,用屏幕按键取而代之,试想这样创造性的需求是不能为调研数据为羁绊的,因为屏幕按键的心理需求,在其未开发出来之前,连用户都是拒绝的。

  如果你的需求也是开创性的,也无做调研的必要,因为调研来的数据会让你失望,但是不代表它没有市场,与此相反,它甚至可能成为一款爆品,用心理学角度分析就是:用户都有其隐性需求,这是连用户自己都不清楚的,在其隐性需求被挖掘出来之前,他们大多数会拒绝这样的需求,一旦有人做出这样的产品,用户的隐性需求便会被刺激到,形成难以想象的蝴蝶效应,苹果就是这样崛起的,乔布斯深谙人性精髓,洞察到群体隐性心理的重要性,而不相信用户说的话,用户提供的数据,这是对产品经理启示意义重大的一个桥段。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