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投资人一夜全部消失!曾被资本热捧的微微拼车终究难免这样的结局!

微微拼车花掉4000多万人民币后,彻底宣告失败。这笔钱给王永买来很多教训,比如: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命运不在自己手中;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最高的不一定最可靠;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靠不住。
2016-05-30 11:03 · 网易科技

《镜鉴》 微微拼车为何一夜沉没

管理失控搞垮微微拼车

  融资失败结束了微微拼车的创业之旅,但这只是表象,真正杀死这家公司的,是其在战略、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王永说,对于失败他自己要承担起80%的责任。作为董事长,王永最初主导公司的战略和外部事务,但在融资、招人、技术和管理等宏观层面,他的判断力都明显不足。

  微微拼车的一位前员工告诉记者,王永对于互联网不甚了解,前期他在融资方面太过乐观和傲慢,后期则没有做到当机立断。公司在用人上也没有形成规范,王永独断的现象时有发生。王永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合作伙伴,这些人给微微拼车初期的扩张工作带来很大帮助,但后来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掏空了这家公司的资金。

  如果王永手下有一支称职的高管团队,微微拼车或许也不至于失败得那么突然。但问题是,没有。

  如今王永对微微拼车前高管们的评价是——“简历都很牛”,不少人在华为金山摩托罗拉百度等大型IT公司供职过,但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却不甚了解,也基本没有带领上百人团队的经验。比如在产品方面,微微拼车App的用户体验很差,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宕机三四次。

  但最致命的问题出在资金上。微微拼车从开始到最后一共花出去4000多万,王永认为其中至少有一半“被浪费了”。首先,在市场补贴方面,微微拼车做得不够精细。有一段时间,微微拼车每天要补贴掉100万元,最多的一天则为150万元。

  “我们没有把钱补给真正需要补贴的人”,王永说,“补贴是一种自残行为,短期内看起来好像有点繁荣,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起任何的用户忠诚度。反而招来大量的职业刷单者,在我们的后台,刷单比例至少占到30%。”

  但补贴并不是微微拼车烧钱的*出口。在推广费用上,这家公司的内控问题相当严重。“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出现了这种状况,比如通过合同造假的方式侵吞推广费,比如一顿饭上万元的应酬费。”王永说,“甚至有些地方,几十万的推广费花完了,下面员工竟然说没有见过这些钱。”

  聊到这里,王永的情绪有点激动。他说,当他发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此前微微拼车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而财务权一直在CEO蒲繁强手里。

  上述微微拼车前员工告诉网易科技,蒲繁强在财务方面基本不进行任何规划和管理。“各地来要钱,一般都会同意,也不问钱怎么花,也不考核实际的效果,只负责加油打气。”比如,重庆的团队要走80万推广费用,只带来1000多个用户;唐山要走150万,基本没带来什么用户;北京的一个活动花费了20万,只带来100多个用户。

  “高管每个月工资3万多,媒介总监2万,总监的助理都要1万5。”王永做企业20多年,本来他有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但当高管们用“互联网要信任、透明、快节奏”等理念来游说他的时候,他动摇了、相信了,“他们告诉我,我们要学硅谷,每天穿个大裤衩、穿双拖鞋来上班,每天要有水果、酸奶,要好吃好喝。有一个月我看账目,买水果、买酸奶的开销都好几万。”

  当王永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公司账上已经没有钱了,他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甚至还找朋友借了不少钱,用于裁员、收拾微微拼车剩下的摊子。

《镜鉴》 微微拼车为何一夜沉没

4000万买来哪些教训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重新回到2014年10月,你觉得微微拼车的结局会变吗?”

  对于这个问题,王永声称自己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吸取了前述教训之后再去经营微微拼车,胜算一定会很大,“也许现在拼车领域剩下来与滴滴顺风车对抗的就不是嘀嗒拼车,而会是微微拼车。”

  王永说,创业就像登山,他以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小有成就,但就好像只到过海拔2000米的山顶。而经过微微拼车,他去过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虽然结果摔得很惨,但教训也是财富。

  微微拼车给王永带来很多教训,比如: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命运不在自己手中;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最高的不一定最可靠;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靠不住;内控和管理工作一刻不可松懈,否则公司会死在内耗上。

  当然,也有对人性的思考。“以前我做公益,碰到的好像都是好人;做了微微拼车之后,遇到的好像全是坏人。”王永口中的“坏人”,指的是刷单用户和侵吞公司财产的员工,“我在湖畔大学上学,马云就跟我们讲,世界上其实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人的一半是善,另一半是恶。”

  回想起纠结估值的那段时间,王永也承认自己有点贪婪,迷失了本性。而在如何处理人性的问题上,王永的答案是“一定要靠规则。”

  当然,如果再创业,王永一定不会选择类似拼车这样通过疯狂补贴来竞争的行业。“生意总归要赚钱,要有利润。O2O补贴大战,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王永说,“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当饭吃,真正的发动机还是商业本身。本来我对这个道理的理解还是比较深的,但在那段狂风暴雨的时间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在采访完王永之后,记者与另外几位拼车行业的专业人士探讨微微拼车的成败。不少人表示,在他们眼里,像王永这样的传统企业家来玩互联网,几乎注定要败在互联网创业者的脚下。

  但王永认为自己曾离成功很近,如今内心渐渐释然,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创业:“如果一个创业者,能栽一个很大的跟头,对他未来做更大的事情,一定是有巨大帮助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