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上述的知乎社区“失血”和“加速水化”的前提是知乎live和值乎的规模能够高歌猛进,不再只是少数受邀用户的“特权”而是可以遍地开花。
然而从知乎live和值乎目前发展的势头来看,它们的规模扩张已经开始遭遇瓶颈。
分答离开微信无法独活,而知乎live由于根植于数千万用户的社区土壤,通过知乎官方的推广做到了场场爆满,热门场次甚至一票难求。然而随着live数量和频次的不断上升,官方不可能亲力亲为为每一场live摇旗呐喊,live的主要推广重任就落在了每一位主讲人身上。
而从目前live参与人数与粉丝数的占比关系上来看,从粉丝到live参与者的转化率仍然低的可怜。
这很可能与知乎的关注机制有关。虽然有很多人抱怨知乎大V出场“自带500赞”,然而热门回答与冷门回答之间的赞数之间霄壤悬殊,即使十万粉大V也有点赞数寥寥几十的回答(尤其是在他们擅长领域之外的回答),这对于微博、微信公众号是不可想象的。
有50万粉丝的知乎“*读书人”陈章鱼最近的回答得赞数少得可怜
知乎粉丝的“点赞转化率”这么低是源于知乎问答社区本质。出现在粉丝时间线上大V的回答仅仅是问题下面一群回答中的一个,粉丝并不会盲目为之点赞,反而会被吸引到问题下面,逐一浏览所有回答,慎重投出手中一票。不同于微博的follow就是*关系(现在甚至部分头条文章先关注才能阅读全文),人际网络就是信息聚合、传播的*通道,知乎在人际网络之外,还有围绕问题的内容聚合、基于用户投票的回答排名机制、基于话题的问题推荐。
这使得知乎几乎不存在微博泛滥成灾的“脑残粉”现象,粉丝与大V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那么紧密 (虽然知乎今年开始出现了大V诈骗事件)。
一方面问答的频率要比发微博的频率低得多,从而降低了大V在粉丝时间线里的曝光频次。另一方面,用户时间线里也挤满了关注话题下的问题推荐,关注人的回答很容易被淹没。再一方面,微博评论区是博主与粉丝的互动区,是增强粘性的一种有效方式。知乎大V回答的评论区却被该问题的关注者占据,而无法成为他们与粉丝增强互动之地。
知乎的网络结构——有人和知识两种网络节点——使之优于微博、微信这样的“脑残粉”平台,使初来乍到、无一粉丝的用户的回答也有可能成为万赞“爆款”,用户对回答的投票不是看“是否出自大V之手”,而是看是否有价值,进而消灭“脑残粉”随意送赞的情况。
这当然是奉行“认真你就赢了”的知乎可以引以为豪的地方。
然而,这却成为知乎做基于粉丝粘性、粉丝付费意愿的知识变现的一大障碍。因为知识网红的变现离不开“脑残粉”的踊跃解囊。
因为知乎live和值乎都需要依靠主讲人的自带流量,那么粉丝的转化率、粉丝粘性、粉丝忠诚度(脑残度)等指标对于live、值乎的规模及可持续性就非常重要了。而根据上面的分析,知乎的各项指标都不如微博、微信,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在自己的回答下面放上公号二维码——希望把粉丝吸引到公众平台这个封闭体系中,更好地经营粉丝,提高互动频率和粘性,保证每条推送稳定的阅读量。
知乎用户苏莉安统计的从2014年12月14日到12月30日,知乎各项指标的增长趋势,专栏垫底(数据来自《民间版知乎分析报告第二期》)
虽然知乎在几年前就开始顺应“自媒体潮流”,邀请头部用户开设专栏,鼓励他们主动、高频创作,然而因为知乎粉丝的阅读转化率过低,导致专栏作者更新的积极性并不高,弃更的专栏比比皆是。
如此看来,知乎live的转化率和复购率的一路走低是可以预见的,37%的复购率看上去很高,但是经不起几次衰减。
当然,知乎live可以通过引进站外“知识网红”的方式来“消耗”微博、微信等其他平台的粉丝,就像“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分答做的那样。9月19号“非知乎用户”、知识红人李笑来做的一场知乎live吸引了4万用户参加。然而这些站外大V基本上是“捞一票就跑”,而不会持续分享。因为他们是“外来物种”,在知乎并无根基,而且他们完全可以自己搭建封闭的知识社群,在那里针对筛选出的“脑残粉”征收更高的“智商税”。
知乎live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0.99你买不了吃亏,0.99你买不了上当”的吸粉手段,是介于微博的免费分享与自己社群的私密分享的一种中间形式。这种“打折甩卖”当然不能多搞,否则自己的私密社群还有谁愿意加入坑?不仅如此,根据生物学的理论,”外来物种”会对本地生态产生不可估量的冲击。
从目前的500多场知乎live的数据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知乎live参与人数并不与主讲人粉丝数呈高度相关关系,反而与live的主题高度相关,职业发展、心理、生活方式等主题的live人气最旺。说明吸引人们趋之若鹜的不是知乎大V的头衔(葛巾、梁边妖这样知名度遍及全站的知乎女神、男神除外),而是live主题的相关性与实用性。
而小众主题方面的live,哪怕由数万粉大V主讲,踊跃入场者也寥寥无几。在统计的知乎live参与人数倒数top5中,两位“7万粉”主讲人的知乎live参与人数都仅有130人上下。只因为主题过于狭窄、小众(漫谈《龙珠》、转基因与植物病害),而粉丝的转化率又太低。
知乎live热门主题集中于生活方式、职业发展、心理等领域(数据来自《上线3个月,来复盘一下知乎Live的数据和本质》)
粉丝转化率低、参与动机主题导向,结果就是知乎live的流量严重依赖站方导流,而live人气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在“平台红利期”抢占了热门主题,比如PPT制作、职业咨询、情感咨询等,先入者一旦抢占了这些“黄金主题”,依靠知乎的品牌效应与粉丝转化,就能够创造时薪一万的神话。
然而一旦过了平台红利期,当热门主题都已被“山头占尽”,推广位资源越来越僧多粥少,后来者掘金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知乎之所以将“拓展使用场景”作为未来的*战略,正是不想让live主讲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互相争夺流量”的零和博弈。然而由于用户对于同一主题不同主讲人区分成本过高(没有多少人会逐一看完不同主讲人的回答,然后再做出选择),再加上惮于打击参与者积极性而迟迟不推出评价机制,导致live主讲人之间的差异性无法体现(在行虽然有评价机制,但碍于情面的全体零差评使得评价机制近乎失效)。最终专业、高频的专业主讲人驱逐偶一为之的业务主讲人的现象必将发生。
这是在行、分答、知乎live等知识电商的共同结局——头部用户、头部主题赢家通吃。而长尾主题又撑不起来足够大的场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