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概股私有化进程“刹车”,回归不是唯一道路

始于2015年的私有化浪潮在2016年伊始呈现出爆发之势,在不到300家的中概股公司中,有超过30家推进着自己的私有化进程,并准备完成私有化后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但行至年中,热浪滚滚的私有化浪潮开始出现“急刹车”。
2016-11-21 11:58 · 投资界 rica

中概股私有化进程“刹车”,回归不是唯一道路

  2016年对于中概股企业来说,不太寻常。始于2015年的私有化浪潮在2016年伊始呈现出爆发之势,在不到300家的中概股公司中,有超过30家推进着自己的私有化进程,并准备完成私有化后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但行至年中,热浪滚滚的私有化浪潮开始出现“急刹车”。

  而这些“回不来”的公司,遭遇了实际的尴尬:一方面,受部分公司“造假”风波的影响,一些优质的公司连带被市场做空,投资者没有信心,难获公允的估值另一方面,国内外的监管逻辑不同,进军资本市场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备受关注的中国概念股发展至此,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之后,中国概念股又该何去何从?

  11月19日,由人民网和美美证券联合举办的“中概股复兴论坛”,来自网秦华视传媒凤凰新媒体达内科技金融界等数10家中概股CEO就当前中概股如何修复形象、重拾投资者信任、恢复融资功能、如何提升业绩、投资者关系管理、正确面对监管和文化差异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探讨。

  当谈到中概股的价值重塑和如何看待今年私有化的热潮时,多数企业家表示公司并没有私有化的策略,而且私有化也未必是公司唯一的道路。至于价值重塑和市场的认可,企业家一致认为,这是个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跟是否私有化无直接关系,中概股要重新树立对市场的信赖,就要依法运作、透明运行、做好自身业务。

  纽交所北京首席代表苏鹏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美投资者不存在偏见,中概股应修炼内功充分披露。他坦言,过去几年,有关中概股被看空、做空、被集体诉讼等案例时有耳闻。中概股之所以在海外上市面临诸多挑战,可能是由于中国企业和美国投资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最正确的建议是按照美国证监会的法律去运营管理公司,简而言之,就是要充分披露。详细地说,就是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对公司所有的细节,无论好坏,都需要公正地向投资者披露,让投资者能像公司内部人一样,详细、透明地了解公司实际运营情况。这是美国证监会的核心要求,是基于披露的一种审核制度。

  美美证券CEO樊震也在演讲中提到,85%的中概股企业现在面临“估值普遍偏低、流通性偏弱、融资受阻、遭到恶意做空、不重视投资者关系、失去投资者的信心”等困境。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应对上述困境,其具体内容包括,帮助上市公司员工、客户、上下游企业发现价值和分享价值;帮助上市公司强化股本管理,优化融资策略;帮助上市公司更好地进行投资者管理,维护媒介关系;帮助上市公司优化商业模式,强调财务和资本管理。他强调,合法的、合理的做市价管理和市值调节,是每一个上市公司必须具备的。

  论坛中,数十家中概股企业CEO就“私有化”回归问题展开激烈辩论。

  达内教育董事长韩少云在回答是否有私有化的考虑时坦承,达内并没有私有化的打算,踏踏实实专注业务的发展,市场会给予一个公允的认识,虽然中国公司有文化和监管的差异,但不需要刻意去迎合监管。

  炭博士董事长王正郁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表示,每一家公司发展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和定位,不管是在哪个资本市场上市都是一样的,并不是说一定要走私有化的路。

  海亮教育董事长汪鸣也表示,在2015年中概股纷纷抛出退市方案甚至欲通过私有化回归国内A股的大背景下,海亮教育仍按原计划成功上市,虽然公司的价值没有被市场完全认可,但就公司上市而言,不管从哪里上市,它不是最终目标,只是一个手段,不要把私有化当做唯一目的。

网秦董事长史文勇对私有化抱有不一样的观点。他表示,网秦市值曾被严重低估,公司在2014年也考虑私有化,而且做了一些实际行动,中间过程比较复杂。不同的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可能都不一样,中概股大部分游戏类资产都回来了,但一些需要长期投资的早期性的东西可能留在美国会好一些。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rica,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611/2016112140566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