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首页 产业 ai 正文

从AI、VR到智能穿戴,2016智能硬件:今年我很忙

AI、VR、无人车、无人机、智能穿戴……经过2015年智能硬件行业的躁动,该行业在今年得已平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这些创业者越来越回归理性,资本开始降温,无论是智能硬件中的某个细分领域,它们正演变为一场玩家间的游戏。
2016-12-27 16:45 · 蓝鲸TMT 杨博丞

  2016年很快就要过去。这是平凡的一年,热点转瞬即逝,资本谨慎出击;也是蛰伏的一年,大公司在闷头研发,小公司在发奋创新。这一年终将过去,带走浮躁的心态,留下华丽的碎片,也埋下发芽的种子。

  AI、VR、无人车、无人机、智能穿戴……这些代表智能硬件的关键词被收录在2016年智能硬件的词典里。

  智能硬件是通过“硬件+互联网”这种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让其拥有智能化的功能。

  而硬件被智能化后,其就具备了连接能力,并加之更多互联网服务功能,形成由端到云的典型架构,且兼具收集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等附加价值。

  当今,似乎每个创业者,每个投资人都在谈论着这些技术的变迁与发展,回首过往展望未来。

  经过2015年智能硬件行业的躁动,该行业在今年得已平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这些创业者越来越回归理性,资本开始降温,无论是智能硬件中的某个细分领域,它们正演变为一场玩家间的游戏。

  从“阿尔法狗”到扎克伯格的VR,行业间的对弈似乎从未停歇,“对战之火”燃遍全球。但是,这也不乏有一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公司,例如Megic Leap、Pebble、Lily无人机、GoPro等。

  创业者和企业的激情常在,但有些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热情却没有以前那么高涨,关注度日益下降。虽然用户对智能硬件的热情在消退,传统硬件产品的智能化改造却也是大势所趋。

  虽然,这些消费者的关注度降低,但在2016年有些超越姿态的产品仍受到玩家追捧,像亚马逊的Echo、大疆无人机新品等。

  有潮起有潮落,智能硬件的热度正在逐渐回归,在今年里有的智能硬件公司逐渐倒下,VR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VR产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并在今年上半年遭遇了拐点。暴风魔镜、米多娱乐和众景视界等多家VR企业出现欠薪、裁员、倒闭,使VR的行业前景蒙在了阴影之下。

  但是,在通过一定的洗牌期之后,我们依然看到了一些活下来的勇者。

  下面就跟随蓝鲸TMT一起,细数看2016 年最火的智能硬件行业,它们重点涵盖 AI、VR、无人机、智能家居等品类。

  1.人工智能(AI)

1.“阿尔法狗”围棋对战

  今年3月,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战”开战,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硬件AlphaGo挑战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最终,人类代表李世石总比分0-3输给了阿尔法狗,“人机世纪大战”以人类完败而告终。

  而19年前,来自IBM的“深蓝”计算机在国际象棋场上首次击败人类,这成为AI战胜人类的*个标志性事件,但赛后,IBM宣布“深蓝”退役。

  在”阿尔法“挑战赛后,有专家认为,围棋是“人类智慧最后一块高地”,但不同于国际象棋,围棋每回合的可能性更多,共有250种可能,一盘棋可以长达150回合。因为围棋局面多变,从而无法被算法穷举。

  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看来,这场“人机大战”,谷歌赢是理所应当。因为未来五到十年,能深刻影响和改变生活方式和生产工作方式的就是人工智能。

2.讯飞听见亮相老罗的锤子发布会

  今年10月,在锤子新品发布会上,老罗意外的对一款输入法展开了大篇幅的演讲,发布会还没结束网友们就已经沸腾,纷纷表示下载了讯飞输入法之后丝滑的语音输入识别精度非常之高,据说其准确率能够达到97%之高。

  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该公司每年都会拿出收入25%进行技术研发,其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上成果颇多。除此之外,科大讯飞还涉及教育、智慧城市、智能客服、智能电视、车载系统等多个领域。

  蓝鲸TMT点评:

  围棋大战和语音识别属于典型的有身和无身人工智能。有时,不一定人工智能就是机器人,人工智能是“大脑”,机器人是身体,但有时身体并不一定必需。这只是人工智能的硬件,而人工智能自身则是机器人体内的“大脑”。

  讯飞听见是典型的无身人工智能,即只有大脑,没有身体,而它背后的软件和数据是人工智能。而”阿尔法狗”则是典型的有身人工智能。

  其实,人工智能说起来是个很宽泛的话题。从手机到无人驾驶汽车,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描述很多东西。

  但你可能未曾发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来到众人身边,甚至每天都在使用,只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

  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VR&AR)

1.支付宝推出“AR实景红包”

  12月21日,支付宝推出“AR实景红包”,用户可以在支付宝上点击“红包”,选择“AR实景红包”,再选择“藏红包”,用户分别设置完位置信息、线索图、领取人等后,就生成了AR实景红包。

  据了解,支付宝AR红包将在支付宝10.0版中正式上线,1月12号将会正式公布春节红包具体怎么玩,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产品,不是短期活动。对于额度方面,个人红包每天的限制是10万,商家红包则是1000万。

2. 扎克伯格路过头戴VR头盔的记者

  今年2月,在三星S7发布会现场,主持人要求在座的观众带上Gear VR体验VR视频,就在观众体验VR所带来的震撼效果时,扎克伯格却意外现身发布会现场,他潇洒的走上台,而旁边头戴VR头盔的媒体朋友们却一点儿反应也没有。

3.阿里公布VR “Buy+”计划

  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 VR 实验室,并启动 “Buy+”计划。其目标建立全球* 3D 商品库,引领未来虚拟世界购物体验。愚人节当天,阿里巴巴推出 VR 购物产品“buy+”的宣传片引爆网络。9月,Buy+上线测试。

4. Pokémon GO引爆全球游戏玩家

  今年7月,一款主打“AR+LBS+IP”的宠物养成对战类手游 《Pokémon GO》 在发布后,迅速在全球刷屏。其在用不到一个月时间获得接近 5000 万的日活跃用户。根据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Pokémon GO》只用了 63 天,就通过苹果和安卓两大应用商店在全球赚了5亿美元,成为史上赚钱速度最快的手游。

5.Magic Leap造假事件

  今年12 月,Magic Leap可谓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原来那些非常神奇的演示视频(包括鲸鱼在体育场跃起)都是*而已,该事件曝光后让Magic Leap信誉扫地。此前,Magic Leap 凭借惊艳的演示震惊了全世界。2016年下半年,VR行业本身就已进入寒冬,而Magic Leap的东窗事发或让这个寒冬更加凛冽。

6. 众景视界欠薪倒闭

  今年10月,有网友曝光了“盛景网联合伙人王湘云恶意拖欠员工薪水和报销费用,总金额达200多万”,被曝光的照片显示疑似有员工在盛景创新中心门口拉横幅抗议。

  针对此事,当事人王湘云回应称:自己只是众景视界的股东,没有义务支付员工工资。众景视界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引发的员工劳资纠纷,和盛景网络并无关系。自己在众景视界无劳动关系、无职务、不领取任何薪酬,纠纷与她本人亦没有任何关联。

  据悉,众景视界是一家VR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6年4月份发布了*产品AlfaReal AR。该公司的两个官方微博一个无任何消息,另一个更新时间停留在8月23日。

  蓝鲸TMT点评:

  VR已进入消费级市场,但内容还是比较捉襟见肘。2016年成为中国VR发展元年。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也陆续推出自己的VR设备,而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也蓄势待发,呈现出中小企业引领,BAT等巨头跟进的现状。

  虚拟现实设备在中国的热捧大致出于三种原因:新的风口吸引初创公司纷纷加入、推高估值的资本运作、对巨头而言完善生态的布局需要。

  如今,VR热潮让不少企业入局,但这些企业几乎都没有过多的积淀,同时也缺乏好的内容,因此下半年将是VR行业的洗牌时间,这是一个必有的过程。

  而目前,VR产业并未形成成熟的生态链,或者是具有行程生态的根基。资本和创业者应当冷静下来,走向成熟,认真研究VR在技术上应该如何突破,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体系。VR产业也许不会在今年腾飞,但终有一天会拥有完整生态链和*体验,也许,留给VR的只有时间。

  三、智能穿戴

1.智能手环

  智能手环发展早,剁手门槛低,其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年度最火智能硬件。虽然全功能智能手环在今年大举进攻消费级市场,但定位清晰、功能专注的运动手环并没有受到“当红小弟”的冲击。

  目前,在可穿戴市场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大背景下,包括Fitbit 以及小米等在内的手环厂商在这一年取得了销量上的井喷。

  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小米手环从零到千万的销量神话,79 元的定价,运动手环的外表,以及与小米手机的联动,这些因素为小米手环的大众化之路扫清了障碍。不少国人的*款智能硬件可能就是手环,而这也有赖于小米这样的性价比巨头创造了条件。在今年其推出了小米手环2,增加了OLED显示屏,以及心率测试。

  智能手环因为专注运动健身功能,因而变成运动手环或健身腕带。但一些厂商并不把智能手环等同于运动手环,在运动健身这项重要功能外,加入一些新的智能化元素。例如,华为手环 B2 就结合了运动手环与蓝牙耳机的功能,刷刷、握奇等手环产品加入了移动支付的功能。

2.智能手表

  经过前几年的孕育和演进,2016年的智能手表业迎来自其兴起以来*的一股爆发潮。Apple Watch借由苹果的巨大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终于在智能手表市场大步迈进。

  虽然初代 Apple Watch 自亮相之日起就遭遇各种争议,戴过的不少玩家也反应其实际表现并不尽人意,但苹果表身上所反映出的这些问题,也是智能手表业面临的通病。

  智能手表在不断发展,苹果也在努力改变,比如watch OS 3系统更新,让 Apple Watch 备受诟病的流畅度和稳定性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并在今年9月发布了第二代手表,增加了更强的防水性和GPS。

  但是,对于不少人担忧的销量问题,库克一直未予透露,市场研究机构出具的多份报告显示,Apple Watch 自上市之日起就一直是卖的*的智能手表,出货量已经达到数百万。

  今年11月,IDC发布Q3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排行榜,在排号榜中,苹果的销量大幅萎缩,而后库克反驳道,我们的Apple Watch卖的很好!Apple Watch 虽然卖的不是特别火爆,但也远没有达到卖不动的程度。

3.儿童智能手表

  今年6月,小天才电话手表Y01上市。其凭借强大的电视广告宣传和线下销量渠道,小天才以旋风之势席卷国内可穿戴市场。凭借旗下小天才儿童智能手表的持续热销,步步高首秀甚至还杀入全球五强。

  今年以来,包括行业巨头以及跨界巨头推出的儿童智能手表渐成市场主流,小牌厂商开始逐渐被边缘化。在这轮洗牌潮中,一些儿童智能手表品牌脱颖而出。除了小天才,360、荣耀小K、糖猫、阿巴町等品牌同样不容小觑。

  蓝鲸TMT点评:

  根据《2015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报告显示,在购买智能手表的用户中,使用时间1年以内的占76.9%,而30.8%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使用超过1年的用户占23.1%。有62.8%的被调查者认为,“功能鸡肋”是其设备的*缺点。

  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仍然属于技术沉淀期,在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就过早的推向市场。而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单一,计步等功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也造成部分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人们在短暂使用后选择放弃。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曾经被国外放弃的穿戴硬件正被中国重新捡起。如谷歌glass对应的是联想智能眼镜New Glass。另外耐克、阿迪达斯相继放弃的智能跑鞋也被李宁和小米重新推向市场。

  四、智能家居

1.小米发布智能家居品牌——米家

  今年3月29日,小米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小米智能家居全新品牌——MIJIA米家。

  “米家”品牌的推出,承载了小米的智慧家庭战略。小米希望通过小米手机成功的运营模式,继续孵化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壮大其生态链,同时不断突破小米模式的束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2. 谷歌发布Google Home

  今年5月19日,在2016年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其推出了全新的Google Home智能音箱。在功能上,借助语音控制,Google Home可以连接你的灯光、恒温器等等,成为家庭的控制中心,配合谷歌助理非常好用。

  根据消费者智能研究机构CIRP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1月21日,Echo系列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达到了510万台,这似乎证实了谷歌选择智能音箱是十分明智的。

3.苹果发布智能家居软件Home

  今年6月13日,在苹果WWDC大会上苹果发布了智能家居APP应用Home。其发布对智能家居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年起,苹果对智能家居领域的布局终于迎来了重大进展,此次iOS 10的更新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变成了一个实际存在的智能家居软件应用Home,这是一个统一管理家中所有智能家居设备的软件终端。

4.乐视花20亿美元买下Vizio

  7月27日,乐视在美国公开宣布,以20亿收购美国本土*电视品牌Vizio,至此,媒体追踪多日的Vizio收购大战尘埃落定。并购之后,Vizio将成为乐视控股的全资子公司,通过Vizio的市场,乐视将成为北美市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液晶电视厂商。

  消息传出后,曾有媒体质疑乐视此举操之过急恐吞恶果,不曾想一语成谶。仅仅几个月过去,乐视便陷入资金链危机,贾跃亭猛踩刹车,公司大幅裁员,外界则质疑声不断,可谓内忧外患。遥想当初风光无限,再看今朝风雨飘摇,不禁让人感慨此一时彼一时也。

  蓝鲸TMT点评:

  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曾发布报告预计,未来五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和服务市场将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0亿美元。而今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已经突破1200亿。

  围绕巨大的蛋糕,国内外各巨头争相竞逐金字塔顶端位置——做成开放的系统平台开放给开发者。而国内巨头布局智能家居沿用同样的思路。

  但是,各个终端产品并不配套,使用方法纷繁复杂。其采用的无线连接技术多种多样包括蓝牙、NFC、WiFi等并不统一。并且,各生态之间壁垒林立,智能家庭生态系统体验差、碎片化严重因此未来亟需实现多种技术的融合、需要制定统一的生态连接标准。

  智能硬件≠互联网+APP

  两年前,智能硬件概念风生水起,创业公司于雨后春笋般旺盛发展。这导致了一大批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忽如一夜春风来”。

  智能手环、智能水杯、智能插座、智能机器人……真是无处不智能,一家做硬件的公司,如果不加上智能二字,你可能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现在的多数智能产品,是在硬件里,内置了智能芯片,安装传感器。比如,健康数据统计、社交、导航、路线管理、防盗功能……一系列名词看下来,很多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不由得想吐槽:互联网+APP,这就是智能吗?

  “智能产品首先是让人感觉方便,而不是在形式上是否有APP。APP只是载体,要用人性的角度看待智能产品,而不是单纯靠APP等外在介质来全盘诠释智能。”Begin One创始人尹响林说道。

  其实,每个人理解智能的定义并不同。

  智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首先加上各种传感器,加上一块提示屏幕等等,让它变得更加智能化,并不是单纯的加上一个管理软件就算智能。

  其实,智能产品说到底,是人机智能的产品,是一个所有技术的融合。但是,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有很多传统厂商并不理解智能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智能,并不是体现在功能的扩展上,操作复杂、体验差,最终只能沦为摆设。在用户常用的功能中进行优化,不断提升使用体验,真正让智能化技术替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智能。

  也许,现在能够从各种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泡沫中不难看出,目前市场上充斥了太多建立在伪需求上的产品。

  对于现在智能自行车的一些功能,既有很多缺陷,也有很多不足,可能一些功能你都用不上。

  例如,用户真的需要在跑步时参与社交吗?计算一下里程、心率和卡路里就真能帮你科学减肥吗?对于骑行者来说,每天需要骑行多少公里才能达到对身体健康有帮助的吗?也许真正的是无法帮你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目前对于智能方面的一个缺陷。

  斑马联合创始人方云舟表示,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智能产品都没有打到痛点上,都是伪智能。消费者愿意多花钱去购买伪智能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讲,不被消费者认可买单的智能产品应当都是伪智能。

  对此,行业观察者、七十二变COO范俊飞发表了他对于此的看法,他认为,伪智能存在整个智能硬件行业,大多数相关产品还处于炒作和制造噱头的阶段,加上智能两个字后,产品就能身价倍增,这样的价格普通用户是不能接受的。

  除了“伪需求”、不具有实用价值外,供应链掌控能力差也曾让该行业一度陷入迷茫和艰难处境。但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概念的虚火渐褪、行业的良性洗牌,政策和资本等利好,仍然还会使智能行业参与度热情高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蓝鲸TMT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