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百度厂长李彦宏出书,名为《智能革命》京东售价仅47.6元

李彦宏认为,未来,人和工具、人和机器之间的沟通,可能完全是基于自然语言的。你不需要去学习怎么使用工具,你只要说话,它就能听懂。
2017-04-11 17:14 · 钛媒体

还记得半个月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与以色列总理见面时所送的那本书吗?现在国内正式上市了。

  这本《智能革命》的全名为《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篇幅长达28万字,其主创团队是由百度最高管理层及科学家团队构成,内容涵盖了从计算能力、大数据资源、人工智能研发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智能化的基本标准。

  由李彦宏参与主创的《智能革命》

  百度创始人兼CEO也参与了主创,同时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

  在序言中,李彦宏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生涯,以及对人工智能的好奇,他表示,海量的数据,越来越强的计算能力,越来越低的计算成本,在搜索领域汇聚到一起,铺就了人工智能的回归之路。

  李彦宏认为,从纵向发展来说,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阶段,弱人工智能;第二阶段,强人工智能;第三阶段,超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威胁论,他表示,实际上,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不管多先进,都属于弱人工智能,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得跟人差不多,而不能超越人类。机器是处于无限接近人的能力,但在情感、创造性等很多领域,机器是无法超越人类的。

  并且李彦宏写到,在前三次技术革命时代,是人要去学习和适应机器,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是机器主动来学习和适应人类。因为“机器学习”的本质之一,就在于从人类大量行为数据中找出规律,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兴趣提供不同的服务。

  因此,李彦宏认为,未来,人和工具、人和机器之间的沟通,可能完全是基于自然语言的。你不需要去学习怎么使用工具,你只要说话,它就能听懂。

  “人工智能的应用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因素。”他说道,未来世界的人们将像穿衣吃饭一样享用着人工智能而无所察觉。

  以下为李彦宏为《智能革命》所做的序:

  全世界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感到振奋。这种情绪就仿佛二十多年前我在硅谷亲历互联网大潮初起时所感受到的。

  这也让我时常回想起更早之前,自己在美国学习人工智能课程时的场景。在国内我学的是信息管理,到美国后我读的是计算机科学。对于那些与硬件相关的课程,我不是很有兴趣,但是一讲人工智能,我就特别兴奋,觉得这就是计算机科学甚至人类的未来。

  这门课我学得很不错,但是学完了之后自己做了一些研究才发现,人工智能还没有什么应用机会,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大家对人工智能满怀希望,真正到市场上一检验,就会立刻碰壁。所以那个时候我比较失望,只好把这个兴趣默默埋藏了起来。

  但是这个梦想一直都在那里。随着计算机网络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搜索引擎的进步,希望回来了。

  在搜索引擎大发展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和一些同路者逐步意识到,人工智能逐渐开始发挥作用。搜索引擎一直在推升计算机科学的天花板。几乎计算机科学的每一个层面,从硬件到软件的算法,再到数据,都在被持续推进,有一天一定会触碰到人工智能这个方向。在搜索上一尝试,就发现人工智能是有效的,与过去任何一个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感觉都不一样。

  我们马上就会想,为什么它在这个场景下是有效的?我们的总结是,海量的数据,越来越强的计算能力,越来越低的计算成本,在搜索领域汇聚到一起,铺就了人工智能的回归之路。

  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信息基础设施,那么移动互联网则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如末梢神经般深入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互联网,不仅产生出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海量数据,而且催生了云计算方法,把千万台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汇总,使得计算能力获得飞速提高。

  科学家早已发明的“机器学习”方法在互联网领域大展身手,从根据用户兴趣自动推荐购物、阅读信息,到更准确的网络翻译、语音识别,互联网越来越智能化。人工智能从互联网中汲取力量,终于*归来,并正在酝酿一场堪比历次技术革命的大变革。

  面对这样的变革,许多科技界的领军人物都开始探讨它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也不乏专业人士质疑它兑现奇迹的能力。于是在舆论领域,我们的耳畔萦绕着两种声音:只要人工智能达到发展高峰,就会听到“人类将被机器统治”的担忧;而只要人工智能陷入发展低谷,又会听到“这只不过是换了种套路的创新泡沫而已”。

  对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作为技术的追求者与信仰者,我深信不疑的是,我们既不能高估技术的短期作用力,更不能低估它的长期影响力。

  从纵向发展来说,业界通常把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阶段,弱人工智能;第二阶段,强人工智能;第三阶段,超人工智能。实际上,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不管多先进,都属于弱人工智能,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得跟人差不多,而不能超越人类。

  人工智能恐惧论者担心,当有一天超人工智能到来,人类会不会被机器所控制?对此,我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更保守一些。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到那一步,很可能连强人工智能都到不了。未来,机器可以无限接近人的能力,但是永远无法超越人的能力。

  当然,仅仅是无限接近人的能力,就已经可以产生足够大的颠覆性。因为计算机在有些方面实在比人强太多了。比如它的记忆能力,百度搜索可以记忆上千亿的网页,其中的每一个字它都记得住,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得到。

  再比如它的运算能力,哪怕是写诗——把你的名字输入手机百度的“为你写诗”,敲回车键,没等你反应过来,诗就出来了。再厉害的七步神童,也很难达到这种速度。但是,在情感、创造性等很多领域,机器是无法超越人类的。

  更重要的是,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上,智能革命与前几次技术革命又有着本质的差异。从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到信息技术革命,前三次技术革命,都是人自己去学习和创新这个世界,但是人工智能革命,因为有了深度学习,是人和机器一起学习和创新这个世界。前三次技术革命时代,是人要去学习和适应机器,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是机器主动来学习和适应人类。

  蒸汽时代以及电气时代刚刚来临的时候,很多人是惧怕新机器的,除了工作机会的剧烈改变,还因为人不得不去适应机器,适应流水线。而这一次人工智能革命,却是机器主动来学习和适应人类,“机器学习”的本质之一,就在于从人类大量行为数据中找出规律,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兴趣提供不同的服务。

  未来,人和工具、人和机器之间的沟通,可能完全是基于自然语言的。你不需要去学习怎么使用工具,比如怎么打开电视会议系统,怎么去调节空气净化器,你只要说话,它就能听懂。人工智能的使用方式会让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是像过去的机器那样让人感到难受。人工智能的应用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因素。

  从六七年前开始,百度就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将是照亮又一个新时代的火种,并在当时几乎无人看好的情况下,大规模投入这一领域。

  而在国际上,谷歌从搜索领域,微软从遍布桌面的应用领域,亚马逊从电商领域都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它们与大学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一起,几乎同步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新浪潮正在涌动,并且纷纷大力投入,建树颇丰。

  无论中外,企业界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

  2016年夏天,我在硅谷待了几周。有一天,跟斯坦福大学的几位学者聚餐。一位教授朋友跟我说:我们学术界现在已经不太想做深度学习了。因为我们根本做不过工业界。你们每年投入人工智能研究有多少预算?我们不敢想象。他就让同桌吃饭的人猜百度人工智能研究有多少预算。最后我说,我也不知道给了多少预算,因为这个是根据需求,需要多少我们就给多少。

  除了投入力度,工业界的数据丰富程度也是学术界无法比拟的。像谷歌、百度这样的公司,正好处在互联网的中心位置,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搜索数据、定位请求等各方面的数据。

  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从知名院校的实验室跳槽去了谷歌,去了百度......就是因为高校无法提供研发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海量数据,也无法承担计算硬件集群的巨大成本。

  我们建设百度大脑,希望为更多有志于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人才提供平台和机会。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和美国在人才吸引上走了相反的方向:美国越来越反移民,中国则是越来越开放。虽然我们在人才的吸引力上跟美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我们的趋势是好的。我们希望为全世界的人才提供机会。

  让我们高兴的是,很多优秀乃至*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来到百度,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在这个领域,没有一个牛人可以全靠自己从零开始做,他(她)需要团队,需要基础设施,甚至需要一个重视开发人工智能的企业文化。如果这样的人才发现你一开始就不太懂,或者天天只知道在那里讲故事,实际上做不出东西来,那就无法对他(她)产生吸引力。

  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带有人工智能的天然基因:我们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深度学习提取特征、模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文化,与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高度吻合。我本人也更喜欢与那些技术人员聊天,聊的时候会感觉很兴奋,因为彼此会发现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优秀的人才自然而然就会互相吸引到一起。

  当然,智能革命的兴起,还需要政府的力量。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我和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等美国创新企业家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数次对谈人工智能话题。我们达成了很多共识,其中一项就是,都认为政府的鼎力支持对创新产业非常重要。

  客观地说,中国整体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以及人才的厚重程度,现在还是落后于美国的。但是在局部我们可以*,中国的土壤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数据方面,中国有14亿人口,7亿多网民,从任何一个单一市场的角度来讲都是全球*,能够获得数据的能力也是全球最强。

  中国还有一个很强的政府,有能力把很多数据统一起来。而就在那年博鳌亚洲论坛之前的全国“两会”上,我提交了“中国大脑计划”提案,希望从国家层面来搭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我们注意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加紧布局人工智能。2016年,除了美国政府先后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等三份报告,人工智能另一重镇英国也于12月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的战略报告,主张以发展人工智能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由此可见,世界大国政府层面的人工智能竞争意识已日趋浓厚。在这方面,中国政府也不遑多让。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的概念。四个月后,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已提到“人工智能”。2016年5月,国务院再次颁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正式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纲领。

  2017年3月,百度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联合数家科研机构倾力筹建“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国内*一个深度学习领域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将着重发力于深度学习技术、计算机视觉感知技术、计算机听觉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新型人机交互技术、标准化服务、深度学习知识产权七大方向;站在国家的高度,致力于解决我国人工智能基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提升智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可以看作政府层面对“中国大脑计划”的一个初步回响。

  做这样一个大平台,宗旨在于提升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综合实力,在国际上能够真的代表中国——要像女排那样代表中国。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再次提交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切实解决儿童走失的问题,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加强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为中国经济增添新的增长点三个提案。

  两天后,“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充分说明,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政府与企业界的共识正在达成,其意义堪比“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无疑将加速智能革命的进程。

  当然,智能革命,它的过程会轰轰烈烈,但它的成果将会是一条宽广平缓的河流。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人士都认为,在不久的未来,智能流会像今天的电流一样平静地环绕、支持着我们,在一切环节提供养料,彻底改变人类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形态。陆奇称智能时代的核心本质是“knowledge in every system,intelligence in every interaction”(知识无处不在,任何交互都是智能的)。未来世界的人们将像穿衣吃饭一样享用着人工智能而无所察觉。

  在我的家里,我其实不太给自己的小女儿讲未来的东西,大多数时候给她讲的都是已经实现的东西。有些东西她不知道,我告诉她,其实百度语音可以这么用,她就明白了。有些东西不用教,她自己就会,自然而然地就会对着智能硬件说话,享受乐趣,充分体现出小孩的天性与新技术的契合。

  我觉得这就是人工智能的美妙之处,它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学习人、了解人、适应人,然后服务人,是完全以人为本的。为了这一切的发生,今天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