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基石资本2017年投资人年会上,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发表了题为《投资人的使命和未来》的主题演讲。以下内容为演讲的摘录之三:
首先,我想从基石资本一次“失败”的投资讲起。
我们投资的蓝科锂业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风险投资项目。大家可能会知道,盐湖中除了有钾,还有锂离子。蓝科锂业的主要业务就是从盐湖卤水里提取锂离子,并将其分离、提取成为碳酸锂。而碳酸锂是制备锂离子电池的常用原料。
但是,我国盐湖中含锂卤水的特点之一就是镁的比例特别高。而如何在大幅度降低经济成本的情况下把镁离子分离出去,是几十年来,全球很多机构都在研究的一项技术。在前苏联解体的时候,有一位科学家曾经初步掌握了这项技术。当时,台湾一个富二代,出于个人兴趣,他全力资助这样的科学家针对这一技术继续进行研究。于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从盐湖中取一些卤水来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取得一定进展的时候,他们也曾经找过盐湖来进行合作。但在当时,盐湖方面认为风险太大,并没有同意。
当这些科学家拿到的钱快花完了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杰出的企业家:佛山照明董事长钟信才。当时,钟信才正希望从传统的照明行业转型,于是决定继续为他们投资,才使得这一研究项目得以持续。
但是在两年之后,也就是在2012年的时候,钟总的钱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时他们又找到了基石资本。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个项目前景可观。当时,碳酸锂的市场价格大概是每吨两万多元,但是如果使用了这一技术,可以将成本降低到每吨一万多元。所以,2012年我们为这个项目投了1.3亿元资金,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又经过了两年的时间,我们见到了曙光——这项技术基本上告别实验室小批量生产的状态,可以进入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阶段。与此同时,碳酸锂的价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碳酸锂主要被应用于数码行业,但现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传统的汽车装备领域,碳酸锂的使用量在大幅度增长。因此,碳酸锂开始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价格也从每吨两万多元,一度上涨到20万/吨。即便现在有所回落,也还处在每吨12万元、13万元的价格区间。而蓝科锂业依然拥有每吨1万多元的生产成本的技术能力,因此,基石资本的投资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在大生产之前,我们又追加了7000万元的投资。
但是我想说的是,事情往往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企业要想实现营利,依然存在着很多困难。就在蓝科锂业曙光初现之时,青海省政府终于意识到了盐湖是一颗“皇冠上的明珠”。同时他们认为,一些大企业的进驻,能够强劲带动青海省的招商引资,所以决定把这项技术献给比亚迪。
但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投资,如果不能上市,至少要有一个合理的退出解决方案,否则怎么会甘心轻易转让给第三方呢?所以,我们自然不会同意当地政府的意见。于是就有一些人提出:查一查他们,看看他们的投资有没有违规操作?对此,我们感到气愤,于是给青海省政府发出了两份措辞严厉的函件,大意是,在完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我们这帮人在盐湖废水里持续投入了十年,不但取得了成果,并且为青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该项技术而言,任何未经我们同意就转让给其他公司的合作都属于侵权。而我们在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必然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函件发出,尽管对方没有做出贸然的举措,但最近还是宣布了与比亚迪的合作。至于比亚迪未来会采用什么技术去制备碳酸锂,对方并没有说明。
我讲了这么长的一个故事,主要是想说明两点思考:
*,如果跟国有企业合作,但管理层没有股权,那么投资机构自身的利益很难维护。再就是,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独立IPO,那么它的回报前景是堪忧的。
蓝科锂业这个项目给我们最直接的教训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往往正是规则的破坏者。反之,我们也曾经投过一些国有企业,比如株洲钻石刀具。当时,由于它的管理层持有一些股权,所以,当湖南省政府决定把它并入另一家上市公司去的时候,管理层选择了奋力争取,最终使我们所持有的股权获得了十倍的回报。而像蓝科锂业这样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公司,由于不能独立IPO加之政府干预,为企业的投资回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