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市值超3000亿美元,腾讯站上中国互联网行业之巅,而他们却高兴不起来...

微信也好,Facebook也好,即将上市的日本Line也好,它们所构筑的,不仅仅是一个连接人与人的沟通平台,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能抗拒,也无力抗拒的互联网“社会”。
2017-05-14 09:55 · 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

马化腾一手打造的腾讯帝国是中国当下最耀眼的企业明星。

  其不但是中国国内公认的*“产品”基因的互联网公司,曾经拥有国内价值最高的产品——QQ,现在还拥有另一款价值更高的产品——微信。

  截止到2016年底,QQ拥有全球活跃用户9亿,微信拥有全球活跃用户8.6亿。总共拥有接近18亿活跃用户的腾讯,已经与美国Facebook并列成为全球*的社交帝国。

  此外,相比阿里巴巴和百度,腾讯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表现也是BAT当中最强劲、最抢眼的。5月2日,腾讯市值突破了3000亿美元大关,成为BAT市值之首。与百度622.34亿美元市值相比,已是后者五倍。

  在世界范围内,腾讯也经历了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市值成功超越美国银行、富国银行,跻身全球第十大市值公司之列。

  翻开腾讯控股(00700.HK)的证券资料,在短短十余年的历史中,腾讯的收入、利润、股价、市值节节攀升,几乎从未下跌。时至今日,仍保持着超高速的发展。

  但凡传奇的武侠小说,主角总会有波澜不断的成长历程,被一些人所赏识,被一些人所抛弃。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也总是如此。

  在腾讯不长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一系列股权变迁,虽然大部分投资者都在这家企业身上赚了不少,但留给他们更多的仍是遗憾。个中原因很简单,谁也没想到当年弱小、找不到盈利方向的腾讯,会变得如此强大。

  复盘腾讯的投融资历史,天使投资人刘晓松、投资机构IDG、香港小超人李泽楷都曾经以很小的代价,获得腾讯很大份额的股权,但无一例外的选择套现离场,就连马化腾本人也曾经多次减持股份。

  先驱找不到指引方向的足迹,如今我们却可以探寻腾讯股价的上涨之路。在回顾这些过早离场投资者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渐渐弄明白,为何腾讯会从100万都卖不出去,成长为如今市值超3000亿美元的巨头。

熊晓鸽

  IDG作为国际投资机构的代表,最早参与了对腾讯的投资,相比其他大型机构的无动于衷,熊晓鸽的行动已是最早。

  通过大学校友、天使投资人张晓松的推荐,熊晓鸽*次接触到了腾讯,那时的腾讯,苦于应对不断增加的QQ会员所带来的运营压力、资金压力,积极向外寻求战略投资者,准备融资220万美元,将公司作价550万美元,出让其中的40%。

  马化腾后来解释这个估值的由来:“我们是按未来一年需要的资金来估算的,购买服务器加上发工资,预估需要1000万元,这样倒算出公司估值为多少。我们不愿意失去公司的控制权,所以能让出的股份,最多是一半。曾李青写的是200万美元,我咬了咬牙,又加了20万美元,因为还要送一些股份给两个中间人。”

  但是在当时互联网企业远不如现在这般抢手,这些股份的出售过程并不轻松。并且熊晓鸽和李泽楷之所以愿意投资,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ICQ以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AOL。

  有深厚国际投融资经验的熊晓鸽,很容易看到QQ作为中国ICQ的模仿者,也有机会能卖个好价钱。

  但在他看来,腾讯的价值也仅限于此。投后不久,互联网寒冬的脚步越来越近,马化腾也希望能够有好机会将企业出手,IDG则积极的帮助他寻找下家。最终马化腾并未选择出售企业,李泽楷和IDG则选择将股份卖出。

  2001年6月,香港盈科数码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手中腾讯20%的股权,接手方为南非报业集团子公司MIH。此后,MIH又从IDG手中收购12.8%的腾讯股份。此时,腾讯的股权架构处于腾讯团队占60%、MIH集团33%、IDG占7.2%。

  两年后,腾讯进行上市前股权结构调整,将IDG手中7.2%股权悉数回收。至此,IDG不再持有腾讯任何股份。

  虽然熊晓鸽本人对此没有过公开表示,但是时任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主管的王功权曾经表示,腾讯投资是IDG同事们“巨大的心痛”。

  因为如果IDG将这些股份持有至今,其收益将是IDG历史全部投资收益的总和。

李泽楷

  一生被掩盖在父亲李嘉诚光芒之下的李泽楷,本有一次*的翻身机会。

  如果腾讯这20%的股份没有出售,那么凭借庞大的市值,再加上自己众多实体产业,他将成为真正的亚洲首富,真正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

  然后历史没有如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泽楷的这份投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翻了10倍,这份看起来还不错的成绩单,再加上渐行渐近的互联网危机,让出手成为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当南非报业集团找上门的时候,显然李泽楷没有丝毫犹豫。不同于IDG选择部分出售,他直接将20%股份一次性全部卖出。

  和熊晓鸽一样,李泽楷也从来没有对腾讯的投资发表过感想,但他最近也公开的谈了这十多年来的失误和教训,他说:“我觉得我很多时候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且从良好的机会中学到的东西不够,好多东西都是从错误中才能学到的。”

  显然,这个错误的代价着实不小。

刘晓松

  在1998年,50万显然还是一笔不小的财产,以至于腾讯可以自己依托这笔业务实现初期的扩张。

  直到业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之后,腾讯才开始引入天使投资人,这其实类似于A轮融资。现在A8音乐网的创始人、CEO刘晓松获得了这个机会。

  刘晓松说自己决定投资给马化腾最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丁磊给自己推荐马化腾是一个技术高超的互联网牛人,自己也认为马化腾值得信任;二是腾讯后台的数据对比特别好。

  那时候的刘晓松最多持有过20%的股份,但据他自己所说,这部分股份被马化腾要求降下去很多,并最终在价值4.7亿美金的时候清仓。

  为此,他“内心感到很纠结”。

  实际上如果按照投资收益比来说,刘晓松的战果已经非常显赫,虽然不如南非报业,但也超过了IDG和李泽楷。这其中的关键原因,恐怕就是他很早就意识到后台数据对于互联网应用的价值。

  早期ICQ和大多数类似的通讯软件,都将用户的资料存储在其个人电脑之上,而不是云端,所以使用者只能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好友资料、聊天记录等等。

  直到马化腾发现这种软件模式的弊端,才将所有的用户信息等资料进行云端存储,这显然给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让更多的初期用户聚集到QQ上,淘汰掉了其他同期竞争对手。

  但同时这也给初创期的腾讯,带来了极大的运营压力,庞大的运营压力逼迫腾讯主动走向融资之路,这才有了后面刘晓松、熊晓鸽、李泽楷和南非报业的传奇故事。

马化腾

  最后是腾讯的缔造者,马化腾本人。他可能是目前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中,减持自己股份次数最多的创始人。

  2004年,经过一系列股份的调整和交易,IPO之后的马化腾个人总计持有公司股份约14.43%,排在持股37.5%的南非报业之后,位列第二大股东。

  此时的腾讯股价,仅仅处在其蔚为壮观上涨曲线的*部。随着公司股价不断的上涨,他进行了多次减持,2015年4月的统计,他十年间一共减持套现70亿元。

  2016年12月10日,马化腾连续4日减持腾讯,合共套现近30亿港元,他的持股量由10.13%,降至9.87%。

  今年4月9日,马化腾以每股162.259港元均价出售1000万股腾讯控股的股份,然后在4月10日又以每股159.814港元均价出售了1000万股,总共套现32.2亿港元,持股比例由9.86%减持至9.65%。

  有趣的是,马化腾每次减持,腾讯的股价都会掀起一波上涨大潮,此次腾讯股价创出历史新高,同样是发生在减持之后。

  实际上这并非什么巧合,而是一个社交网络帝国的魅力所在。

社交网络的无尽魅力

  通过早期的QQ打造出庞大的关系链之后,在移动互联时代,腾讯又通过微信延续了*社交网络的江湖地位。

  当QQ和微信承载了人和人之间沟通的重任,其黏性之大,使用频率之高,衍生价值能力之强,就会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包括股东,甚至包括马化腾自己。

  这时通过不断向整个社交网络引入新的服务,包括游戏、金融、公共传播(广告)、媒体(公共号)等等一系列能够想到的业务,理论上只要腾讯逐步进行开放,所有业务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上植根。以至于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功能及其强大的OS。

  并且,当绝大多数人都在社交网络的关系网之上时,还将进一步逼迫尚未入网的潜在使用者登陆,实现网络影响力的自强化,同时成为抵御“竞品”*的防火墙。

  从某种程度上说,微信也好,Facebook也好,即将上市的日本Line也好,它们所构筑的,不仅仅是一个连接人与人的沟通平台,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能抗拒,也无力抗拒的互联网“社会”。

  在这个网络社会空间中,腾讯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的参与者,也是引入外部服务的审批者。多种身份的叠加,让其拥有难以估量的盈利机会。

  只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让整个“社会”健康平稳运行,腾讯的盈利增长还将持续下去,股价上涨的持续也就成为必然。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