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5年大赚1000万,卖过汽水、做过药粥......他说敢想才有希望!

“人要学鹰的精神,雄鹰何曾因山高而停止飞翔!”从长江起飞,白礼西正带领太极飞向世界。
2017-07-26 15:23 · 微信公众号:硕士博士圈  陈启   
   

  他20岁成为药厂的一把手,22岁用2个药方打开销路,5年大赚1000万,42岁更是打造出146亿的中药集团。他是白礼西,太极集团的董事长。

  1964年,白礼西出生于重庆垫江。境内风景优美,拥有高滩河、大沙河等41条河流,更有500多公顷的湿地。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当地繁殖出蕨类、地衣类等600多种中草药植物。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全是药材。雨过天晴,父亲就去20公里外的黄草山采药材,“卖给城里的中药厂。”等白礼西长到11岁,他也跟着父亲上山。短短几年,就能辨认出金银花、甘草叶、连翘、杜衡等100多种药材,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9年,15岁的白礼西一举考入成都中医学院,专业当然是选药学!

  整个大学四年,他一头扎进了我国瑰丽的医学宝库当中,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书籍如痴似醉。每年寒暑假,白礼西就与同学去峨眉山、九寨沟等地寻访药材。4年下来,他对四川省的药材分布已经如数家珍。

  1983年7月大学毕业,白礼西被分配到了长江边的涪陵药厂。当时的涪陵药厂,说是药厂,其实就是个手工作坊,“厂房是用水泥板和杂木架搭的,全厂只有45个工人,*值钱的就是2辆板车。”

  此后3个月,一起分来的12大学生走了8个,半年过后只剩下白礼西老哥一个。不过,白礼西心态很放松,“再穷也不可能有农村穷吧”。

  厂房破旧?能做药就行!工资太少?管饭就行!坐板凳?没有关系,他在车间一坐就是10个小时,“一天能淘洗26斤中药。”

  科班出身,又没架子,这样的大学生到哪里去找?结果等老厂长告老还乡,需要一个新厂长时,全厂30多个职工就像商量好了似的,全选了白礼西。那年,他刚刚20岁。

  白礼西上任*件事情就是抓培训。彼时,药厂技术员走光了,真正称得上专业人才只有白礼西一个。“要发展,必须要有人才,”他率先在厂里办起了培训课堂,“分辨药材的5种技巧,炼制中药的18个秘诀,风干存储的4种方式......”半年下来,厂里多了25个熟练技工。

  但是,有了技术并不代表就有钱赚,在那统购统销的年代里,破旧的涪陵药厂根本拿不到生产指标。万般无奈,白礼西只好卖汽水、做药粥。虽然那点旁门左道根本没法让药厂起死回生,但是为了活下来,白礼西也是拼了。

  最后,他找到重庆*药厂,“能否让我们做初级加工,淘洗中药材。”人家同意是同意了,但那挣的真是辛苦钱。大冬天里,白礼西和工人的手在冷水里一泡就是一整天,手指肿到连筷子都握不住。

  “还能支撑几天?”夜深人静之时,白礼西也非常迷茫。所幸,1985年底,国家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开始发展市场经济。那一刻,白礼西很兴奋,他预感涪陵药厂的春天就要来临,“终于可以敞开生产,再也不用受指标的束缚了!”

  产业经济学高级课程班(符合条件可申请博士学位)

  生产不是问题,药方就成了*的问题。1986年初,白礼西找到涪陵医药局局长套磁,“再破也是咱县*的药厂,能否帮着介绍个专家?”

  于是,当年2月,白礼西拿着介绍信找到了上海医科大学的沈自尹教授。当时沈教授已经是中科院的院士,获得过仲景中医药杰出成果奖,手握着10多个中药研究项目。

  白礼西当然识货,他很快就对沈教授实验室中的两个药方有了兴趣,“补肾防喘片能治疗轻微哮喘,急支糖浆对支气管炎有奇效。”当时,咳喘与支气管炎都是常见病,但是市场上却没有专门的治疗药物。

  看到白礼西十分虔诚,沈教授也开出了一个极其优惠的条件,“先拿5万块买下补肾防喘片,一年后再买急支糖浆。”

  5万块买一个配方?那不就跟不要钱一样!可对于正处在破产边缘的涪陵药厂来说,还是天价!

  白礼西先后找了20多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给他,最后还是医药局局长出面担保,一家本地的信用社才勉强同意。白礼西也当场立下军令状,“3年内定让药厂起死回生!”

  药方有了,但是药性好不好,药材品质也非常关键。这个时候,白礼西搞社会实践的那点功底就派上了用场,他先后找来黄草山的附片,峨眉山的熟地黄、贡嘎山的补骨脂,四姑娘山的陈皮等18味中药,经过蒸、炒、熬等炮制方法,最后于1986年8月,成功研制出补肾防喘片。

  问题又来了,药品做出来,怎么才能让患者知道呢?“中药是个慢功夫,不宣传,十年八年都没有人知道一个新品牌。”于是,白礼西决定从仅有的10万元经费中拿出2万块,在重庆电视台做广告,“肾虚哮喘老病号,长期吃药没得效,喜鹊闹梅喳喳叫,嘿!补肾防喘新药到!”

  不过,广告投了1个月,却没有引起什么反响,销售更是非常惨淡,“一个月才卖出去15瓶!”直到第3个月,一位长期被哮喘折磨的病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买了100块钱的药。没有想到一个疗程下来,哮喘病情就得到有效控制。

  从此,补肾防喘片名声大噪。

  搞定了重庆的大医院,白礼西开始对着周围15个乡镇的100多个小型诊所发力,“每月前3天免费赠药,并且先销售后付款。”结果不到2个月,补肾防喘片就占领了各诊所的柜台。

  到了1986年底,补肾防喘片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17万元。一年后,白礼西如愿从沈教授那里买到急支糖浆配方。5年后的1991年,涪陵药厂的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也就是那一年,涪陵药厂改组为太极集团。

  到了1992年冬天,流感突然蔓延全国,藿香正气片火了起来,“不管是冻感冒、上火感冒,还是湿热感冒,都能根治。”

  不过彼时,藿香正气片市场上已经很热闹,先后有散剂、丸剂、水剂、片剂等15款之多。前面有同仁堂云南白药、片仔癀、达人堂等老字号在市场上一枝独秀,占据60%以上的份额,后面的神威药业也是虎视眈眈。

  “市面上的绝大多数藿香正气片,都刺激肠胃,患者感觉不好,”白礼西就此找到突破口,他组织课题组,花一个月时间,翻阅了130多部医学著作,最后决定采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处方,“选用广藿香油、苍术、陈皮、茯苓、生半夏等11味中草药。”

  但是,其中一个技术环节一直无法突破,就是广藿香油难以保留,“片剂需要高温浓缩,会流失有效成分,水剂则含酒精,很多人不能服用。”直到当年6月,白礼西在乐山一款治疗头疼的产品上才找到灵感,“就做成小瓶装的浓缩口服液,不会刺激肠胃,而且方便保存和携带。”

  1993年4月,太极牌藿香正气口服液面世。

  当年6月,白礼西组织120人的卫生团队,先后在重庆和成都地区做回访,“用药后哪里不舒服?几个疗程后病好了?多长时间才根治?”

  针对患者提到的“药效慢”、“味道苦”、“饭前服用没胃口”等问题,白礼西果断调整配方,“加入甜叶菊苷,提高2倍药效”。结果到了1993年年底,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就在西南市场上杀出重围,销量突破3000万。

  这个时候,白礼西已经不满足于当四川地区的*了,他要进军全国。

  1994年8月,白礼西一举砸下500万,建立了10个省外办事处,并提出“借人、借脑、借市场”的营销战略,果断从中科院、北京医大和上海医大等30多所高校引进200多个医学硕士、博士。

  有了新人,并不意味着忘却老人。白礼西鼓励老员工接受在职教育,“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学费全部报销,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强制就读MBA。”1995年,白礼西更是把12个营销总监送到清华、重大等2所高校封闭培训3个月。

  也是这一年,太极开始在央视密集投放广告,春晚老炮赵本山的一句“家中常备,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瓶儿装的,更见效!”更是引爆全国。1996年,太极营收一举突破10个亿,资产扩大到20亿。

  一年后的1997年,太极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市值一度达到146亿。

  此后,白礼西走上大手笔收购之路,他先后收购四川天诚大药房、自贡市医药,西南制药。1998年,更是斥资1.2亿元,成功收购“重庆中药”,改名为“桐君阁”。到了2000年,桐君阁的营收突破20个亿,3年销量翻了22倍,连锁门店数量突破3000家,成为全国药品网点数量*。

  当然,白礼西研发新药的脚步没有慢下来。旗下的中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每年研发中西药品种200多个,累计获得170余项专利。

  2001年,曲美减肥茶问世,“专门针对中国人研制,喝了就能瘦!”半年订单就超过了2个亿!

  2006年,在海拔4000米的康定高原上种植虫草药材,并和一心堂合作,每年营收超过3个亿。

  如今,白礼西旗下的太极集团总资产160亿,拥有太极、桐君阁、西南制药3家上市公司,6000多家大药房、9家制药厂,年营收超过130亿。

  “人要学鹰的精神,雄鹰何曾因山高而停止飞翔!”从长江起飞,白礼西正带领太极飞向世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硕士博士圈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