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5年1月,深圳某酒店一间套房中,三个男人沉默不语,各怀心事,一场震撼业界的谈判正在展开。他们仨,是滴滴打车的程维、快的打车的吕传伟和华兴资本包凡。
时至今日,人们还记得滴滴与快的的补贴大战是何等惨烈。最高峰时,双方日耗2000万美元“金弹”,杀得天昏地暗。即便分倚阿里、腾讯这样的超级金主,融资不断、气势如虹,但两家公司管理层手头的股权却越打越少。
此时,这个叫包凡的男人已然看穿一切:照此下去,注定是一场双输的败局。
看穿一切的,还有两家公司的CEO。他们几乎不约而同找到包凡,要他同时担任两家公司的财务顾问,以完成这场艰难的合并。这种做法不可思议,因为在这样的关系里,创始人很容易成为那个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人。显然,他们对包凡都拥有*信任。
三个男人坐在一起。两个“对头”面色冷峻,没有寒暄,直呼其名,言语尴尬,完全谈不拢。
但包凡自有绝活。既然谈不拢,那就先不谈,包凡一声吼,大家先喝酒。几杯酒下肚,谈人生、谈理想、谈创业的艰难苦痛,渐渐有了知心话。为给他俩创造机会,包凡干脆醉倒。借着这股酒劲,程维和吕传伟终于开始推心置腹。
喝好了、聊开了,气氛缓和了,谈判进展了。最终,这场中国互联网史上*的并购案,22天完成,包凡斡旋其中,可谓居功至伟。
有滴滴快的这碗酒垫底,找华兴做并购的企业踏破了门槛。2015年10月,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双方又不约而同“钦点”华兴;而像58同城并赶集、腾讯入京东、优酷收土豆,统统有着包凡的身影。
如今,华兴资本几乎垄断了TMT(即科技、媒体和通信)领域80%的融资并购服务,包凡也由此被认为是中国新经济领域的“并购*”。
即便战绩如此辉煌,很多人依然搞不清,包凡到底是干嘛的?
包凡曾跟奶奶说,自己是做投资银行的。奶奶问,是开银行吗?不是。那是做投资吗?也不是。那为什么叫投资银行?……
实际上,投行就是券商。但华兴资本却是靠“精品投行”起家,充当的是资本中介的角色。比如创业者、企业家想融资,又对投资圈两眼一抹黑,那找包凡就对了:投资人有什么秉性爱好,他都一清二楚;投资人要找项目,投ABCDEFG+孙宏斌轮,包凡手头公司一大把,大都极靠谱,谈笑间就能成就一笔大生意。
这是个普通人并不所知、企业间必不可少的行业。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又鱼龙混杂。某些所谓的“精品投行”、“财务顾问”,只不过靠着熟门熟路,在企业和投资人之间牵线搭桥,就能在成功的融资额中攫取5%的提成。由于暴利又没有技术含量,一些媒体记者、财经公号也参与其中,因而被人称为“金融掮客”。
创业之初,包凡也曾几小时内大赚1000万,但他清楚知道,华兴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此。今天的华兴资本,早就摆脱了精品投行的初级阶段,已成长为能够承接企业上市、融资、重组、并购、投资等业务的综合型投行。
而包凡究竟是怎样走上金融之路的?只能说,一切似乎是命中注定。
二
1970年,天秤座的包凡在上海出生。爷爷是解放前的浙江银行高管,父母则是常年在外的外交官。老人家见过大世面,即便手头拮据,也要极其体面地带着包凡去淮海路吃西餐、开眼界,顺便讲点上海昔日的股市风云和银行大亨的传奇。
虽然听不太懂,但包凡已经隐约感觉到,银行家这个职业很神秘、很好玩。
少年包凡是性格叛逆的代名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小在校寄宿,包凡养成了无拘无束的性格,却不得不独自面对校园霸凌。但如同吼出“I'm not in danger, I AM THE DANGER”的绝命毒师,不甘受辱的包凡赫然爆发,开始狂练综合格斗(MMA),不但把打架斗殴、迟到早退过成了生活主旋律,还拉上一帮兄弟,当上了校园“老大”。
很快,学校里不管吵架还是打架,只要找包凡调停,大都能化干戈为玉帛。如今,包凡能将那么多利益纠缠、矛盾尖锐的商业并购一一搞定,或许正是源于他早年“当老大”的经验。
好在生猛的青春并未跑偏,包凡后来上复旦大学、进挪威管理学院学经济,啥也没耽误。
1993年,包凡学成毕业。当北欧同学们憧憬着麦肯锡这样“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好公司,他却相中了摩根士丹利,一头扎进了这家高风险、高压力、整天要跟人抢项目的*投行。
“投行狗”被人吐槽为“钱多话少死得早”,除了赚不完的钱,就是干不完的活。但对包凡来说,工作带来的兴奋与荣耀,远超赚钱的快感。毕竟大学毕业没几年,就成天跟全世界最*的大佬合作,谈的都是几十乃至上百亿美金的生意。
1996年诺华制药并购,2000年中国联通、亚信科技海外上市,包凡都全程参与,亲历过其中的惊心动魄。像诺华并购案,只要包凡小手一抖改改裁员数据模型,数以千计的人就将失去工作。
显然,没有人敢小瞧这个年轻人。
7年投行生涯,包凡担当多家跨国企业的财务顾问,堪称业界的青年才俊。但不安分的他扪心自问,自己终究还是不喜欢稳定的工作,他需要更大的刺激——创业。
理智告诉包凡,自己对企业的认知仅限于数字和图表,对真正的管理一无所知。但2000年,包凡在运作亚信上市时,发现自己竟与这个创业团队“情投意合”。一拍即合下,包凡加盟亚信,担任首席战略官。
亚信堪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鼻祖”,移动、联通、电信等骨干网络工程全由其承建,有“中国互联网的总建筑师”的美誉。在亚信,包凡搞管理、定战略,跟不少高科技同行打得火热。期间他突然发现,这些高科技企业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0%以上,融资、并购需求极大,却对资本市场一无所知。
这让包凡眼前一亮,自己苦苦追寻的创业良机不是就在眼前吗?!
三
2004年,离开亚信的包凡在建国门外一家饭店借了间房,又招了个清华女生兼任分析师和秘书,两个人的华兴资本,就这样静悄悄地开了张。创业之初,情形困窘,包凡连见客户都尽量在装饰豪华的饭店大堂,以显体面。
这一年,国外投行在中国正上演“八仙过海”。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美林证券等四处游说,以便尽快切入中国市场;高盛却妙施巧计,通过高盛高华拔得头筹,已经拿到进入中国的入场券;摩根大通在牌照上不徐不疾,却先将龚方雄等一干才俊揽入麾下……
对包凡来说,进这些知名投行“当买办”,可谓易如反掌。但他却不甘心放弃自己的“小饭碗”,为之苦打苦熬,整天为接不到订单发愁。公司成立*年,包凡拿下两笔单子,*个客户中星微,还是老东家亚信介绍的。为揽下这活,包凡又给中星微兼职干了一年的CFO。
创业的弯路,包凡一样没少走。他折腾过不良资产、搞过证券咨询、做过天使投资,四处碰壁后,才确定了“投行+投资”的商业模式:那就是既做财务顾问,又做小规模参股投资。这种“小而美”的商业模式,被人称之为“精品投行”。
“精品投行”没法跟国际大投行相比,但包凡洞察到,创业公司、民营经济正在蓬勃兴起,他们的小融资、小并购为大投行所不屑。而这,正是华兴的机会。
在包凡看来,民营企业家对资本大都一无所知。面对资本时,他们既不容易说清发展方向、核心竞争力和融资需求,对企业关键价值又缺乏认知。于是融资时,创业者要么无法说服投资人,要么在资本面前沦陷,丧失定价权。
有的创业者为融资,放弃经营管理企业的职责,到处去参加投资人大会,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此外,企业融资或并购过程中,还牵扯到要处理法律、财务、战略等各种问题。
实际上,所有这些麻烦,交给华兴就好了。要找投资人?包凡手头一大把,每个人的喜好、信用,乃至大方还是抠门,全装在包凡的脑子里;要跟投资人谈判?交给包凡好了,“伤感情的事,留给我们来做”;融资的协议不知道怎么写?没关系,华兴帮你搞定的,直接是一整套解决方案。
拥有这样全方位的服务,华兴爆发的机会很快来了。
2006、2007年,华兴一口气为征途网络、21世纪不动产、奇虎、当当网等知名企业完成上百亿私募融资,一举斩获“最活跃中小型投行”、“年度*新型投行”等桂冠。特别是奇虎,由于当年周鸿祎遭遇某些对手恶意抹黑,几乎无人喝彩,包凡却认定老周必成大器,助其完成B轮2500万美元,从此成了不离不弃的好兄弟。
然而,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
2007年11月,华友世纪与光线传媒高调宣布联姻,华兴同为双方的财务顾问,一时风头无两。在这场几度崩溃的谈判中,正是包凡一次次力挽狂澜,才把双方多次拉回了谈判桌;面对僵持不下的对赌协议,包凡更创造性设计出全新的对赌标准(即以合并后的公司股价为对赌标准),被光线传媒王长田誉为“天才的想法”。
但就是这宗包凡倾力投入的大并购,却在“生米煮成熟饭”的情况下,于2008年3月突然终止且原因不明。这般心血付之东流,包凡空忙一场,亦是无可奈何。
即便如此,包凡对华兴的项目质量,依然有着偏执狂般的执拗:项目要么不接,要接就必定做成,否则分文不取。这种豁出一切的豪情,让华兴与客户的利益高度一致,哪怕收费极高,依然有口皆碑。而坏处是,一旦遭遇光线华友这样的惨痛案例,包凡就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
四
投行这一门生意与众不同,表面看竞争激烈、公平合理,实际上,民族、国别造就的不公平和鄙视链无处不在。
2010年,当当网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但这么件大好事,却惹翻了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原来上市前,承销投行摩根士坦利将发行价“强制打折”,使当当的募资额大减。结果上市当天,当当股价暴涨86.94%。李国庆没忍住这口怨气,在微博上公然吐槽摩根士丹利,引发与“大摩女”的对骂。
作为当当财务顾问,包凡坦言,中国公司海外上市,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遭受着不公平待遇。
以当当上市为例,选摩根士丹利承销,看重的是其*的品牌和影响力。但1200万美金承销费扔过去,对大客户众多的摩根士丹利来说,只是笔微不足道的小生意。
实际上,国际大投行与上市公司不过是“一夜情”,与大基金才是“长久夫妻”。企业要上市,投行要承销,总是倾向于多分配给有实力的大基金。但基金无利不起早,投行不压价,谁当接盘侠?李国庆愤怒的,正是投行这种串谋压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利益。
而美国投资人对中国公司的估值理解,也偏差得厉害。他们懒得理解“你是谁”,总是让你解释“你像谁”,比如当当跟亚马逊一类比,财报、公式一套,估值马上出来。要是你的商业模式找不到类比对象,那在美国投资人看来,你的公司没准有猫腻。
总之,不管是阿里巴巴、携程、新浪、百度还是南方航空,甭管你在中国有多牛,去了美国资本市场,都得找一个“对标”的美国公司,才算有点辨识度。
这件事,让包凡开始了审慎的反思。
在华尔街打拼多年,包凡深知金融从来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在大投行,分析师这种底层金融“民工”,大都是数学精湛、工作勤奋、安于现状的华人;中层经理中,印度人倒是不少;最高层,则永远是犹太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天下。
包凡从不相信什么种族决定论。但在金融博弈的大棋局上,日本、俄罗斯、东南亚都先后败北,真正大赢家始终是英美一脉。未来,中国人如何去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包凡的答案是,一定要打破欧美投行的上市垄断,哪怕陪跑,也要参与。再不拿牌照、扩规模,就只能任人宰割。这个道理,是他在格斗当中悟出来的,“被打到时,你绝不能退缩,必须马上打回去。遇到困难,也只能迎难而上,坚决顶上去。”
2012年、2013年,华兴先后拿到香港、美国的券商牌照,从精品投行跃升为综合型投行。从此,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投资银行。
2013年6月,跨境电商*股兰亭集势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华兴操刀的IPO*股。拿下这笔承销大单,只因为包凡与兰亭集势董事长郭去疾是不折不扣的“好基友”:当年,郭去疾还在谷歌中国当首席战略官时,包凡就常去“勾搭”他下海创业。这次,华兴虽是副承销商,却带来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融资订单,令包凡足够满意。
与京东的合作,则堪称华兴融资与IPO的经典。
早在2006年,包凡就认识了刘强东,花了4年仔细观察后,最终认定他能力强、讲义气、会成事。此后,京东的数轮融资,华兴都想要参与,却未能如愿。但包凡是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时不时就来“骚扰”刘强东:“我就不信这邪,我们一定要为京东做点啥。”
融不了资就出谋划策。在包凡看来,此时京东的战略是跑马圈地,做大体量,构筑护城河。这样的经营策略,会让财务报表极其难看,所以不适合上市,更应该私募融资。
显然,包凡的话正合刘强东之意。2011年,京东C轮融资展开,刘强东终于找到包凡,开口就要融10亿美金。包凡的*感觉是:刘强东简直疯了。要知道,2009年盛大网络赴美上市,融资额也不过如此。
但这么大的招,包凡接了。可上哪找10亿美金?包凡的想法是,这人至少得赚过10亿美金,也懂得什么样的人能把这笔投资赚回来。
想瞌睡正好遇见枕头,恰好华兴资本的老朋友、俄罗斯数字天空技术(DST)创始人尤里来到中国。这位俄罗斯巨富就爱砸钱,唯恐公司不够大,看上了就不惜代价,价钱贵一倍也无所谓。包凡带着这位“老铁”逛了20多家企业,一眼相中了京东,一砸就是5亿美金。
有了DST这样的“冤大头”带头,老虎基金、软银也跑来跟风,合计竟凑了破天荒的15亿美金。投资人不但给出天价估值,还不要投票权。这场融资成为京东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之战,包凡在其中功不可没。
京东融资大战,令华兴资本声名大振。于是,拿下京东IPO大单,就成了包凡给刘强东打个电话的事。2014年5月,华兴担当京东20.5亿美元IPO的联席主承销商,一举创出当时中概股*规模融资纪录。
面对大洋彼岸高潮迭起的上市热潮,国内的大型券商却只能固守本土,望洋兴叹。而华兴却跃居华尔街第七大承销商,在中国民营投行中,它的*地位已然牢不可破。
五
赴美上市的中概股越多,麻烦似乎也越多。从2009年开始,美国做空机构浑水、香橼,通过发布所谓的调研报告大肆做空,令中概股突然暴跌30%以上,乃至停牌或摘牌,由此成为中概股公司夜不能寐的代名词。
这事跟包凡没有直接关系,却令他出离愤怒,甚至呼吁所有中概股公司成立一家基金,专门起诉造谣生事的做空机构。
在包凡看来,浑水、香橼的所作所为,正是美国监管当局肆意纵容的结果。做空机构在中概股公司安插内鬼、搜集情报,据说,仅浑水在中国招募的人员就多达5万人次。国内竟有人天真地认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些让包凡不禁感慨,中国人既不懂华尔街,也不懂美国。
由于深谙套路,包凡*次向国人揭示了华尔街的“做空路线图”。
首先,浑水、香橼会先找几个真正的“烂柿子”,像东方纸业、绿诺科技、东南融通等这类有财务造假行为的公司,直接在市场上干掉,由此建立起做空机构的市场公信力。
接着,做空机构就开始向新东方、分众、奇虎360等公司下手。这类中概股问题不大,但他们的做法是把问题放大,是典型的造谣生事。美国投资者不知所以,但很不幸,投资者已经相信它们了。
可做空机构只是大型对冲基金的马前卒,中概股有问题,那么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统统有问题。当它们积累了足够的号召力,便联手做空中概股乃至恒生指数,大赚一笔做空的钱;然后豪赌中国政府出手救市,再反手做多,两头都赚得盆满钵溢。
不幸的是,2011-2012年的恒生指数走势,完全如包凡所料。
面对如此被人收割的现实,包凡的建议是,既不要愤怒,也不要试图去改变规则。中概股企业要敢于组织起来,赴美去打公关仗,用美国投资者能懂的语言,发布正面信息,以正视听;实在不行,也可以坚决退市,让做空者白忙一场。
1998年,包凡曾跑遍整个东南亚,帮着惨遭金融危机重创的客户收拾残局。他*次见识到,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被击溃后,其遭受的损失更甚于输掉一场战争。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加速金融体制改革、培养国际化的金融精英,已经变得像国家安全一样迫切而重要。否则,中概股被人狙击事小,被人搞出金融危机,把改革几十年的成果尽数收割,可就悔之晚矣!
六
2015年,美国财经杂志《彭博市场》评选出全球*金融影响力50人,“首富”王健林和“宇宙*大行”董事长姜建清赫然在列。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华兴资本包凡的排名竟然远超前者,彭博的理由是:快人快语的包凡凭借其“关系”,能在中国新经济领域安排几乎任何交易。
彭博可谓一语中的。实际上,互联网创投圈是个典型的口碑社会。一笔生意做下来,能力人品都会被风传。而大多数人聊起华兴,公认的说法是“老板很厉害”。
在包凡看来,华兴既要做买卖,更要交朋友。他总是先要看这个人值不值得交,再谈生意的事,所以永远不会只干一锤子买卖。
比如兰亭集势创始人郭去疾,是包凡不停“勾搭”地下了海,才有兰亭集势的IPO;土豆网创始人王微,则是在上一门课时包凡偶遇相识的,但他就善于把萍水相逢变成意气相投,之后土豆的融资、并购,全被华兴包了。
根据星座学说,天秤座天生具有高超的社交手腕和优雅的人格魅力。但包凡从不隐瞒他赢得友情的秘诀:你要多记得别人的好,这样才能和更多的人合作。
这让华兴的企业文化中充满令人热血的“江湖义气”。往浅了说,就是在利益问题上很大气、不计较,感觉靠谱;往深了说,真和包凡有了交情,你甚至愿意“送”钱给他。
当年光线与华友的并购案,包凡呕心沥血一场,买卖最终没成,连顾问费都打了水漂。但光线传媒的王长田记住了这事。后来光线传媒上市,王长田拉着包凡入股,让他一口气大赚了30多倍。对此,王长田毫不讳言:他是一个你愿意给他钱的人,你觉得他挣钱是应该的。
显然,包凡和他的客户是一类人:豪爽、义气,不屑于斤斤计较,尊崇长期友情,坚决信守承诺。包凡曾极富感情地表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都很不容易。我自己也是民营企业家,特别能够理解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这些人很不简单,我很佩服、尊重他们。”
这种牢固庞大的人脉关系,成就华兴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当然,友情和信任不会凭空而来。华兴的高度专业化,足以精确把握企业的真正需求。这源自包凡当年在摩根士丹利接受的训练:就连做出的PPT,老板都会拿尺子去量,以判断左右边距是否对称。
这种做法看上去似乎很“脑残”,但华兴PPT的字体、字号、表格同样规矩苛严。“你要做业内*秀的人,就必须跟别人不一样。”
华兴的专业,曾让21世纪不动产为之叹服。当年,21世纪不动产启动B轮融资,送钱上门的大有人在,但高盛却坚决建议他们“找找华兴”。这让创始人卢航大惑不解:钱都堆在家门口,凭什么让华兴多赚一道手续费?而华兴介入后,在短短3个月内便以更少的股权、更高的估值搞定5200万美元融资,让卢航心服口服外带佩服。
有人认为,投行这种金融服务业,专业即可,专注则不必。但多年来,华兴就盯着TMT、医疗保健、消费品这三个细分领域。如果只是做融资、并购、承销上市等服务,犯不着对行业斤斤计较。但华兴在提供服务后,有时候选择收钱,有时候则会选择将服务费折股,以便与客户利益深度捆绑。
显然,“投行+投资”的商业模式,必须要赌对产业经济的大趋势。
在包凡看来,中国的经济正日益分裂为传统旧经济和崛起新经济。身处旧经济的人们在悲观中不断哀叹,眼见日薄西山,却又不知路在哪里;拥有新经济思维的人则看见传统经济中的痛点和升级机会一大把,感觉遍地是黄金。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作为旧经济的“集中营”,A股常年萎靡不振,而新经济代表的海外中概股则连创新高。
对此,包凡的预言是,“中国的未来一定是新经济的未来,新经济是未来*值得赌的方向”。
“欧洲撑起了罗斯柴尔德,犹太人撑起了高盛,央企撑起了中金,中国的创业者们,谁是你们在华尔街的代言人?”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就蕴含在“华兴”的寓意当中。如今,包凡已经有足够的底气笃定,未来10年,中国必将成为全球金融中心。那时候,他希望华兴能成为中国*的、*秀的、世界级的投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