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剑桥毕业,公司估值超10亿,他是「慢病管理」第一人,500家医院抢着跟他合作

匡明希望未来能成为中国超过4亿慢病患者以及所有慢病医生的终身智能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在现实的医学诊疗中,将很快就可以变成现实。
2018-03-09 08:16 · 微信公众号:创业邦 鹧鸪仔


  智云健康是一个一站式慢病服务与健康管理平台,通过智能硬件、医学引擎、深度大数据挖掘以及实时互联技术,构建医院内、外移动医疗,数字医疗的生态系统。

  匡明是一个跨行业创业者,上海交大毕业后顺利进入Intel做工程师。信息工程专业出身的他,在这期间发表了不少专利。后前往剑桥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欧洲工作,机缘巧合之下转行医疗,加入强生医疗团队,从一个钻研程序设计的工程师,跨界成为先后负责产品、全球、亚太等多个市场区域的市场销售的管理者。

  2011年年底,匡明去了强生美国总部,负责全球产品策略。因此他得以直接接触从战略到产品研发,最终走向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这也为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

  在美国一年多,匡明被强生派往中国,负责大半个中国的销售工作。在摸清整个中国的医疗市场后,匡明发现欧洲、美国和中国之间存在巨大社会差异。欧洲多数国家健康医疗网络完善,卫生中心和医院分布密集,实现卫生服务的全民覆盖。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拥有*进的医疗技术,最前沿的诊疗方案,*质的医学人才等。其医疗费用也全球最高,因此商业保险系统异常发达。匡明发现由于政策和商业环境等因素,许多在国外普遍施行的经验却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医疗市场。

  在中国医疗市场摸索的过程中,匡明逐渐发现「慢病管理」这个需要强化管护的行业在国内仍有很多开拓空间,再回顾自身的经验和资源,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4年,匡明选择离开强生,成立掌上糖医(也就是智云健康的前身)——以提高诊疗效率和效果为最终目标,而公司定位则明确为基于糖尿病数据的健康服务管理平台。

  简单来说,就是患者可以App上记录自身健康数据、获取健康指导,逐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入驻平台的医院团队得以透过可视化医疗健康大数据,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病情指导和治疗方案。

试错

  创业之初,也适逢O2O大行其道之时,匡明和公司团队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理所当然选择以C端为主,在用户的获取和留存上颇花了许多功夫。

  不久,匡明就发现不少互联网企业快速成长所仰仗的单点突破法则,在这个行业根本行不通。医疗产业链条之繁复,再加上政府监管体制的存在,使得「慢病管理」处于外部环境、政策因素、产业链上下游等多方受限的境地。这也造成单点突破获客的黏性和转化率并不理想,要抓住「慢病管理」这个垂直板块的精准用户,并在短时间向用户证明自身的正向价值绝非易事。

  或许现在一篇10W+的文章能在瞬间吸引到大量读者,但「慢病管理」服务不光靠道听途说,很难由传统互联网获客方式,拉到精准用户,并让这部分用户快速而切实地体会到产品本身的魅力而“路转粉”。

  经过几番纠结和思考,2016年,匡明决定大举启用医院开发团队,针对医院在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和管理存在巨大的痛点,有的放矢地开发精准用户。于是,在同业还在不断拉用户的时候,匡明已果断决定开始啃医院这块“硬骨头“。

转型

  “我们希望利用细分领域的高质量数据,来推动整个医疗行业在慢病领域的效率提高和体验提升。”

  现在回头看,转而从B端入手摸索符合中国医疗产业特色的「慢病管理」路径,更是出于匡明的几层考虑:

  *,中国医改包含医保体系还在完善过程中,有待探索,很难直接照搬欧美成功经验。

  第二,国内家庭医生体系尚在发展初期,现阶段还很难做到慢性病的“点对点“强化管护。

  第三,中国异常庞大的三甲医院系统,既聚集了绝大多数的患者流量,自身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顽疾。

  第四,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二线城市的“流量中心“医院人满为患。

  通过对行业长期细致的分析,用户汇集的中心,很显然就是医院。无论是初诊还是复诊,患病后问诊、开药完全绕不开医院,医院完全符合智云健康需要的流量中心的特点。

  从医院这个节点寻找既精准同时具备强需求的用户,这一用户群的优势就是会有更强的耐心和更大的黏性。同时医院系统自身也有一个最突出的痛点,亟待提高整体效率,降低人工操作等因素可能产生错误率。归结为一点,匡明希冀能借助智云健康的平台帮助整个医疗提升效率。

  从C端到B端的过渡转型,匡明说服自己的团队的方式也十分值得玩味。

  “其实很简单”,匡明告诉邦哥,“要把具体的单点模型拿出来分析,再跟通用数据做比较,无非就是比较比几个维度的数据,拉新的效率、拉新的成本、转化率……这个模型就很容易画出来。一旦证实模型中的业务模式和结果是可以形成规模化,我们的团队就马上决定必须继续。”

  完成了内部决策问题后,接下来摆在匡明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是,医院这块“硬骨头”怎么啃下来?为什么是“硬骨头”?

  主导改造工作的 CTO 牧唐最有发言权,“*的原因是信息化程度太低。”从遭遇古董一般的 Windows95 系统,遭遇各种不同版本HIS/LIS系统和差异化的数据格式,到与医院复杂的内部流程过招,牧唐的头发都白了不少。

  医院一贯给外界的既有印象是慢且重的,许多人都不敢去碰。也由于医院的机构特点各不相同,每家医院信息化及数据环境也情况各异,想拿出全面、有效且可联通的患者数据非常困难。

突破

  匡明开始亲自拜访各家医院,向他们展示智云医汇是如何帮助医院去提高效率的,这一套完善的系统,也就是一个标准的SaaS平台。在攻下医院这个“山头“后,完整的患者数据组得以在智云医汇的平台与系统间顺利流转。

  在和医院接触的过程中,匡明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怎么(向医院)证明这套系统安全有效?”

  口说无凭,整个2017里,匡明年花了很长时间一家家医院做试点,他为医院铺设系统同时,以前的既有工作流程同时运行,以将两者作比对核实来验证系统的安全准确性。在安全处理方面,团队还在内部框架上进行特殊安全处理,比如在数据交换同时使用多层加密模式、每次数据提交进行多次验证,并从不同的维度交叉验证以确保数据准确等等。

  随着在医院内部做深、做久,SaaS平台也获得了大量病例样本和实践经验。而合作院方在过程中也深切体验到系统效率提升的红利,匡明和他的系统逐步获得合作医院的信赖。目前已经有超过 500 家医院接入的智云健康的一体化系统,平台注册用户也超过了 500 万,月处理数据达到了数千万条。

  医院的痛点解决了,但数据化的过程却远没有结束。

  最理想的状态是,当患者出院以后,只需要在家中实时上传新的监测数据,就可以实现医生远程监控。一旦发生危急情况,方可及时提醒危重病人采取必要措施或回医院就诊。目前,智云健康正在积极推进从医院到家庭端这部分服务的延伸。

  2016年年初,掌上糖医(智云健康的前身)完成了B1轮融资,由基石资本,IDG,经纬创投和平安创投共同投资,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该项目作为目前国内*的慢病数据化平台,总估值已经超过10亿。

  拥有了稳定的海量数据源和充沛的资金,智云健康在整个AI智能医疗上的野心更加凸显。匡明告诉我们,由SaaS业务收集到的大量数据,正被团队应用到机器学习中,并已经初步构建出“AI辅助诊断系统”。

  “原本医生要看4~5张表才能下结论,但现在通过结构化、关联化数据之后,直接的关联疾病结果就出来了,医生只需要再确认就可以完成诊断。”

  匡明希望未来能成为中国超过4亿慢病患者以及所有慢病医生的终身智能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在现实的医学诊疗中,将很快就可以变成现实。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