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摩拜倒下了吗?

如果ofo坚持不住,也许摩拜的运营之路还能走下去;如果投资者的耐心再多些,摩拜做得再好些,也不会有最后的一幕发生。
2018-05-08 11:05 · 钛媒体 宁宇

  曾经,摩拜是我最看好的物联网运营商。

  不仅因为它是“共享经济”风口上最炙手可热的角色,更是因为它的运营模式,很接近电信运营商,具备长期健康成长的特质。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摩拜主要的收入来自于前向收费(从使用客户那里收钱),而且基于连接开展运营,怎么看都像是电信运营商的升级版。

  如果这种模式成功,那么电信运营商领域积累的人才和经验就有了用武之地,而电信运营商也可能找到自己进一步进步的空间。

  去年,在和很多人讨论共享单车时,我曾经坚定地认为:共享单车两巨头玩的是不同的生意经,如果时间够久,按照互联网模式发展的ofo,一定会输给搞精细化运营的摩拜。

  遗憾的是,4月初的一则传闻最终成为现实,摩拜被美团收入囊中,经营管理团队随即调整,原来的前向运营方式难以持续。

  我并不是说美团管不好摩拜,而是觉得自此之后,运营模式的质变会让摩拜变个样子,很可能不再是个物联网运营商了。

  带着些许遗憾,我第二次去盘点某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历程(上一家是滴滴打车)。

共享单车的兴衰

  2016年4月,摩拜单车在上海上线,在APP上实名注册,缴纳押金即可租用的模式,让国人眼前一亮。

  而在此之前的2015年6月,ofo就在北大推出了共享计划。

  可以说,在共享单车兴起之初,两家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尽量避免相互攻击和比较,毕竟是在一起做大市场空间,尤其是在舆论方面,既要引导客户和监管部门接纳新鲜事物,又要斥责那些破坏共享单车的“坏用户”,还要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没有直接对垒,并不等于两家公司不相互较劲。尤其是在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这段时间里,两家公司交替发布融资成功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

  此时,共享单车已经成了热门生意,除了红黄之外,街上充斥着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和各色投资者,他们纷纷憧憬着,将这一低门槛的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然后被大佬收购。

  他们等来的不是接盘侠,是交通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指导意见》。

  随着对运营的监管规范化,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玩家退出,市场上除了两巨头还继续发声,其他声音渐渐消失。

  此时,市场上时不时传来两家共享单车企业合并的消息,貌似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故事又要重演。

  然而,2018年3月,ofo宣布融资8.66亿美元,领投的阿里巴巴,这则消息让两公司合并的可能性迅速降低。

  半个月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场景:虽然CEO王晓峰投了反对票,但是根据游戏规则,美团还是如愿将摩拜收入囊中。

摩拜的运营逻辑

  曾经有人比较两家公司的领军者认为,ofo的创始人是从校园直接创业,没有路径依赖,所以更有敢想敢干的互联网思维,在试错中前行;而摩拜则是传统行业专业人士转身,三思而后行,所以走的每一步都是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

  而我一直觉得,两家共享单车企业是不一样的经营模式。

  ofo走的是互联网的路子,做平台实现人与车的连接,把入口做大到一定规模之后,通过平台获益。

  摩拜则是基于人与车的连接,通过开展精细化运营,在较长周期内持续获取收益。

  将摩拜的运营流程和规则与运营商进行对照,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都有订单管理、计费结算、预存和套餐、客户服务以及投诉处理等等。

  甚至连摩拜创造的“红包车”,也可以提炼出运营框架模型:根据车辆活跃度选择和发放红包,被定义为“红包车”的多是难以被发现的车辆,被红包吸引的骑行者成了车辆的激活者。

  通过IT手段节省了寻找和搬运的人工成本,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资源管理么?

  猛一看,两者都是互联网创新领域的独角兽,但在事实上,一个玩的是短平快,另一个却是打算跑马拉松的。

  ofo车辆制造成本低,能够更快地将资源部署到位,再结合互联网的宣传迅速收割入口流量;而摩拜立足于长期经营,所以车辆质量、投入规模、产品优化等,都是基于数字化运营,围绕改进和提升运营效率是核心。

  摩拜的理想很丰满,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量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但在运营和管理方面积累和沉淀不足。

  作为一家运营企业,当运营管理能力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时,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在企业家眼里,企业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他健康成长,走得更长远。

  而对于资本来说,投资企业就像养猪,尽快催肥然后卖掉,再去寻找下一头。

  这个比喻也许不雅,也许会让人不爽,但至少对于某些场景,是非常形象的比方。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很多创新可以在资本的推动下,让理想成为现实。所以,寻找投资是创业者必须做的事情。

  否则,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光靠自己的力量,再好的创意也很难落地。

  看起来投资者是大爷,其实他们也不容易,既要从浩如烟海的项目淘到真金,还要帮助投资的企业成长壮大。要获取回报,而且*是高额回报,投资者的付出并不比创业者少。

  在这个游戏中,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可能被加速或者放大。

  就像用化学原料催化动植物加速成长,生长周期短了,产量上去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催化,基础打不牢,就很难盖起高大的建筑物。

  对于摩拜来说,初期借助资本获得发展动力,在研发、生产、布局等方面得以超常规发展。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理论上企业应该潜心梳理沉淀经验,优化运营规则和管理,为下一阶段的突破积蓄力量。

  然而,从资本和竞争的角度看,2016到2017年上半年这段时间正是摩拜和ofo较劲的关键时期,如果任由各个城市被小黄车覆盖,客户没了,再好的运营计划也是白搭。

  此时,摩拜只能按照互联网的发展节奏做事,进一步融资,获取和ofo抗衡的资源和装备,然后简单粗暴地砸钱、造车,让摩拜单车占领每一个街口。

  也许摩拜的经营者期待着能喘息一下,调整好呼吸和步伐后再接着跑,但是无论是ofo带来的竞争压力,还是资本给与的成长压力,都在鞭策着摩拜狂奔下去。

  也许有人会指责摩拜经营不善,比如租用了那么多仓库,不仅需要支付租金,还降低了车辆的运营效率。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成长起来,还在竞争中不断摸索还要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我们是不是对摩拜有些苛责?

结语

  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浪潮之下,投资者才是真正的玩家,各种概念的公司只不过是他们游戏的工具和表演的舞台。

  翩翩起舞的ofo背后,也是强大的资本在支撑,如果没有它参与,共享经济不会那么热闹,摩拜也不会引入那么多投资。

  如果ofo坚持不住,也许摩拜的运营之路还能走下去;如果投资者的耐心再多些,摩拜做得再好些,也不会有最后的一幕发生。

  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事实就是事实,真实地发生了。

  故事如此之透明,参与各方如此之坦荡,足见只有阳谋,愿赌服输。

  时也,运也,命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