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蚂蚁金服完成14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15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中国第三大互联网公司。
上个月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2018互联网趋势报告”,列出全球TOP20互联网科技公司排行榜,蚂蚁金服紧随腾讯、阿里巴巴之后,名列第9。
“新三巨头”呼之欲出。
最近几年,关于谁会在市值(估值)上对BAT格局造成挑战的猜测很多,主要原因一是百度错过了移动互联网,二是它对人工智能的布局还未到开花结果的时候,目前市值与外界的期待并不一致,更与AT形成了较大差距。
蚂蚁金服的晋级,多少有点意外。此前的热门候选,都是上市公司老司机,蚂蚁金服更多时候被当做阿里的“策应”。这种理解显然有Bug。
BAT代表了一个时代,它是三巨头的简称,也解释了在中国,什么样的公司才能称得上巨头。
互联网公司其实就分为三类:产品型公司、平台型公司、生态型公司。产品型公司自己赚钱偷着乐、平台型公司自己赚钱的同时帮别人赚钱、生态型公司让别人赚到钱之后再自己赚钱。
过去二十年BAT之所以成为BAT,主要满足了两个条件:1、市值上长期碾压其它公司;2、都不同程度搭建起了自己的生态体系。说白了,就是有钱有人有江湖地位。
从BAT到ATM,既有连续性,又有非连续性。
首先,看蚂蚁金服的估值。自A、T之后,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过估值(市值)过千亿美金的互联网公司,蚂蚁金服是*家。而且,1500亿的美金,大致相当于此前爆出的小米、滴滴等公司IPO估值的两倍,也至少是BAT之外任何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的两倍。从资本市场的认可来看,蚂蚁金服完全够得上新巨头。
其次,关于蚂蚁金服的定位。有人总是把蚂蚁金服看成阿里的“附属”,其实马云常说的一句话是*的答案:始于阿里,不止于阿里,更不属于阿里。以支付宝为原点,蚂蚁金服已经进化成一家独立的科技公司。
据报道,2015年蚂蚁金服约64%的收入来自于支付连接,23%的收入来自于金融服务,14%来自于技术服务;而到了去年,技术服务的收入占比大幅上升至34%,支付连接收入占比下降至54%,金融服务收入占比缩水至11%。根据预测,到2021年,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超过支付收入成为*大收入项。金融是表,技术是里。
再次,生态体系。蚂蚁金服作为科技公司的属性,其实不仅仅是蚂蚁自主研发的底层技术能力,更是技术背后的商业模式。
从2017年开始,蚂蚁金服陆续开放其技术底层能力给到B端合作伙伴、政府、机构、公司,通过技术赋予能B端来服务好C端。
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线上和线下的诸多应用,比如支付宝的充值中心、生活缴费、码上挪车等小程序;上海地铁开发的“Metro大都会“App等,背后是蚂蚁技术能力对B端的赋能。
据中信证券报告预测,蚂蚁技术服务在B端的收入,2019年将占到蚂蚁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借助支付宝积累下原始数据,通过金融进行技术落地,然后再把技术应用到更多场景,是蚂蚁金服的演进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搭建自己的生态圈并形成商业闭环,是所有生态型巨头的典型特征。
非连续性在于,过去二十年BAT的形成,主要依托国内市场,做存量竞争;而在ATM时代,巨头的竞争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做增量市场。目前支付宝全球活跃用户已经接近9亿,覆盖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9个国家和地区打造出本地版支付宝。
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说,蚂蚁的愿景是未来能够服务超过全球20亿消费者和2000万中小企业。从中国生态到全球生态,也是ATM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
所以,无论从资本层面还是生态层面,蚂蚁金服都具有“新巨头”的标配。当然,无论BAT还是ATM都不是“天选之命”,百度市值一直在千亿美金的门口徘徊,说不定哪天就又回来了,而且如果加上旗下市值200多亿美金的爱奇艺,也已经过了千亿美金。
在市值或估值背后,真正觉有决定意义在于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是Copy to China模式,直接照搬美国的套路,市场也都集中在中国,;未来中国公司的想象空间,是中国模式、中国科技的输出,这考验的是真正的软实力。目前ATM的两个共性,就是技术驱动和全球化,这也是蚂蚁金服能够后来居上的原因。估值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不管怎么说,互联网江湖的座次,动态平衡总比*平衡好。
微信公众号:接招 ID:itakethat 作者 :方浩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接招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