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滴滴、Uber、Grab,又是资本赢了丨东南亚趣谈

软银幕后操盘“反Uber联盟”的全球围堵,配合上自身对Grab的三轮投资以及今年1月对Uber 15%的股权收购,软银的左右口袋终于在东南亚达成“和解”,可以推断软银才是这一合并案的*赢家。
2018-08-30 16:21 · 微信公众号:创业邦 雨乔

  浙江温州20岁女子遇害事件,把滴滴推到风口浪尖上。

  8月28日晚,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滴滴出行董事长兼CEO程维和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发布了郑重道歉。

滴滴面临巨大危机。

  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20次融资,金额总量超过200亿美元。

  2016年8月,滴滴并购Uber中国,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相互持股。

  随后,今年3月,Uber确认退出东南亚市场,将其在东南亚的出行和食品配送业务出售给了竞争对手Grab。

  东南亚打车市场现在最主要的玩家只剩Grab和Go-jek。

  Grab于2012年推出,其在东南亚的地位就如同“滴滴”在中国一样,号称“东南亚*打车应用”。

  Grab目前已占据了东南亚出行行业*的市场份额,同时业务触角已经从出行伸向了支付、通讯、科技,投资等其他方面。

  Grab一共在东南亚6个国家,超过200个城市运营。

  Go-Jek是印尼*家独角兽公司,也是从共享出行起家。现在该公司提供18 种服务,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Go-Jek去寻找巴士、预订活动门票、预约汽车保养以及包裹快递。

  虽然之前Go-Jek一直盘踞在印尼,但就在5月底,Go-Jek宣布进入除印尼外的东南亚其它国家。

东南亚“滴滴”Grab的发展

  对于东南亚打车市场的特点,可以参考一下Grab的企业主席Ming Maa分享过的看法。

首先,和美国或中国相比,这里的私家车很少,尤其是在除了新加坡以外的国家。

第二,这里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非常差,雅加达的人口有4000万,但在那里还没有地铁。

第三,东南亚许多城市的人口密度都非常高。

  这三个因素使得打车服务在东南亚非常具有吸引力,根据Grab估计,东南亚打车服务的市场规模约为250亿美元。

  东南亚市场的多样性是非常大的挑战之一,要想成功在8个甚至10个不同的国家中成功运营非常困难。

  Grab现在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本土化运营的问题,并且发展出了可复制的模式。

  出行业务的核心点之一,是根据不同市场的交通情况进行本土化运营。

  例如在雅加达,车流量特别大,Grab提供的出行方案就不会仅限于汽车,与私家车合作,也和出租车合作,还向Go-Jek学习,提供摩托车的“摩的”服务。

  Grab平台上有着东南亚地区内所有的交通工具,在印尼有摩托车,在泰国有三轮车,在其它国家还有普通的轿车。

  Grab从一开始就深知本土化运营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东南亚的国家来说,差异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甚至存在于城市与城市之间,道路规范、语言、消费者行为特点可能都有着天壤之别。

  Grab在不同的国家招募当地的人运营业务,他们更了解当地市场和消费者的特点,能更好地为当地量身定做*的运营方案。

  过去的15个月对于东南亚“滴滴”Grab来说是具有突破性的。Grab的业务范围从之前的34个城市迅速扩展到217个城市,服务也从单纯的打车服务延伸至送餐、移动支付等等。

Uber为何被Grab收购?

  缺乏本地化运营可能是Uber没能力挽狂澜的*原因,在中国发生过的事情在东南亚再次上演。

  Uber在东南亚的份额不断被前面两家瓜分,慢慢受不了烧钱重压的Uber在Grab和Uber的股东软银的撮合下,签下了出让业务的协议,同意将其东南亚业务出售给区域竞争对手Grab。

  这是人口达6.4亿的东南亚市场*次迎来大规模出行行业的整合。

  Grab与Uber高调合并,这对由谷歌和腾讯控股支持的Go-Jek施加了相当大压力。

  Grab收购Uber后,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在接替Uber原本的送餐服务UberEats后,推出了自己的GrabFood。

  GrabFood采用的是和美团以及饿了么一样的模式,将商家、送货员和用户连接起来,用户直接向商家下单,送货员只负责就近送餐,大大提升了效率。

  在送餐服务上,Grab把Uber所有的司机、乘客、食品商都带到了其平台上,使Grab的送餐业务从只在两个国家运营迅速扩张到现在的六个国家,Grab也将成为东南亚地区*家提供区域性送餐服务的企业。

  除了Grab之外,Go-Jek也有自己的外卖系统。

  但美团具备的优势Go-Jek目前并不具备,它的品牌认知度依旧困囿于印尼市场。它到任何一个新的市场,都要重新从运营和营销起步,获取用户和供应者。

  单从出行领域竞争,它依旧需要与Grab进行一段时间贴身缠斗。在Grab已经占据的市场,Go-Jek想要改变市场地位的几率并不太大。

Grab的野心不可小觑

  作为东南亚最活跃的平台,Grab在第三方出租车拼车市场占有率高达95%,在私家车也有71%的份额。而印尼的Go-Jek,在Uber退出东南亚市场后,成了Grab的*竞争者。

  虽然Grab的规模比Go-Jek要大六倍,但后者在印尼这个东南亚*的市场从O2O生活服务,到GoPay的支付和金融服务,已经做成了闭环,野心和战略都不可以小看。

  打车是标准化产品,用户粘性很小,转换成本极低。当用户习惯基本形成后,司机端的需求是补贴多,乘客端的需求是等待时间短,价格便宜并且支付便利。

  用Grab还是Uber对于普通用户几乎没有区别,用户使用激励主要来自补贴和可感知的高效,便利。

  谁更有钱,谁匹配算法能体现出明显的高效,谁就能活到最后。

  Grab也毫不掩饰在金融科技市场上的野心。

2016年,GrabPay上线,

2017年11月,GrabPay衍生到Grab打车之外的支付领域,

2018年,Grab的CEO Anthony Tan正式宣布Grab Financial正式成立。

  同样都是网约车平台,Grab从出行领域横向发展到外卖业务再到支付金融领域GrabPay,现如今又推出Grab Ventures进入风投领域。

  Grab已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支付宝蚂蚁金服十年完成的旅程,野心和布局跃然纸上。

Uber真的是输了吗?

  按照互联网行家李成东先生的看法,当年滴滴吞并Uber中国,看上去滴滴最终打赢了一场“陆对空”战争。

  但成立仅一年半,烧钱10亿美元的Uber中国最终获取滴滴20%的股份,价值70亿美元,ROI(投资回报率)相当高。

  另外,Uber中国成功地阻击了滴滴全球化的进程,被拖了节奏的滴滴最终也没能走出中国国门。

  因此,滴滴只算是惨胜。

  同样,Uber东南亚业务卖给Grab似乎也是相同的战略。

  由于面临上市压力,对于陷在东南亚市场烧钱的Uber,鏖战到底似乎已经不能给投资者多大的吸引,不如来个釜底抽薪,全身而退,还成功获得了Grab25%的股权。

  说到底,资本成了最大赢家

  2015年,高瓴资本在投资Uber全球之后,又投了滴滴,在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之后,挣得钵满盘满。

  软银幕后操盘“反Uber联盟”的全球围堵,配合上自身对Grab的三轮投资以及今年1月对Uber 15%的股权收购,软银的左右口袋终于在东南亚达成“和解”,可以推断软银才是这一合并案的*赢家。

  对,又是资本赢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