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古建筑原生态的环境、政治社会变迁以及城市化、城镇化的大面积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亡,保护利用刻不缓。
9月8日,在2018中国古建筑国际论坛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文化部原副部长励小捷称,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引入商业资本共同开发,这是一个前提,但也要守住底线。
他说,一是只要修复开发的是文物,就要遵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整体性保护、保护真实性、保护历史信息的原则;二是要拿它当村落来保护,不赞成把村民整村搬迁安置,将这个原本是世代生活炊烟袅袅的生活区,变成一个景区,这不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不过,也不排除个别情况。当然,也要考虑,如果有个人产权置换,不论是用于居住,还是将之投入到商业运营,这个也是应该允许的。
保护古建筑,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资金的缺乏,从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古建筑的保护。如何传承、保护传统建筑、处理好建筑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完善与健全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的法律法规,是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传统村落15年锐减,亟需商业资本介入
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已经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
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根据《中国城市报》报道,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提供数据称,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励小捷称,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大量且迅速地消失。城镇化加快,但没有把传统村落保护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二是现在中国农村,特别是传统村落,空心化非常严重;三是保护资金严重不足;四是产权人依法履行保护义务的观念缺失。
对于保护资金缺乏,他提到,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资金,从国家财政层面来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住建部门给每个村落300万,但这部分资金,基本上不能用来修房子的,而是用于修建道路,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第二部分是国家文物局启动的国保、省保集中连片的传统村落修复工程,每个村落将有800万到1500万,但入选资格非常严格。
此外,虽然有一些商业资本进入,进行民宿开发、整体租赁等现象,但从整体来看,并未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和渠道。
金融资本与古建筑领域融合空间巨大
“无论是从消费金融角度,还是财富管理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以故宫为代表的大量建筑文创产品走上线上数字化,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甚至能够跟财富管理等一些概念结合起来,说明金融资本与古建筑领域相融合有大量拓展的空间。”在9月8日举办的中国古建筑国际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杨涛如是说。
杨涛就金融助力古建筑保护这一议题提出了四点思考:一是要明确金融资本与古建筑相融合的边界、范畴,明确金融资本进入古建筑领域要保护的客体和运行主体;二是基于保护视角来说,相应的金融支持在某种意义上需要带有政策性的属性;三是要把古建筑的精髓转化为现实消费、生产当中一系列的产业联动作用,从而增加金融介入的领域,但同时也要把握好介入的边界;四是应思考依托于古建筑进一步拓展的园区或者平台,金融能够得到哪些进一步拓展的场景。
此外,杨涛还提出,金融进入到古建筑等一系列直接或者间接的商业生态当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金融产品,它需要的是标准化,需要是有效的第三方评估。因此,若想金融资本与古建筑领域更好融合,无论涉及到对接的领域有第三方评估也好,有更好的信用体系也好,更好的估值也好,这样的软性基础设施都是非常必要的。
“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和活化,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要把社会效益放到建筑遗产再利用的首位,不仅仅是文旅的结合,金融与文化的结合,更是古建筑标准、法律法规健全完善以及文化内涵、现代建筑、金融支持与产业格局并举的系统工程。”《财经》杂志执行主编、《财经》智库总裁张燕冬认为,目前,古建筑保护面临资金严重匮乏的问题,必须拓宽保护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古建筑保护维修,并享有相应合法权益。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发现,“近年来,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加大了对古建筑保护的信贷支持力度。如安徽省部分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支持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点住户修缮古民居,取得明显成效。”
董希淼介绍,第二种方式是创新推出旅游门票收入抵押贷款、旅游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新产品,向古村落景点和经营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贷款发放之后,部分资金反哺到了古民居保护领域。
鉴于古建筑保护特点,他认为要发挥好金融支持古建筑保护的作用,势必要在政府主导下整合各类资源,PPP模式在古建筑保护领域具有可行性。
而在云月控股(LUNAR)执行合伙人、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执行副会长宋斌看来,古建筑保护中的商业金融参与有多种方式,基金方面特别是股权投资基金可以利用债权基金、股权基金,以及股债基金形成深度的开发,同时公益型基金也能发挥很大作用。虽然以公益为初始起点,但是过程中会以商业化的方式运作,最终造福于社会。
宋斌表示,运用金融资本进行古建筑保护的主体,包括了理想家,比如说像秦森的老总秦先生就是一个理想家,他有社会理想来收购这些有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这就是我们讲的智者。古建筑保护也需要言者、行者,即金融家、企业家、产业家以及政府官员以共同的力量调动资源,来支持古建筑的重生。
宋斌还谈到,金融支持的对象包括由古建筑形成的博物馆、古园林、古村落、古房屋,也包括各种研究院、旅游线路、产业链,还包括专题小镇及居住其中的老百姓。这个方面都是把主体、内容、外延结合在一起来做的事情。金融资本的支持,最终会达到建筑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历史融合、文化融合以及工业、教育、生活种种方面的融合。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Rica,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9/4356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