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们的观察,确实有这样的趋势,国内高净值个人LP做股权投资的热情与前几年相比大大减弱了。”一家一线的机构告诉投资界,最近一段时间,个人LP减少得明显。
其实,从当下的发展趋势来看,个人LP在LP整体中的占比正逐年下滑。2014年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上富有家族及个人占比为54.4%,他们曾经撑起了股权投资的“半边天”;然而到了2016年该比例降低至49.4%;而到2017年底,进一步降低至40.7%!
个人LP最近都去哪了?他们的钱流向了何方?
个人LP,曾撑起VC/PE的“半边天”
“我欢迎个人LP来参加项目路演,也欢迎来做投资人。欢迎进行指点,但是不欢迎指指点点。有直接投资能力的话就自己做,千万不要把别的LP带到沟里去。”
一位业内大佬一直对个人LP秉持着选择性的态度。对他而言,与专业LP合作才能在之后的资金管理上,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当下“募资难”的窘况让越来越多的机构天天叫苦。今年上半年VC/PE募资规模跌了近七成,前段时间听到一位IR诉苦,筹募一只5亿规模的基金,拜访了10家母基金,一无所获。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界也曾爆出过业内某家VC不到两个小时完成了一期20亿的基金募集,而这背后原因则是:某家财富管理机构为其“保驾护航”,该机构的高净值客户分分钟买断这家VC的基金产品。
可见,高净值个人可谓是行业救急的“扛把子”。作为一批绝佳的LP资源,数据给到了最好的佐证:预计到2021年,中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超高净值客户将超过13.4万人。
以高净值LP为主的机构也不在少数。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管理合伙人廖俊霞就曾言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的出资人以高净值人群为主,这个比例大概占到80%左右,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家;歌斐资产母基金的出资人里,个人LP比例接近90%;包括近几年,以pre-IPO投资见长的雷石投资以往的LP也一直以高净值个人为主……
不过,来自清科私募通的数据显示,陪跑股权投资的高净值人群在LP中占比却有所下滑。从2014年底到2017年底,中国股权投资投资市场上LP整体数量从13215家增长到21953家,增幅达66%;其中个人LP数量同期增长1762家,增幅仅为25%!个人LP增幅远远低于同期LP整体的增幅。
有人说,个人LP还是增幅的状态,只是其增加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机构LP;但也有人说个人LP就是少了很多,尤其更难遇见好的LP大佬。总之,行业已经呈现出了这样的态势:个人LP地位下降,日趋边缘化。
对这种现象,现任Venturous创始人的谭秉忠给了投资界很直白的答案。
1991年以来一直活跃于亚洲创投圈的谭秉忠,作为阿里巴巴首批投资人,曾任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亚洲风险投资(FVA)创始合伙人。他曾押注亚信科技、软通动力、华友世纪、药明康德等明星企业也是眼光有道。
他告诉投资界,不是这些家族企业、高净值人群不想进行股权投资。回望国内的资本市场,如果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投VC\PE,一个是买房地产等其他理财产品,你会投资哪类多一些?高净值人群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有风险、回报周期又不确定的投资呢?说到底,还是投资回报不够。
个人LP减少背后:收益不如预期
前段时间,个人LP的税收问题成为了股权投资行业讨论的焦点。
8月底,有报道称,自然人合伙人的分配所得,应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个人参与投资合伙企业转让股票时的所得税应从部分地区现行的20%比例税率改为按照最高35%(5%—35%)的超额累进税率进行征收。
然而实际上,投资界从多方机构了解到,个人LP并没有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这项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弹性空间。
“个人LP数量变化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不大。未来税法可能会调整,维持原有税率或是减少股权税率。税收问题是短期的,个人LP其实并没有受政策太多的影响。”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向投资界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庞大的政府引导基金和金融机构资金的入驻,个人资金在其中的占比显得越来越小。前两年流动性比较强,政府鼓励双创,股权投资比较热,所以LP开始尝试做股权投资。然而近两年,市场环境的改变,股权投资的收益需要有耐心。
影响个人LP减少的的核心原因一方面是收益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人投资信心、耐心在减弱。由于经济调整对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传递影响,大量企业控制人和高净值个人的现金流动性倾向于保守策略。与此同时,固收类资产端也受到政策性的调整限制,这些都会影响个人LP资金的动向。
黑洞投资合伙人杨蓉认为:“目前国内的第一批股权投资基金在这两年正陆续到期,很多基金的收益不如预期,甚至出现了亏损,LP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市场教育。而且对于很多一线的投资机构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机构类的LP,因此大多数高净值个人LP在市场上很难投到头部的基金,收益状况不是很好,热情就大大降低了。”
GP担忧:部分个人LP集体跟风投机
当下,专业型、机构类LP仍然是股权市场的优先选择,比如母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政府、银行、大财团等。尤其是当钱来自于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以及部分财务管理平台,运作规范,也有自己的一套投资方法论,都是股权市场的“最优选择”。
对于高净值个人LP来说,黑洞投资合伙人杨蓉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对股权投资有正确的认识,这种LP长期且稳定,机构肯定是非常欢迎的;另一种是对股权投资没那有清晰地了解,主要是跟风、追热点。虽然“来钱不拒”,但相对来讲,之后与机构之间产生的摩擦也会更多。
不过就投资界了解到的众多机构,对LP选择仍然持开放的态度。选择LP其实也是选择合伙人,大多数更倾向于选择合格理性的投资者,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金成长,提供资源帮助。
GP担心的往往是,个人LP对投资风险和收益意识相对薄弱,对无风险高额固收的期望过于理想化。
某机构向投资界直言:“从长期宏观角度来讲,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一方面长期倚赖于传统固收类资产标的和各类产品。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发展,集体跟风投机的投资习惯远远超过于对商业深入价值判断的能力,难以在投资调整中做出理性正确的选择。因而在调整周期中显现出非常明显的不适感。”
这也是为什么个人LP在当下低迷的环境中感到不适而大量减少。当然,部分机构面对个人LP会退一步,也是同样的道理。
出路:通过FOF参与到股权市场中
“胆子大的只能放入股市,胆子小的只能继续投入房产。”磐晟资产合伙人杨骐豪向投资界透露了当下高净值人群的投资心态。
当下的高净值人群更加的保守,在他们看来,底层资产比如周期较短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比如地产才更安全。基建城投类的由于受去杠杆大政策的影响,风险也在增加,导致很多有钱人找不到新的投资产品,只能持币观望,钱撒不出去,也很焦虑。
杨骐豪认为,如果能够继续接受股权类投资,也是顺势而为。
有钱人对于风险的偏好会下降,也会更加意识到短期流动性的固收产品收益会持续下降,如果考虑长期收益率的投资,那么股权类的投资算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和其他品类相比,股权类投资最受政策鼓励,也是和经济增长热点结合最紧密的底层资产,去杠杆鼓励创新经济都需要更多的股权投资参与其中。
未来会有更多机构资金通过FOF模式进入股权投资,而个人投资人通过FOF参到这个市场中,这都是行业发展成熟的表现。
即便个人LP在减少,但未来LP的结构仍将持续多元化。
2018年至2019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度调整的阶段,从上市公司企业到高净值个人,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引导金等,各类投资者都处于持续调整的过程。对于机构的LP组成,随着市场调整和资产标的的转变,LP结构在上述基础之上仍然会趋向于多元化并存的状态。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宋佳,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11/4381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