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印度筑起高墙,亚马逊和沃尔玛或成*输家

突如其来的外资电商政策变动,让竞争白热化的两大平台难得「团结」了起来。在 2 月 1 日之前,亚马逊和 Flipkart 一直在游说相关部门,希望能推迟新规的实施日期。
2019-02-03 08:15 · 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张光辉

一夜之间,大量商品从亚马逊印度站上「消失」了。

2 月 1 日,印度新的电子商务外国直接投资(FDI)政策正式生效。印度原有政策禁止外资电商公司以直营方式向印度消费者销售商品,而新规进一步要求,外资电商平台不得通过其持股公司来变相销售自营商品,并禁止它们与卖家签订*销售协议。

2018 年 12 月 26 日,印度商业与工业部突然宣布了这项政策变更。仅一个月后,一直以来以「效率低下」示人的印度政府,匆匆上马了这一新政。

新的电商 FDI 政策只是印度当局限制外国科技巨头在印业务的冰山一角。《华尔街日报》1 月 29 日引述知情人士报道称,上月早些时候,印度电信部部长 Aruna Sundararajan 在一场闭门会议上表示,当局「很快」就会推出一项名为「国家捍卫者」(national champion)的政策,以此「捍卫」印度本土科技公司的崛起。

当前,从购物、通讯到社交,印度市场上的各类互联网产品,几乎都由美国科技巨头主导。《纽约时报》称,一些印度政治人物认为,自己的国家似乎正再一次被「殖民强权」征服:「他们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家外媒陆续披露,印度的政策制定者已经注意到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成功,试图借鉴「中国在保护和推动本土科技巨头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外国科技公司的限制,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本国创新」,为印度的科技公司提供「蓬勃发展的机会」。

亚马逊和沃尔玛的「印度噩梦」

身为 2018 财年里印度 GMV 最高的电商平台,亚马逊在印度的商业模式正受到新政重创。

此前,在无法直接向消费者提供自营商品的政策管制下,亚马逊通过 Cloudtail 等本地关联公司代持的自有商品,「曲线救国」地维持着自身具有竞争力的自营 B2C 模式。

但从 2 月 1 日起,亚马逊印度站便下架了一系列「借壳」Cloudtail 等本地持股公司所开展的自营服务和商品。在印度的杂货配送(Pantry)、3C 配件商城 Amazon Basics 都已经陷入「暂时无法提供服务」的状态,自有品牌设备 Echo 音箱、Kindle 等产品也不再提供自营购买渠道。因为亚马逊 5% 的持股,印度本地百货连锁 Shopper's Stop 的服装也无法再通过直营渠道在亚马逊上购买。印度用户仅可通过亚马逊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来购买相关商品。

《纽约时报》称,如果亚马逊完全遵守新规,那么超过 40 万件商品(能为印度亚马逊 60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贡献三分之一收入)可能需要暂时从亚马逊印度站下架,亚马逊印度站也必须放弃重要的 B2C 业务,转型成为类 eBay、淘宝的 C2C 平台,自身不再售卖商品,只向入驻商家收取服务费用。

面对印度站现有的商业模式可能在一夕之间崩塌的危机,亚马逊似乎依然乐观。印度电商新政实施的首日,也是亚马逊发布 2018 年第四季度财报的日子,亚马逊首席财务官 Brian Olsavsky 在当天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坦言,「现在印度的情况有点不稳定」,但他依然认为,对亚马逊来说,这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仍然有着很好的机会」。亚马逊 CEO 贝佐斯此前曾承诺,要投入 55 亿美元来推动印度业务的发展。

和亚马逊一样,沃尔玛也因为看好印度市场潜力而砸重金进行了投资布局,但也同样因此成了印度最新电商 FDI 政策的*「受害者」之一。

去年 8 月,沃尔玛以 160 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印度本土电商平台 Flipkart 77% 的股权,这是沃尔玛有史以来*的一起并购案。Flipkart 长期稳坐印度*电商平台的宝座,但近年来市场份额开始受到亚马逊的强势蚕食,占据了印度线上零售市场 70% 的份额的二者,如今已逐渐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突如其来的外资电商政策变动,让竞争白热化的两大平台难得「团结」了起来。在 2 月 1 日之前,亚马逊和 Flipkart 一直在游说相关部门,希望能推迟新规的实施日期。

亚马逊此前致函印度政府,要求延期四个月来消化当地关联公司库存里的大量商品,以更好地遵守新规定。亚马逊发言人就此向 CNN 解释道:「亚马逊在印度有超过 40 万名卖家,每天产生数十万笔交易,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厘清政策的细节。」Flipkart 首席执行官 Kalyan Krishnamurthy 则在一月致信印度商工部,称新规可能「对印度电商的持续增长产生不良影响」,并要求延期六个月。他还表示,如果期限没有延长,那么这些规定会「对客户造成严重扰乱」。

亚马逊和 Flipkart 反应如此强烈,根本上还是在于新规可能会对两家公司收益产生巨大不利影响。

印度零售咨询公司 Technopak 的董事长 Arvind Singhal 预估,在未来数月里,亚马逊和 Flipkart 的收入增长可能将会降至 15% 左右,而在之前,这一数字是 25%-30%。另一家印度咨询公司 CRISIL Ratings 则估计,受 FDI 政策的收紧,到 2020 年,两家公司的营收至多将减少 40%。在政策变化之前,摩根士丹利曾称,到 2027 年,印度的电商市场将以每年 30%的增长率「大跃进」,达到 2000 亿美元的规模。

除了两大电商公司的「自我拯救」,路透社还曝称,美国政府也有参与其中,以两国之间的「良好关系」为由敦促印度官员保护沃尔玛和亚马逊在该国的投资。但印度当局在 1 月 31 日晚依旧态度强硬地声明表示,「经过适当考虑后」,决定不进行延期,新政按计划在 2 月 1 日如期登场。

Flipkart 随后发表声明称,「对于政府决定如此匆忙地实施监管变革感到失望」,但仍承诺会遵守新规定。Flipkart 发言人说:「我们认为政策应该是在协商的、市场驱动的方式下所创造的。我们将继续与政府合作,以促进公平且有利于增长的政策。」

印度当局「适当考虑」的背后,是来自印度全国贸易商联合会(CAIT)的巨大压力。

这一代表大约 7000 万印度小型零售商的机构曾警告到,如果现在执政的莫迪政府和印度人民党在美国的压力下推迟电商新政的实施,那么「将在政治上面临强烈抵制」。印度将在今年五月举行全国大选,CAIT 所代表的小企业主是莫迪与人民党不敢得罪的重要票仓。这些小企业主普遍对亚马逊和 Flipkart 感到不满,认为电商巨头对价格和商品库存的控制能力,给他们带来了极不公平的市场竞争。

莫迪政府发表如期实施 FDI 新政的声明之后,CAIT 表示,对政府的决定「深感满意」。但对于印度这样一个科技产业发展仰赖外国资金、却在世界银行营商便利性排行中排名第 77 位的国家来说,善变的法规政策,恐怕将进一步恶化其在国际投资者心中的形象。

「我们不想筑起高墙」

2015 年 9 月,印度总理莫迪成为了三十多年来首位访问美国西海岸的印度领导人,在硅谷大展魅力攻势,先后和 Google、Facebook、苹果以及特斯拉等公司的高管会面,并向硅谷科技巨头们敞开了怀抱,以极其开放的姿态邀请后者在印度投资,「帮助印度成为互联网强国」。

彼时,莫迪在印度国内高达 87% 的支持率,支撑着他在硅谷的风光访问。然而,2018 年以来,印度民间对于莫迪和其所属的人民党的不满声浪正越来越大,随着 2019 年 5 月全国大选的临近,寻求连任的莫迪政府,政策大转弯,开始提倡民族主义的经济政策,对于美国科技巨头的态度,也从「热烈欢迎」转变为「积极遏制」,欲借此逢迎国内的支持者。

对外国科技公司的「遏制」情绪,正在印度商界弥漫。意图拓展电商、视频等业务的印度首富 Mukesh Ambani 在上个月就曾呼吁称,要结束外国公司在印度的「数据殖民化」。印度*本土即时通讯产品、WhatsApp 的竞争对手 Hike 的创始人 Kavin Bharti Mittal 也表示,政府是时候采取行动来保护印度创业公司了。他说,如果印度的科技产业被美国公司所侵占,那么将永远无法真正蓬勃发展。

目前在印度,亚马逊和沃尔玛的 Flipkart 是*的两家电商,Facebook 的 WhatsApp 是*的手机 App,YouTube 是*的视频平台。此外,苹果手机在印度的市占虽然不到 1%,但这也意味着,几乎每部印度的智能手机,都是在 Google 的 Android 系统上运行的。毫无疑问,美国的科技产品,已经深入印度人的生活肌理,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地,在这个世界上*的新兴数字经济体,硅谷巨头们也挹注了庞大的资金与人力来争夺市场。

但现在,除了对外资电商经营范围的进一步限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诸多可能实施的新法规,正在威胁着 Google、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公司的业务发展:去年 12 月,电商新政公布前两天,印度技术部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在线内容监管的法律修改建议,意图立法规定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体平台在 24 小时内根据印度当局的要求删除「非法」内容;去年 7 月,路透社曝光的一份印度政策草案文件还显示,印度当局希望通过立法,让电商、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服务必须在印度境内存储用户数据,出于国家安全和公共政策的目的,政府有权获取这些数据。

总的来说,这些正在被印度各级部门所推动中的法规,将结束外国的科技巨头们在印度长期享有的自由。《纽约时报》称,许多参与过相关政策讨论的印度官员和行业高管都表示,对外国科技巨头的限制政策,一定会到来。

新德里律所 TechLegis 的国际技术法专家 Salman Waris 去年 8 月时曾表示,印度正试图像欧洲一样建立强有力的公民数据保护政策,同时赋予政府以自认为合适的方式获取私人信息的权利,就像中国一样。外国科技公司别无选择,只能附和遵守。「这些公司在中国和欧洲必须这么做,那么在这里也一样。」

「我们不想筑起高墙,但与此同时,我们明确认识到,数据是一项战略资产,」负责政策讨论的印度电信部部长 Aruna Sundararajan 去年表示,「在很多方面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印度没能产生腾讯、百度或阿里巴巴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没有做出差异化。」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去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世界排名前 20 位的科技公司中,有 9 家位于中国,此外,中国还拥有 76 家独角兽公司。相比之下,与中国一样同样坐拥十几亿人口印度,仅有 14 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大部分都还是从美国和中国的风投处获得的资金支持。

盛产创业者和技术人才的印度,却从未催生出一家如阿里或腾讯一般的本土科技巨头,这一方面让印度的政策制定者与当地的创业社区忧心,自己的国家会因此错失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限制性政策」如何帮助创造了一批世界上*和*创新性的新兴科技巨头,并从中汲取到了发展路径上的灵感。

上个月早些时候,在班加罗尔举行的一次闭门会议上,Aruna Sundararajan 进一步对参会的多家印度创业公司表示,政府「很快」将推出一项「国家捍卫者」政策,以鼓励本土公司的崛起。知情人士透露,这位电信部部长在会议上,再一次地提到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成功,显示出莫迪政府似乎已经准备好要直接将中国的经验进行复制,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本国创新」。

但印度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依旧让这一切存在变数。总部位在纽约的自由软件法律中心法务总监 Mishi Choudhary 向 CNN 表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确定的、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都是不利的。」

「印度必须明确自己在全球格局中身处何处,」Mishi 补充道,「它可以成为一个让*的公司取得胜利并为公民提供开放、自由和安全的互联网环境的国家,亦或者,转变成为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样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