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流浪地球:咱都阿弥,还得陀佛

冒昧的猜测一下,在排除观众接受度等种种外因的情况下,如果让刘慈欣来写最后一段:在最后的关头,吴京饰演的角色应该会头也不回的驾驶着空间站驶出太阳系之外,毕竟在引燃木星的可能性为0的前提下,保留人类的火种是一个理智的决定,这一场景在《三体》小说中有类似的展现。
2019-02-09 12:17 · 经济观察报 宋笛

大年初三上午,陪家里人去庙里上香,庙门似乎清净了许多。往年的时候,车远远都就堵住了,今年可以轻松的开到庙门口,听大年初一去上香的人说来,那天人竟也不多,说好的新年头柱香呢?

到下午,去看电影的时候,打开订票软件,看到附近几个影院《流浪地球》的订票系统被橙色小方块塞地满满当当的之时,才发现,哦,人都在这儿啊。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虽说是改编,但是在从某种意义仅仅是借用了刘慈欣在《流浪星球》中的一个故事框架。

在这部小说中,刘慈欣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太阳即将变为一颗巨大的红巨星,这意味着整个地球将要毁灭。为延续文明,人类计划利用发动机将整个地球推向半人马座比邻星,整个“流浪”过程预计将持续2500年。

与电影不同,原著小说的重头戏放在了在流浪过程中,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变动,意在嘲讽民粹和反智。换言之,在原著小说中,技术大部分都不是问题,人才是问题。

电影对此只是一笔带过,重心放在了一次重新架构出来的危机之上——在原著中并未提及此次木星危机——但是电影做了巧妙的嫁接,并使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在电影中矛盾的本质是技术的问题,而人则是危机的解决者。

电影是好电影,由于本人并非什么专业的影评人,也不是豆瓣资深会员,谈不上什么影评,也说不出好在哪,只觉得*、演员演技都还挺在线,剧情也大抵能看明白。

朋友圈里几乎是清一色的叫好,一位激烈的爱好者认为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是“不太聪明”(原词比这个再重一点)的小布尔乔亚。知乎上有关这一电影的问答高票答案大部分都是在声讨豆瓣上的低分评论——还是有一些观影者出于种种原因在豆瓣上给出了低分的评价。

豆瓣“有用”(约等于点赞)较多的一个好评这样说:《流浪地球》是华语真正意义上的*部科幻大片。

科幻是现代社会的宗教。

在前所未有的科技成果包裹下,你可能不相信神仙、上帝和佛祖,但是你可能会相信有外星人;你可能不相信十八层地狱、灭世大洪水,那你总可以相信太阳突然要变成红巨星吧。

和所有宗教一样,一旦你接受了一篇科幻小说的最初设定,其后的情节便逃无可逃,应是如此。

所有世俗的道德、伦理既定的规则在设定的面前都有可能展现错误和不适的一面,甚至是科学本身——在科幻作品中,反思科学带来的巨大摧毁力也是一种常见甚至主流的类型。

这也意味着,如果你不喜欢某种社会观念、倾向,你甚至不需要去埋首社会学典籍,一个巧妙的环境设定就有可能让这种观念在情景的设定中不攻自破。

毕竟当在天平的一端放上全人类乃至某个星系的命运时,天平的另一端无论放上何物都会显得不值一驳,轻飘飘的。

科幻世界还可赐你应许之地,财富、公平、希望和对种种价值、社会倾向合理性的验证。“这是你们在亚洲分到的房子,回家吧,哦,家多好啊”,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如此写道。

曾经的儒家子弟宦途失意之时,大约会埋首佛经,念出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现代人则可能会中二的吼出一句“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

“信教”是需要门槛的。

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新闻的形式播出了一个名为《世界大战》的广播剧,剧情大约是美国遭遇火星人入侵,现代部队与之对抗、溃败等。

广播剧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上百万人信以为真,一些人开车逃离,还有部分人持枪守卫——一个小镇的水塔因为被误认为火星人而被射成了筛子。

引起这一事件的原因中除了彼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大萧条的影响外,一个先决条件是:在30年代的美国,工业化和科技的力量已经在人群面前展露无疑,而各类科幻小说、科幻电影(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科幻电影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带来了广泛影响,相当数量的人们已经开始默认外星人的存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期待“他们”的存在。

只有当一个社会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时,科幻小说、电影才会拥有足够多的受众,很难想象在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会有大量的科幻爱好者,毕竟外星人并不以施雨降水为己任。

而制造“信仰”,可能需要更高的门槛。

无论是科幻作者或者科幻电影,成批量的佳品几乎都出现于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之中,特别是科幻电影,对于电影工业性一面的要求极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到了工业化一词,从道具到管理,工业的思维和理念渗透电影制作始终。

从这个角度,中国迟早应该出现一部像样的科幻电影,毕竟这个国家已经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完备的工业链条。

不知所云了一大篇,回到电影本身。

作为贺岁档,《流浪地球》依然给大家了一个勉强算是完满的结局,从电影院出来之时,心情不至于太过低落,从这个角度,郭帆应该算是“拜刘慈欣教”的异数了吧。

冒昧的猜测一下,在排除观众接受度等种种外因的情况下,如果让刘慈欣来写最后一段:在最后的关头,吴京饰演的角色应该会头也不回的驾驶着空间站驶出太阳系之外,毕竟在引燃木星的可能性为0的前提下,保留人类的火种是一个理智的决定,这一场景在《三体》小说中有类似的展现。

但郭帆做出了选择,他空间站撞向了木星,尽管这个选择可能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都将彻底消亡。

“生存是文明的*需要”,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

“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 ”吴京饰演的角色在电影中说道。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