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不断下滑,许多厂商陷入萧条时,海信却在竞争中逆势飞扬。
逆势增长
对许多行业而言,2018年注定要写入历史。
这一年,手机、汽车等行业连续多年的高增长被终结。历史上曾有过多轮厮杀的彩电行业也未能幸免。
2018年,中国彩电销量在上一年下跌6.6%的基础上,再次下滑2.6%,销量额更是猛跌11.4%。
国外品牌也处境艰难。最近两三年,夏普和东芝因为巨额亏损,先后卖掉了电视业务,百年松下也不得不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如此寒冬中,海信却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
根据2019年2月15日,海信集团披露的数据,2018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66亿元,同比增长14%。
海外业务尤其抢眼,同比大增30%,达到创纪录的378亿元。
而这些成绩,大多是在含金量很高的欧美市场取得的,而且还是高端市场。
在美国,海信自主品牌销量同比猛增57%;在加拿大,更是翻倍增长。欧洲也取得了两位数增长。
因为太受欢迎,65万台海信4K高清电视,在去年美国的“黑五”大促中,被一抢而空。
同一时期,海信还借收购东芝电视之余威,力压索尼,以19.1%的市场份额,高居日本市场第二。
美国和日本,一个是全球消费的风向标,一个是彩电技术的集大成者,能在这两个市场上有所斩获,而且还是大屏4K高端市场,足以说明海信的实力。
事实上,在过去的2018年,海信电视的平均出货尺寸达到46.8英寸,继续领跑全球。
海外热销的背后,是海信近年来品牌知名度的大幅提升。
从2016年的欧洲杯,到2018年的世界杯,通过赞助世界*赛事,海信在欧美的知名度迅速攀升,成为中国品牌的代表。
2018年底,由中宣部、国资委指导,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报告》,将海信排在次席,*名是华为。
在国内,海信更是连续15年领跑彩电行业。
来自中怡康的数据显示,2019年刚开年,海信电视便捷报频传,连续8周市场份额超过20%,继续稳居国内*。
在最新第8周的十大畅销榜中,海信更是独占六席,并包揽了前四位。
海信的*,不仅是销量上的,还是技术上的。
作为彩电行业的*,海信始终坚持画质和大屏两大核心,不断推动ULED背光分区、画质芯片、激光显示和AI技术的持续创新。
尤其在激光显示领域,持续多年的大投入,让海信成为这一新技术的引领者。
这些技术优势,最终转化成了产品和市场优势。
2018年,海信相继推出U7、U8、U9等ULED电视,以及L5激光电视,持续扩大自己在大屏4K高端市场的*优势。
在65吋以上大屏市场,海信已超越索尼和三星,成为中国电视*。
80吋以上超大屏市场,海信更是占据半壁江山,独领风骚。
视觉革命
海信的逆势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几年激光电视等高端产品的强势崛起。
2015年,国内激光电视市场正式启动。2017年销量大涨162%。2018年再次飙升,增长率达到惊人的483%。
激光电视色域覆盖率广,可显示90多万种颜色,是普通液晶电视的2倍多,被誉为人类视觉史上的革命。
而海信是激光电视的引领者和众多技术的持有人。
从2007年到2018年,海信11年磨一剑,终于将激光电视产业化。
为此,海信光确定技术路线,就试错了四年。而且整整七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这种对技术的执念,是海信亲历过中国彩电业在CRT时代的大溃败后,用尊严换来的。
2004年,中国人用十几年时间,好不容易靠低价在CRT电视上血拼来的优势,在液晶技术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那是整个中国彩电业的耻辱一幕,而对于海信掌门人周厚健而言,甚至还有更耻辱的。
有一次去国外参展,一家外企负责人对他说,用我们的模组,你们只要安装四颗螺母就OK了。
“那还要我们整机厂干什么?”周厚健问。
“周总,机壳大有可为!”对方很认真地回答道。
周厚健一听就火了,原来在外商眼中,我们就是个组装厂。“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做,我们凭什么不能做?”
受到刺激的周厚健,立刻调集资源,用几年时间,带领海信研制出国内*条电视液晶模组线,打破了对国外的依赖。
技术立企,也从此成为流淌在海信血液中的基因。
但在液晶显示技术上,三星、LG依靠反周期自杀式投资,构筑起的技术壁垒坚不可摧。
中国厂商要突围,从底层绕开这些技术,另起炉灶是可行的出路。而激光电视,正提供了这样一种选择。
海信虽然不是激光电视的先行者,却是这一技术路线最坚定的执行者。
自从2007年切入这一领域,海信就在画质、寿命、良率、功能等指标上,对标成熟的液晶电视。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周厚健说。
经过无数次实验,研发小组最终确立了超短焦路线技术路线,并开发出激光器、屏幕等要素。
但在可靠性这一世界性难题上,却面临艰难抉择。
大多数厂商因为太难,纷纷放弃,就连全球巨头LG也终止了研究。
只有海信,选择继续突破。
结果,前后试验了十多种方案,均告失败。“什么招都使上了,就是解决不了。”
团队士气因此严重受挫,很多人撑不住走了。
最难的时候,负责研发的曹建伟不得不到处借调人手,支援激光团队。
“最重要的事,要让最骨干的顶上去。”一句口号式的动员令,让海信坚持了下来,并最终绽放。
2014年9月,海信推出全球*100吋超短焦激光电视,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四年后,全新推出的80吋L5激光电视,成功登顶中国彩电市场畅销榜,创造了历史。
众多辉煌的背后,是海信在这一领域的470多项专利,以及从1K到4K,从单色到双色,再到三色,不断引领激光电视的技术进步。
显示技术之外,海信还掌握着核心的芯片技术。
周厚健一直强调,没有核心芯片,就没有定义产品的能力,也无法体现海信产品的创新理念和价值。
为了摆脱对国外的依赖,海信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中国首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电芯片——信芯。
此后,不断对这款芯片进行迭代升级,力求向用户呈现*的画质表现。
2019年3月即将发布的第三代Hi-View Pro超高清画质引擎芯片,更是海信多年来芯片技术的集大成者,或将引领一场新的画质革命。
这些技术突破,最终成就的是,海信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核心竞争力。
低调成长
海信的成功,还远不止家电行业。
在许多普通人感到陌生的光通信、智能交通等领域,海信一样在默默书写行业格局。
光模块是光通信产业的心脏,扮演着光电转换的重要角色。
2002年,当全球通信市场陷入一片肃杀时,海信毅然挺进光通信产业。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产生4G、5G那样的带宽需求。
最初三年,海信一无所获,吞下零蛋。
生死边缘,阿尔卡特的一笔订单拯救了它。
当时,光纤到户在美国刚起步,阿尔卡特在全球寻找芯片供应商,结果应者寥寥。没有退路的海信经过反复尝试,最终过关。
因为这一笔订单,海信宽带起死回生,并开始高速增长。
自从2005年,推出全球*款可商用GPON模块后,海信一直在为整个光通信产业的进步而努力。
2017年1月,更在全球率先突破100G PON光模块技术。
近几年,随着数据中心和5G的商用,对高速光模块的需求剧增,由此带动海信光通信业务强劲增长。
截至目前,海信已连续多年成为国内光通信行业领头羊,接入网光模块更是全球*。
在智能交通领域,海信的布局时间更早。
1998年的中国,私家车尚未普及,城市交通还一路畅通,海信就隐约看到未来中国城市化的爆炸式增长。
当时,智能交通在国内刚起步,市场被西门子等外资垄断。
但这些外资巨头,对中国人车混杂等独特国情了解不深,基于交通流量的算法,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海信没有盲从这一路线,而是根据国情,*了交通强度的算法,并在各项性能指标上一举超越国外产品。
凭借这些技术优势,海信先后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搭建智能交通系统。
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从海信智能交通技术中受益,拥堵状况得以缓解。
在高德地图最新发布的城市拥堵报告中,海信助力济南、石家庄等五大城市逃离“堵城”,并在拥堵下降TOP10榜单中,包揽了前四名。
而隐身其后的海信,则连续9年在这个新兴市场上蝉联*,且市场规模遥遥*。
除此之外,海信医疗显示设备成功进入全国100多家三级医院。
这些家电之外的新业务,如今贡献了海信近一半的利润。而外界,却鲜为人知。
几年前,著名媒体人秦朔在海信意外得知这些数据时,曾问周厚健:为什么这些东西大家不知道?
周厚健的回答很实在:海信是一家爱做不爱说的企业,没有技术突破,光说也没用。
稳健经营
和很多干实业的企业一样,海信的这种爱做不爱说,一方面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技术,另一方面,也免不了被外人误解。
2018年11月,海信在澳大利亚发布*自主品牌OLED电视。
市场上,顿时杂音四起。
不少人认为,这是海信尴尬跟风,是当年意气用事,押注激光电视之后,不得已的认怂。
更有人旁征博引,以索尼押注特丽珑、长虹押注等离子,结果惨遭失败的历史为证,暗喻海信或重蹈长虹覆辙。
这些负面消息,随着近年来OLED电视的崛起,甚嚣尘上。
对此,钛媒体在采访时,曾问周厚健:海信押注激光电视的依据是什么?
周厚健答道:海信在激光电视上押注了没有?押了,但不是冒着*的风险押赌注。
在他看来,激光电视代表了未来大屏彩电的趋势,但海信从未放弃OLED,一直在跟进,并与国外大公司合作。
之所以当初没把重点放在OLED上,是因为烧屏、功耗、亮度等技术难题还没有解决。
如今,随着OLED技术不断成熟,海信切入这一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在大尺寸彩电市场,激光电视和OLED这两种技术路线,还远未分出胜负。
过去的2017和2018年,无论激光电视还是OLED,均呈现爆炸式增长,但销量均未突破百万大关。
市场的主流依旧是液晶电视,而激光电视在大尺寸高端市场,具有天然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拥抱而不是排斥任何一种新技术,彰显出海信一直以来稳健经营的理念。
周厚健执掌下的海信,崇尚慢思维。
这么多年来,海信每进入一个新产业,至少要花10年时间,从技术储备、组建研发团队到最终量产,以三年为周期,不断推进。
“谁不想快?但技术的生长有自身规律,有时快不得。”周厚健说。
于是,当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当各种风口、概念炒作此起彼伏时,海信一直坚持按自己的节奏出牌。
这份沉下心来做产业的淡定,在喧嚣的商业氛围中,显得弥足珍贵。
但稳健的周厚健,从不缺做大事的豪情和壮志。
在海信内部,他经常勉励员工,人不能没有目标,不然会失去动力。而没有追求的企业,必死无疑。
也因此,当他*次跨出国门,目睹了国内外的巨大差距后,就抱定一个信念:要让中国企业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海信有条不紊地进行产业链整合,通过收购克科龙、容声,与日立合资,不断拓展在冰箱、空调等领域的能力边界。
如今,海信的产业遍布多媒体、家电、IT智能系统以及现代服务等四大板块,在全球拥有14个生产基地和15个研发中心。
这些产业每年为海信带来上千亿的营收规模。
尤其在海外市场、国内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品三驾马车的带动下,海信近年来的发展正驶入快车道。
而这也成为周厚健展望未来的资本。
在2018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海信表彰了95个先进集体和235名先进个人,作为向2019年公司成立50周年的献礼。
过去50年,海信从一家地方无线电小厂,跻身全球知名家电品牌;未来50年,周厚健希望海信:
“立潮头、扬远帆、看百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