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DST凶猛:俄罗斯版孙正义的崛起

理性的赌徒?
2019-07-08 11:30 · 微信公众号:接招 翟文婷

如果细数谁是互联网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DST创始人Yuri Milner*是其中一个。

这位横扫中美互联网的投资大鳄,曾与扎克伯格、马化腾、马云交好。Facebook、Zynga、Snapchat、Twitter,阿里、京东、滴滴、美团、头条等公司是他的投资作品。

基于这样一份投资清单,一位创业者评价,Yuri能调动全世界的互联网。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出手真的很阔绰。

2009年至2017年,DST在30多家公司累计投资70亿美金,全部集中在消费互联网领域。

有人曾总结DST的土豪式打法:只投市场*,或者有潜力成为*的公司;一般不投早期,争取在公司上市前1-2年进入。他们标榜晚期投资,是典型的互联网PE基金。毫不避讳地对外宣称,更喜欢有利可图的公司。

Yuri给出的原因很简单:作为一家全球化基金,如果投小公司,当地必须有人负责看项目,分析;而做晚期投资,全球值得投资的公司可能也就不到30家。

这个路径让他们大获成功,屡试不爽。但现在,这套打法可能已经失灵。

更早期,更激进

DST在中国又落一子。

他们的最新投资标的是一家来自下沉市场的新锐公司。

今年4月底,DST还出手球鞋交易平台“毒”,领投B轮,当轮估值超过10亿美金。分期乐、地平线等公司都是在B轮引进了这家国际基金。

很明显,这突破了DST的“晚期投资”框架与逻辑。

星界资本创始合伙人方远解释背后的原因,“现在必须有全局观,如果早期不进去,可能到后期就没机会了。”

据说,Yuri等几位合伙人把之前赚得的Carry成立了一个早期基金,所以一定投资比例内的案子是Yuri个人投的。比如李开复创新工场的首支基金,ofo的C轮融资等,都是Yuri个人名义投的。

俄罗斯人Yuri做投资前是一名创业者。1999年,受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关于互联网商务未来报告的影响,他把自己大部分资金75万美元创办了一家社交公司Mail.ru,2010年11月上市,创下欧洲当时*互联网IPO。

但是Mail.ru一度濒临破产。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这家公司的价值缩水97%,Yuri一度认为这个数字创下了世界纪录。直到2017年左右,有人告诉他,软银当时的价值曾缩水99%。那段时间,他只给自己开1美元薪水,削减了80%的开支。一直挺到2006年,老虎基金和Naspers(南非报业公司)投资了Mail.ru。

2005年,Yuri与人合伙成立投资控股公司NetBridge,最初他投资的本金就是Mail.ru的盈利,但没投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项目。直到2009年,才真正找到感觉,基金也更名为DST Global。2011年,Yuri卖掉在Mail.ru集团的股权,次年卸任管理职务,全力关注DST的投资。

据Yuri自述,DST Global*期和第二期基金主要来自俄罗斯大富豪Usmanov,此后2012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募集的三期基金,LP则主要是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

出价永远比对手高

关于DST最广为人知的一个风格是:不还价,给高价。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的Facebook和中国的京东。

京东是Yuri进入中国的*个投资项目。刘强东在《我的创业史》中自述,2011年,Yuri找到他开门见山,“我一个人最多可以投15亿美元。”而且声称,自己投资的公司5年内不能上市,越晚上市越要投。刘强东以为遇到了骗子。

Yuri继续布道,“如果你今天上市的话,公司只能值10亿美元,可我要给你30亿美元的估值,再给你投10亿美元,让你变成估值300亿美元的公司。通过我抬高你的估值,给你巨额投资,变成一个更大的公司,我来获利。”

说完他问,这样做,你高兴吗?刘强东答,“当然高兴。”

最后结果是,在那一轮京东超过10亿美金的C轮融资中,DST一家出资5亿美金。京东上市前,DST是投资额*的股东。

给一个创业者无法拒绝的高价,这被解读为是他们吓跑竞争对手的一种策略。一位与DST接触过的创业者评价,抬价这个事情,真是让VC既爱又恨。恨的是估值被抬高后,自己可能没法跟;爱的是,出手阔绰的DST无疑是很好的接盘侠。

周受资曾是DST在香港的负责人,对接中国内地市场的投资。据说,就是因为在DST投资小米的案子中,周受资在估值定价环节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最后被雷军赏识,挖去小米。

不但给高价,DST还只要普通股,不进董事会。

上述创业者分析,原因在于跟大部分VC不同,DST更多是用自己赚的钱在投资。动作幅度不受限,自主决策性更高。

更重要的原因是,放弃董事会席位,可以不因被投公司彼此有竞争关系而束缚手脚。比如,DST在B轮时就投资了今日头条。如今又要下注下沉市场。

不过Yuri本人很在意创业者的感受。当年在已经投资京东的情况下,DST想投阿里巴巴,前提是希望事先征得刘强东同意。所以他特意从美国飞到新疆,找到正在当地巡站的刘强东,当面讲了此事。Yuri还说,“投阿里不会像投京东那么多。如果你不高兴,我们肯定不投。”

事后刘强东评价,这哥们儿真的很守规矩。

但高价并不是*钥匙,可以让所有创始人开门迎接。因为对社交的执念,Yuri曾经想给Instagram一大笔钱,但对方没有接受。

得失中国

DST在中国的投资业绩,更多是Yuri 亲自操盘。他结交了马化腾、王兴、包凡等大佬。更重要的是时机选得很准,在中国互联网PE还没有完全爆发的时候,抢先占位。

Yuri与中国的企业家或公司之间的关系图谱错综复杂。最典型的是与腾讯和马化腾连接非常紧密。

2001年,南非报业公司以子公司 MIH 的名义买下腾讯46.5%的股份;5年后,南非报业投资了Yuri创办的Mail.ru。拥有共同的投资方,成为他们合作关系的起点。2010年,Mail.ru上市前夕,腾讯花3亿美元成为其战略合作者。

2010年4月还发生了一件事,DST使出同样的套路,以10亿美金的高估值向团购网站Groupon投资1.35亿美元。结果第二年2月,中国团购网站高朋网成立,股东正是Groupon、腾讯和云锋基金。

2011年,DST首次正式进军中国互联网,马化腾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给予了DST和Yuri非常高的评价,“DST更多是资本层面上的操作,有一批操刀过国际互联网投资的欧美最强投行背景的人。他们动作很快、开价很高、眼光很准,看中一个就抓住一个,也不考虑太多所谓‘策略’,比如不要董事会席位。而且进去就不轻易退出。”

Yuri更是懂得投桃报李,他说,他们要从腾讯身上学习更多东西。

维护创始人资源,不断扩大他们的关系网络是DST投资中国非常重要的课题。京东正是包凡介绍的。这让他们的出手成功率更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往不胜。外界无须神话DST。

据说,Yuri当时看了拼多多但没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黄峥解释不清楚,拼多多的数据为什么涨这么快。事后他复盘,即使Founder解释不清楚,只要数据持续涨得快,那就应该投。但这一细节没有得到证实。

2014年10月,口袋购物的C轮融资中,领投的是腾讯,DST赫然在列。这是除京东、阿里外,DST在中国投资的第三家电商公司。但口袋购物没有因为巨头加持而异军突起,相反后来几近消失。

Yuri个人在ofo的C轮融资时放了点钱,但是在接下来4.5亿美元的D轮融资中,DST高调领投,创下当时单车行业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如今这是一家在艰难求生的公司。

但一位创投圈人士表示,对DST来说,出问题是小事,亏了也不是大问题。“就好像你有1万块,在赌场输1千块,你会心疼;但如果你有1亿,在赌场输1万,就不会心疼。”

赌徒?

如果试图在中国找到跟DST相类似的基金,无疑是高瓴。

两个基金有强烈的相似性:出得起大钱,而且往往主动给创始人一笔大钱。花的钱主要是自己赚来的,自主性更强。而且都依赖创始人的智慧,Yuri和张磊都对各自的基金手握牢牢的控制权。

创投圈评价Yuri是“赌徒”。

当地不设办公室,没有长长的团队名单。哪里有好公司,Yuri买张机票跑过去。对创业者而言,好像他是送钱的天使。

乐信(当时叫分期乐)拿到DST投资,创始人肖文杰发给内部的邮件中说,“放眼全球,能被他们看上的公司不超过20家,被DST投资过的公司大多都已成长为百亿、千亿美元的公司,DST创始人尤里·米尔纳和我说,他有好的运气,并且这个好运将会传递给我们,相信我们将成为下一个互联网金融领域的BAT。”

Yuri当然不是靠运气点石成金。方远认为DST成功的原因有三点:老板眼光好,老板在*线;老板有生态圈。

另一位互联网投资人进一步指出,因为早期创业经历,Yuri对互联网和社交有很强的Vision。他创办的Mail. Ru一度是俄罗斯*的社交网站。

DST有自己坚守的投资方法论。早在2011年,DST就非常重视数字。Yuri曾说,投资时,必须同时有远见卓识和实在的数据支撑。

他更关注消费和电商。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说,“十年前,五家公司主导了消费者互联网领域:谷歌、亚马逊、雅虎、雅虎日本和eBay。今天已经变成谷歌、亚马逊、Facebook、阿里巴巴和腾讯。“他预测,未来头部公司势必会继续加强集中优势,但玩家可能会重新洗牌。

是的,学物理出身的Yuri很早就开始把目光投向未来。每年他举办一次私人宴请,就是与真正影响未来的人讨论超现实的东西。

2012年,他创立了世界上*钱的科学奖——突破奖。获奖者每人可以获得300万美元。设立这个奖的初衷是,“你看Twitter上前200名名人,你看不到任何一个科学家,这有点失衡”。而奖项赞助者都是互联网大名鼎鼎的企业家,谢尔盖·布林、扎克伯格、马云、马化腾等。

三年后,Yuri又与霍金发起1亿美元的长期研发计划“突破摄星”,他们希望让星际旅行变成现实,成为人类迈向外太空真正的机会。

那个“赌徒”形象又回来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接招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