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创璟资本合伙人杨晓冬接受了《陆家嘴》杂志的采访。杨晓冬在他30多年的金融投资管理职业生涯中,曾经历各条不同战线、转换多种商业角色,包括在美国富达投资、平安集团、绿地集团等知名企业任职。他曾亲眼见证中国加入WTO后的全球供应链大发展,也曾亲身参与一系列跨国企业的离岸经营战略落地。将近3个小时的交流中——我们谈经济规律、谈社会发展、谈投资原则、还谈论了哲学。在历史、科技、人文的课堂中,这位中国金融投资领域的老兵总能提出独到的洞察与见解。
不跟风,不追风,做稳健的价值投资者
交流过程中,杨晓冬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一部手机里总共有多少件芯片?
“十几个?”
“错了,根据架构不同,手机里可能有近百个、甚至上百个芯片!一部手机里的芯片丰富程度超过普通人想象,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独立做出来。”
创璟资本多年前已在芯片行业中布局,也有成功的项目案例;即使这样,杨晓冬也不建议大家在目前的情况下盲目追投芯片项目,特别是不追投所谓“备胎”属性的芯片项目。
在杨晓冬看来,优秀的投资标的应该是能做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项目,公司的产品既可以是国产替代品,也要有取得世界*的可能性。“替代品都有周期,我们关注的是公司能不能成为国际上*的公司,占领头部位置。比如华为,它的5G技术在全球范围都可以跑赢别人。这样的专利并不是小打小闹的改进型专利,而是可以创造出一整条全新大赛道的爆发机会。”
随着科创板渐行渐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方向的“硬”科技投资也成了目前资本关注的重点。基于对外部经济环境的理解,目前创璟资本继续坚守一贯的投资策略、不跟风、不追风,而是通过根本性的价值判断,筛选能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在质量、成本和商业模式方面都有*优势的项目。
投资是个学习的过程,优秀投资者都是好学、低调、睿智的
30多年的从业经验中,杨晓冬认识到身边的成功企业家和投资人身上都有着非常类似的东西,他认为优秀的投资者都是好学、低调、睿智的。
回忆自己刚入行时,他发现那些成功的投资人都特别好学,他们身上有种对知识的渴望,一有机会就追问年轻人,现在有什么样的新技术?你们怎么看待?
交流中杨晓冬提到他做的*的两笔个人投资:当发现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都在用最新的iPod听音乐,他开始分析苹果公司、逐步投资苹果股票;当发现女儿不再看电视,而是愿意付费订阅网飞(Netflix),他开始关注互联网视频,买入网飞股票。
谈及自己对投资这份职业的理解,这位投资老兵从投资的本源解释:“投资是投什么?其实好的投资者就是观察周围的一切,伟大的东西和错误东西都在细节里。创璟的团队很多人都是做实业出身。我们做投资也是踏实做事,目标是给股东创造价值。”
有句谚语“皮囊之下,我们都是一样的人”(SkinDeep Underneath we're all the same)。杨晓冬提到他所见的另一个成功投资人特质就是“低调”、并且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低调意味着实事求是,集中注意力做事,而不是被其它的项目干扰。
杨晓冬坦言投资本身是个很苦很浮躁的过程,所以闲暇时他更喜欢读书,特别是看很多哲学的书。最近读《鬼谷子》这本书给了他一些启示。作为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的代表,《鬼谷子》一书内容涵盖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和商业活动的某些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正如巴菲特所言:“在市场中,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投资实际上也是一场人性的博弈。杨晓冬认为,牛的投资人对哲学及人性研究都特别深入,特别是他在富达投资集团工作的20多年里,他从一些著名投资经理比如彼得·林奇(Peter Lynch)和安东尼·波顿(AnthonyBolton)身上看到了他们对人性和历史的研究也非常透彻。
贸易摩擦说明我们做对了
今年5月以来,中美经贸摩擦变化起伏不断。美国对中国输美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随后又对华为公司及相关企业发布禁令。各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普遍认为美国的这种做法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背道而驰,危害国际经贸秩序。
记者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这场“毫无硝烟的战争”,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们听听杨晓冬是怎么想的?
“贸易摩擦是全球化过程中很正常的事,多年来日美间贸易摩擦一直不断,欧洲和美国的贸易谈判也时断时续,国际性、区域性的贸易摩擦是常态。换个角度,贸易摩擦说明我们做对了。贸易摩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的肯定。” 杨晓冬非常肯定的给出这样的回答。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著作《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中的观点是杨晓冬认同的:全球化是无法逆转的,保护主义也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事件,中美的贸易关系,包括中国和日本和欧洲的关系,都是唇齿相依的。
他进一步梳理目前外部客观环境: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成为*的经济体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的想法和原则必须受到尊重;
第二、制造业工厂不是一下子能挪到东南亚等其他地区,这不单是牵涉到劳动力价格的问题,还有几大因素需要考虑,包括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基础建设、原材料以及当地技术工人的情况。
杨晓冬愿意相信“真理不在你手里,也不在我手里”的说法,愿意相信经历贸易摩擦后,经济体可以发现彼此的新共识。
他表示,“没有任何一个人或国家会主动让出*地位,我们要找出观念、利益和目标的共同基础(CommonGround),理解对方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要继续保持交流。开放和科技的交流是未来的根本,中国永远不要走闭关自守之路。同样,贸易摩擦也给我们带来启示,比如中国在自身建设方面,必须关注我们的教育和科研。”
采访中的时间流逝是一种虚幻的体验。记者仿佛随着讲述者一起回到过去,经历那些激荡的岁月,看着金融市场潮起潮落、变幻无常。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市场如何变化,杨晓冬还是过去我们认识的样子,依然是那个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好学心态,喜欢哲学,脚踏实地不追风的投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