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治疗领域,一个全新的学科——细胞外囊泡(EVs)正在引发关注:在刚闭幕的2020年肿瘤学大会(CCO大会)上,多位科学家做了EVs的专项汇报;仅2020年,全球范围内就已产出超6000篇研究论文。
其意义何在?癌症问题被视为中国卡脖子技术方面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中国更是处于跟随欧美的局面,缺乏全新源头创新产品。
细胞外囊泡(EVs)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这一局面。
EVs:抗击癌症的新利器
据悉,肿瘤细胞的持续生长、入侵和转移依赖于肿瘤细胞与复杂组织环境中细胞细胞间的双向细胞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涉及到肿瘤微环境中癌症细胞和/或基质细胞内可溶性因子的分泌,这种交流也可以通过细胞外囊泡(EVs)来实现。
细胞外囊泡(EVs)可以携带癌基因蛋白和肿瘤相关多肽,多种RNA,如microRNAs, mRNAs, and long non-coding RNAs,DNA片段等物质,对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表型具有重要影响。
也因此,细胞外囊泡(EVs)成为癌症治疗中一个全新领域。
具体来看,相比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被发现分泌更多的EVs,这些EVs可以将肿瘤相关物质与体液分离,因此,相比血液或尿液作为癌症生物标记,EVs具有强大的潜力,来进行癌症的预测和监测。探究EVs的作用机理,在肿瘤治疗方面将会产生很大的改变,具体机理如下:
囊泡来自于肿瘤细胞,其与肿瘤组织具有组织相容性,因而可以精准进入肿瘤细胞而几乎不被正常组织细胞摄取,且进入肿瘤细胞后可以精准到达细胞核,对肿瘤细胞进行高效杀伤。
载药囊泡具有独特的生物膜结构,能从蛋白及基因水平上降低多药耐药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外排,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该囊泡可以激活先天性免疫,趋化大量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性粒细胞,重新教育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获得抗肿瘤能力,肿瘤来源囊泡携带广谱的肿瘤抗原,可以有效激活抗原提呈细胞,诱导特异的T细胞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临床转化进行时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副所长黄波教授介绍,早在2009年,其团队利用大小在100-1000纳米之间的细胞外囊泡应用于肿瘤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临床转化,并验证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本土源头创新。
据悉,该技术是利用靶向的精准效应结合化疗短期内杀死肿瘤细胞以获得迅速缓解;同时生物免疫治疗激活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产生持久的肿瘤监视以防止肿瘤复发,是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至于具体的临床应用,在实体瘤方面,载药囊泡已被应用于有着“癌王”之称的胆管癌治疗。据悉,它在反复治疗无效的恶性胸腔积液和胆道恶性梗阻方面,均已展示了其疗效和安全性,有望填补临床空白。
具体来看,2020年7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黄波团队联合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南开医院王西墨团队联合发表载药囊泡针对胆道恶性梗阻的研究成果:
入组30例患者,约30%影像学显示胆道梗阻发生变化,约50%患者首次疗程黄疸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排便颜色可由陶土色转为黄色。大部分患者饮食状况、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至此,中国临床专家在胆道恶性梗阻的腔内治疗领域,实现了“0”到“1”的突破。
此外,该技术针对其他适应症的产品管线也在同步开发中。
开始被资本关注
新的技术应用也势必会受到资本关注。
近日,细胞外囊泡(EVs)治疗公司ILIAS Biologics就宣布,已在韩国完成2060万美元B轮融资。
这不是个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球关于细胞外囊泡的开展融资项目超过2000个,融资总金额超80亿元。包括美国哈佛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科学家,及腾讯、金芒投资领投,澜峰资本、恩然创投等也纷纷提前布局细胞外囊泡领域。
不过,当前,全球细胞外囊泡的临床转化,大多数进展至临床前或临床1期阶段。
而中国源头创新的“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已完成在中国市场的临床转化,陆续在湖北、湖南、河北、山东、安徽、深圳、天津7省市获批上市使用,成为当前全球细胞外囊泡研究和临床转化最靠前的全新肿瘤治疗技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