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共享充电宝在“闷声发财”

英雄还未诞生,随着巨头美团的“横插一脚”,共享充电宝行业似乎又回到了野蛮生长期。
2020-11-23 09:44 · 钛媒体 付艳翠

英雄还未诞生,随着巨头美团的“横插一脚”,共享充电宝行业似乎又回到了野蛮生长期。

遥想2017年,仅4天之内,全行业就拿到了7.5亿元融资,这是共享充电宝的高光时刻。彼时,借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充电宝一度成为最火热的风口之一。

一时间,市场在迎来大量资本的同时,行业新兵也不断涌现。不过好景不长,下半年,伴随盲目入局者的现金流断裂、押金模式被消费者诟病等问题的集中爆发,乐电、小宝充电、放电科技、河马充电等多家共享充电宝玩家逐渐退出市场。

直至街电、来电、小电、怪兽等品牌盈利的消息传出,行业逐渐形成“三电一兽”的格局后,外界才意识到,这“三电一兽”似乎将充电宝练成了吞金兽,正在“闷声发大财”。

新玩家还是在持续入场。从今年5月开始,美团共享充电宝项目开始疯狂招人地推,希望通过人海战术快速提高美团共享充电宝的线下覆盖率,百城大战已然拉起。

有代理商为将机器放进一家餐厅,不仅要托关系,还要承诺7成收益给商家;有企业要给酒店按时交租金,才得以将产品放在餐厅中醒目的位置;甚至有地推人员为让机器进入人流量大的娱乐场所,不惜狠砸上万元。

如今,新一轮的地推之争已然打响。

1、谁在闷声发财?

曾几何时,外界对共享充电宝的质疑一个接一个,不仅国民老公王思聪立下flag,称“共享充电宝能成我吃翔”,大家也纷纷表示,出门自己就能带充电宝,不会有人用共享充电宝。

但消费者总是“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出门聚餐、商务交流、逛街之余,当手机响起电量告急的报警声时,共享充电宝就成了*的救命稻草。

经过3年多的大浪淘沙,共享充电宝的模式已经得到验证,王思聪也将微博上的“吃翔赌约”悄悄删除。相比重运营、高成本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这种轻运营、低成本,又兼顾刚需的赛道,正成为一门小而美的生意。

“共享充电宝不像共享单车那样重运营,用户充完电就会将充电宝‘乖乖’还回去,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营成本。”行业人士刘伟说,共享单车要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到了位置,随意停车,每天都需要运营人员在地铁站旁搬运,实际上是非常重运营的事情。

他给「创业最前线」算了一笔账,保守估计,一个运维人员一天能够运营500辆车,每人每天工资150元。在ofo鼎盛时期,省会城市平均铺设20~30万辆车,每天光人力运营成本就高达6~9万元。“单车铺设的地方越多,就越考验运营能力。”刘伟总结道。

但共享充电宝进驻到餐厅、酒吧、KTV等场所后,不仅用户会主动将充电宝返还,且因为商家会从中抽成,可以由商家代为运营,从而大大降低共享充电宝的运营成本。

刘伟表示,共享充电宝构成主要是机柜加充电宝,即使把机柜的成本平摊到单个充电宝上,单个充电宝的成本也远比单车低。而且,充电宝的折旧要优于单车,在同样的需求频次下,共享充电宝的回本速度更快。

据「创业最前线」了解,共享充电宝入驻商家普遍会采用企业招募地推和招募代理这两种方式。*种,企业会给商家分成或者每月交一定租金。第二种,代理可以购买机器,自己去找商家铺设点位,或者向下一级代理售卖机器获利。为了铺设点位顺利,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利给商家,分成比例一般是3~7成,品牌商能拿到1~2成。

各品牌们的营收自不必说。小电科技成立于2016年底,目前已覆盖全国1600座县级以上城市,用户量近2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小电微信小程序位居总榜第27名,在共享充电行业位居*。聚美优品财报也显示,2017年以来,新业务共享充电业务开始为公司贡献营收,从2017年的0.74亿增长到2018年的8.7亿元。

餐厅老板们也收获颇丰。北京一家火锅店的负责人告诉「创业最前线」,他们餐厅里安装了两个24个充电宝的大充电柜,每次到周末,这48个充电宝都供不应求,“有人想借都借不到。”

该负责人透露,他们火锅店人流量不错,与品牌商签的是7成收入的合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充电宝一天被使用5次,使用费3元,两个柜机一个月就能收入2.16万,火锅店能分到1.5万元。“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我们还能‘躺’着赚钱,挺好的。”他补充道。

此前更是有媒体报道,某充电宝品牌的城市总代理在2019年入行,一整年就能挣到10-20万元的净利润。

随着场景渗透率提升,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参与者们似乎都在“闷声发财”。

2、点位争夺战

时隔三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相对平衡却被美团打破,行业氛围再一次紧张起来。

要知道,共享充电宝具有应急属性,当用户手机没电时是最没有忠诚度的,只是谁离得近,用户就用哪家产品。因此,共享充电宝的竞争,本质上是商户点位的竞争。

线下商家们已然成为品牌方和代理们争抢的香饽饽。但人流量大的商家毕竟有限,入局的共享充电宝玩家越多,不仅线下店的话语权变大,想要成功入驻也变得不那么容易。

对此,昆明某共享充电宝代理李明深有体会。

他告诉「创业最前线」,如酒吧、KTV等娱乐场所不仅人流量更多,而且他们停留时间长,使用频率还高。“在消费人群不差钱的情况下,可以将共享充电宝价格设置得更高,收10块钱一个小时,也有大量消费者使用。”

但这种点位的商家议价能力就强,对于他们来说,无所谓哪个充电宝品牌,一般谁能给到满意的价格,谁就能进驻。

“我今年入驻的一家KTV,不算分成,光入场费就需要上万元。”李明透露,好的点位一般会给商家分成70~90%,甚至有商家会让多家共享充电宝竞价,谁给的分成高就把点位给谁。

说到这里,李明也很无奈,品牌入场的成本远不止机器成本,必须要交点入场费“打点”,以确保其放在醒目的位置。“不然一个场子2-4个品牌,商家们挪来挪去,或者给你放垃圾桶旁边,用户肯定产生不了消费。”

另一位北京方庄某酒店负责人于亮也向「创业最前线」表示,品牌方想将共享充电宝进驻到线下的难度也是越来越高。

于亮所在的酒店是一家星级酒店,*家品牌是在2018年入驻,双方五五分成。想到共享充电宝不仅可以方便用户,又能带来部分收益,于亮很快就将产品安装到店里。

但从今年开始,他明显感觉到,共享充电宝品牌们竞争似乎更加激烈了,已经有好几家品牌方或者代理找到他们,表示希望入驻进来。

他回忆道,今年6月和10月,又分别有两家头部共享充电宝品牌找到他,并通过熟人关系,且答应给酒店7成的收益,这才得以进驻。

“即便今年疫情,我们店里的生意也不好,从5月之后只有2次客满的情况,充电宝流水才几百元。”但现如今,于亮3层的酒店,已经有三家品牌方入驻。

甚至有品牌商表示,愿意让出100%分成,公司免费提供设备,只要代理将产品地推进场,就能坐等收钱。

很显然,各大品牌方们都明白,最终玩家们拼的还是市场份额。为了抢占市场,他们也不得不在加速的跑马圈地中,暂时牺牲少许利益。

3、5G的新故事

如果没有被疫情中断,今年本应是共享充电宝发展的一个小高峰。按照艾媒咨询的测算,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用户规模将会达到3.3亿。

受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影响,居民外出休闲娱乐消费的需求大幅下降,共享充电宝的主要经营场所餐厅、酒店、商场等在一季度的经营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行业也正面临一波新的洗牌。

刘伟身边也有不少共享充电宝企业倒下,他表示,疫情给充电宝企业造成不小的打击,一方面收入骤降冰点,另一方面企业还有员工工资、供应链和各地办公租金等多项支出。

但也正因如此,今年的线下竞争更加重要。他解释道,疫情期间有大量餐饮、酒店等公司倒闭,市场上正在释放新一波的市场需求。这让创业者也看到了共享充电宝的前景,开始伺机进入市场。

“我们公司客服电话每天都会接到几千个来电,已经在增招客服了。”抖音一无线共享充电宝品牌运营表示,他在发布公司有关无线共享充电宝的宣传视频、留下一个联系电话后,就一直有电话打进来,“很多人反映电话在占线中,想要合作得错开高峰期。”

事实上,随着手机屏幕越来越大,耗电越来越高,手机充电的频率也在不断缩短,从早先一周充一次、三四天充一次,逐渐缩短到一天充一两次的情况。特别是户外运动时,手机电量远远不能满足智能手机使用者的需要,充电宝的需求逐渐增加。

怪兽充电公关总监谢良梁也曾表示,其做过共享充电宝内部的市场调研,发现基本上70%的职场人,从家里出来去工作不带充电宝,这其中65%以上有二次充电需求。很多人晚上可能跟朋友聚会,或跟商业伙伴在外边谈生意。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必然有充电需求。

不仅如此,随着5G时代到来,手机续航能力再次受到挑战。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曾表示,华为准备推出的5G芯片耗电量是4G的2.5倍。种种迹象都表明,未来5G手机对随时充电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共享充电宝未来似乎还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然,共享充电宝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品牌除了把设备铺设出去外,正开始尝试新的赚钱方式,比如IP娱乐营销。

以小电为例,今年9月品牌与*荣耀实现了IP跨界合作,不仅将两个高知名度的品牌结合起来形成势能,还从线上到线下实现了广覆盖与多场景渗透,并给行业内的商业模式升级带来启发。

总之,共享充电宝的英雄还未诞生,再加上美团这条“鲶鱼”,新的故事要上演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