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二次元文化市场正在迎来资本青睐。
近日,据36氪消息,面向泛二次元生活方式的线下集合店“十二光年”完成5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蜂巧资本。据悉,十二光年店内的产品元素覆盖汉服、JK制服、Lolita、IP衍生等。
无独有偶,除了集合店,二次元服饰的单品类也正在吸引资本的眼光。
今年9月,有着多年汉服设计经验的汉服品牌“重回汉唐”完成了新一轮战略融资。
上个月,成立仅4年的汉服品牌“十三余”也完成了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著名天使投资人王刚的觉(JUE)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十二光年暂时未在线上设购买渠道之外,重回汉唐和十三余都采用了“双渠道”模式,在线上线下均开设了店铺。
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9年,汉服、JK制服、Lolita服的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35.2亿元,而这个数字预计还将继续增长。一个由小众文化撑起的新市场正在被打开。
然而,即使得到了大众乃至资本的关注,但基于小众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和高门槛,二次元服饰的商业化发展路径似乎仍旧有待验证。
小众文化“大众化”: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这两年,二次元服饰格外火,lo裙、汉服以及JK裙可以说是轮番上阵。
去年还满大街都是“lo娘”和汉服小姐姐,今年却明显已经成了“JK们”的天下,小萌款(类似于我们普通穿搭中的爆款)“温柔一刀”、“山吹”更是一度引发哄抢。数据显示,今年4月,“温柔一刀”再贩仅19分钟,销量就突破了25万。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实际上,二次元服饰这种小众文化之所以能够逐渐走向大众,除了有抖音、小红书等内容营销平台的助力之外,更大的原因来自其在供需两端都碰上了好时机。
1. 供给方面:国牌崛起,二次元服饰门槛降低。
以“lo裙”举例,由于过去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相对靠谱的国牌,而以AP(Angelic Pretty)、Baby(Baby The Stars Shine Bright)等为代表的日牌不仅价格贵并且购买渠道也不多,真正能秒到小萌款的“lo娘”可以说少之又少。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最近几年,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国牌不论是在设计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升,一些过去抢不到日牌的“lo娘”们也开始愿意尝试国牌的小裙子。
购买力强的可以选择古典玩偶、长耳朵与尖耳朵等高价品牌,购买力稍低的也有南瓜猫、DC(DearCeline)等不那么贵的品牌可供选择。
这样一来,原本买日牌的那批人自然买得起国牌,原本买不起日牌的人开始买得起国牌,而原本没有入坑的“新人lo娘”也会因为价格美丽愿意尝试“入坑”。
当高门槛被降低,市场就彻底被打开了。
以汉服为例,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13日,经营范围内包括汉服的企业有481家,其中就有273家是2019年的新增注册企业。
2. 需求方面:新消费人群十分愿意为“小众”买单。
“JK裙”、“lo裙”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但却是这两年走红的,背后的原因除了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助推,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愿意为其买单的“新消费人群”。新消费人群追求的“个性”“小众”恰好能在这些二次元服饰里找到共鸣。
“lo圈”有个名词叫“地球人”,原意指的是和lolita服饰毫无关系的人或事物。但更多时候它指的是普通着装的人群。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这些“圈外人士”。当原本普通的“地球人”穿上华丽的“lo裙”以后,就能和其他人成功区分开,所谓的小众圈层也就诞生了。
新消费人群是愿意为“小众”买单的。入坑一年半的Lily告诉“螳螂财经”,她觉得“JK裙”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刚毕业的她前前后后已经入手了十几条裙子。她还表示,无所谓萌不萌款,只要喜欢都会想买下来。
在被问及是否有意愿迈入“lo圈”时,Lily颇有些无奈地说道:“目前有了两条jsk了,属于偏日常的lo裙,没一下子入坑说到底还是穷……”
可以预见,一旦购买能力上来了,Lily迈入“lo圈”也是迟早的事。
一方面,愿意尝试二次元服饰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急于“脱坑”的也不在少数。
有些是被所谓的“JK警”、“lo警”劝退的。部分“圈内人”仗着自己入坑早,对萌新并不友好,不是指责她们“身材不适合”就是指责她们“知山穿山”。面临的指责多了,这些萌新们慢慢也就失去兴趣,选择“脱坑”。这种属于“被动脱坑”。
还有一些是“主动脱坑”。比如觉得自己年龄不再适合,想要回归“地球人”的装扮。再或者入坑一段时间后兴趣慢慢淡了。“脱坑”以后,她们有的是继续保留这些服饰,有的是送给其他小姐妹,再有的则是转到二手平台卖掉了。
在闲鱼等二手平台,经常能看到那些被追捧的小萌款正在售卖:
总之,圈子还是那个圈子,但里面的人却一直在变动,至于她们会坚持多久,谁也说不准。
线上马太效应加剧,线下会是新出路吗?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入坑”还是“脱坑”都还算容易,但对于想赚钱的商家来说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随着市场越来越大,想分到蛋糕的店家也越来越多,马太效应正在加剧。
一般来说,JK裙的诞生流程大致是先找画师买图稿,然后制作版图并种草宣传,最后交给工厂并对染色织布、压褶等工艺环节进行把控。
由于店家“入圈”的时间有前有后,各自手上拥有的资金和掌握的工厂、画师资源也千差万别,因此整个过程下来,最终出来的裙子不管从风格还是质量上差异都挺明显的。再加上各个店家在营销成本上也会有轻重之分,因此能火起来的裙子其实还是占少数。
像国牌中目前相对比较有知名度的是中牌制服馆、兔缝缝、燕子家等,而他们的小萌款也成了所谓的JK入门必备的。像是中牌的沙华和山吹、兔缝缝的雪松和温柔一刀、燕子家的四季奶青等。
前文也说过,这些小萌款基本上只要再贩就会很快被抢光。神奇的是,一轮接一轮的饥饿效应并没有劝退“坑内人士”,她们反倒越来越上头,甚至掐着闹钟蹲再贩。卖得多了,基本上只要质量不出现大翻车,对这个店的信任度都能慢慢培养起来,店铺口碑也就上来了。
但新店来说就没这么幸运了。一方面店铺没有口碑,加上有能力的画师又很少接新店的单,爆款路线也走不通,所以到最后基本上就只能压缩成本,靠低价销售来赚钱。
但成本压缩并不简单。想保证质量就得找有经验的工厂,有经验的工厂一般要价都会高一些,想优惠只能加大订单量。但在前期在没有流量的情况下,多数新店并不敢贸然下大单,这就导致最后成本没有降下去,售价还不能提太多,亏钱的依然是自己。
在马太效应之下,红的店铺靠着小萌款们越来越红,不用宣传都有买过的“老客户”打广告,赚得盆满钵满。而新店不仅得舍得砸钱还得碰上好运气,否则到最后几乎都是血本无归。
从这个角度看,不掌握生产端,而是以代理模式切入线下的十二光年或许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由于十二光年店内已经覆盖了JK裙、lo裙和汉服等多个品类,加上实体店有着线上店铺难以比拟的体验优势,因此很容易积累人气。
目前,“十二光年”在杭州、上海、贵阳、西安、深圳共开设了7家实体店。而小红书上关于“十二光年探店”的笔记已经有了900多条,随便点开几条,几乎都是好评。
但这并不意味着十二光年的线下之路很好走,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开到线下的二次元服饰店。
开篇提到过,汉服品牌“重回汉唐”和“十三余”都已经在线下开设了店铺。而单品类店铺中,还有专注JK裙的“汝汝同学JK制服”也日渐火爆。由于店内还为JK制服爱好者们准备了教室等实用的拍照场景,正在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打卡地。
(汝汝同学JK制服的“教室”场景)
除了单品类之外,和十二光年一样覆盖多品类的还有魔咒MOJO、奶油裙角、梦鲸屿等。尤其是魔咒MOJO,它也同时覆盖了jk裙、lo裙以及汉服三个品类,并且店面布置和十二光年一样大气,在小红书上的人气也不低。
尽管综合来看,十二光年目前的品类可能是最全的,但由于覆盖的人群、布点的区域各不一样,因此以上这些线下店铺都有希望逐渐树立起好口碑,将十二光年店内的流量分流至自己的店铺。
其实,不掌握生产端对这些线下店来说也并非全是好处。代理模式之下,山寨其实有了更多钻空子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很难培养起那些抵触山寨的二次元服饰爱好者在线下的消费习惯。
“螳螂财经”试着在百度搜索词条里分别键入“十二光年JK”、“奶油裙角JK”,发现这两家店铺排名靠前的几个搜索词里,有两条都是关于“山寨”的。说明不少人对这些陌生的线下店铺还是保持怀疑态度。
此外,线下门店面积终究有限,即使是像十二光年这类的集合店,目前也只和织羽集、天使之泪、中牌制服馆等头部品牌有合作。这就导致店内虽然各个品类都有了,但每个品类之下的具体选择并不多。
十二光年尚且如此,就更遑论那些品类更少的店了。
对于已经在线上形成购买习惯的二次元服饰爱好者来说,她们可能确实愿意去线下店逛一逛、打打卡,但购买可能依旧倾向于款式更多的线上。
而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这些走到线下的二次元服饰店需要解决的。
总之,随着二次元服饰、手办、盲盒等为代表的泛二次元文化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些小众文化撑起的市场也在进一步扩大。但与此同时,小众文化自带的高门槛、重原创、重IP等标签也在形成新的桎梏,让其线上线下的商业化之路都不那么好走。
这中间,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例如瞄准“盲盒”这一小众文化的“泡泡玛特”已经在着手上市了。据悉,泡泡玛特港股IPO将于下周一启动招股,目标集资为6亿美元,公司估值约70亿美元。
至于试图在线下走出自己一番天地的二次元服饰店们能否成功,就只能等待时间的验证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螳螂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