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大秦赋》:历史正剧如何破壁年轻市场?

作为“大秦系列”的又一新作,“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大秦赋》品相值得肯定,尤其是在这个历史正剧缺席已久的市场上,它带给剧集创作的思考更值得反复品鉴。
2020-12-14 13:36 · 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 肖晓

六国百姓不堪贵胄压迫为求生存纷纷投奔秦国、赵国以此游说列国再次合纵攻秦、楚国君王世族之间的权力博弈上演;秦国境内悬赏千金却无人能改动一字的《吕氏春秋》、筹谋亲政的秦王嬴政和不断进言的李斯、将计就计六国合纵攻秦却再次显露的君臣内乱……目前在CCTV8、腾讯视频及爱奇艺热播的《大秦赋》,正逐渐至故事高潮,战鼓擂擂千钧一发。

故事外,《大秦赋》的开播也在宫廷、玄幻主导的泛古装市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一方面,市场惊喜于这部匠心打磨十余载的大秦系列迎来了第四部,只是秦始皇平灭六国、一统天下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会被如何演绎;另一方面,历史大剧如何破壁当下的年轻市场,与观众达成跨越两千年的情感共振?

目前来看,尤为可观。整部剧集波谲云诡的谋略争斗、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神仙打架的演员阵容、行走的“兵马俑”造型,都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内容;社交平台上,“吕不韦 秦国李佳琦”、“祖龙养成”、“秦国男子天团”等*年轻化、网络化的解读也兴极一时,《大秦赋》的破壁效果可见一斑。

而站在国产剧发展的长线来看,《大秦赋》同样有其现实意义。市场对历史正剧的呼唤始终存在,只是在2017年的《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大明王朝1566》复播等带动历史正剧回暖之后,近三年时间里并没有一部剧能继续扛起这面大旗,回暖之路再度搁浅。《大秦赋》的热播会带来全新的希望吗?

市场呼唤历史正剧久矣,

《大秦赋》重启正剧回暖之路

历史正剧是曾经占据过舞台中心位置的。上世纪80年代起,《末代皇帝》《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相继热播,叫好又叫座的历史正剧迎来了发展热潮;打破这种势头的,是2007年之后《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之裂变》等多部历史正剧虽然收获了*口碑,但此时的市场上古装宫廷剧、玄幻剧异军突起强势抢占关注度。

十余年的持续消耗,观众对于历史正剧的呼唤在这两年达到顶峰。2017年以《大秦帝国之崛起》为代表的历史正剧再度热播,这也被视为一个强有力的回暖信号:随着品质大剧不断涌现,观众审美逐渐提升,展现历史发展进程、刻画里程碑式历史人物、探讨历史精神与文明的历史大剧正在成为市场刚需。

“一口气看了6集,好久不见,想念你,我泱泱大国的历史正剧”,《大秦赋》播出第二日,某豆瓣网友如是写道。他的热情背后其实并不难理解《大秦赋》的被期待:2009年以来,《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和《大秦帝国之崛起》等仍在豆瓣上保持9.3、9.2和8.5的高分,再加上飞天奖、金鹰奖等国家级大奖的加持,都决定了“大秦系列”在历史正剧中的超然地位。

回归到《大秦赋》本身,它巧妙实现了与前三部的连贯和创新。故事内核上其沿袭前三部中的商鞅变法、秦国崛起而来,将故事主体放在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上,这也意味着《大秦赋》的开播是“大秦系列”真正以历史笔触完成了一次对秦历史的完整回溯;仅就该剧来讲,“国民度”颇高的故事主线也意味着极易吸引更多新观众入局。

同时,剧中完整展现了秦始皇嬴政从幼年质赵到壮年统一天下的全过程,再加上剧中对列国历史人物群像的塑造,以历史人物为载体的叙事方式也让波澜壮阔甚至略显纷繁的战国史诗更加具有可看性。

从主创班底来看同样有其连贯性:作为大秦系列的总制片人,焦阳十五年来持续坐镇深耕;导演延艺曾参与执导《大秦帝国之裂变》;编剧李梦同样也曾参与《大秦帝国之纵横》的剧本改编工作,他们的参与某种程度保障了《大秦赋》在创作基调上的一以贯之。编剧团队遍阅先秦史料,历时七年打磨。为了*限度还原历史真相和历史人物,该剧还邀请了数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就剧中涉及的人物、器物、历史事件等进行考证,同时聘请秦文化礼仪专家对演员进行专业培训。

在传承中创新,让《大秦赋》成功在市场上打响了*枪,不过更长远的未来还是在于内容品质以及能否在市场上产生长尾效应。

重塑波澜战国的“骨架血肉”,

历史正剧也可以“更好看”

客观来讲,《大秦赋》想要讲好历史故事并不容易:一方面,战国时期列国并存、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叠出,都意味着主线之外的故事支线繁杂;另一方面,跨越两千年的历史时间考证艰难等现状,也是该剧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以此为索引,不难发现《大秦赋》向市场展现了一整套历史正剧的创作方法论。

鸿篇巨制并没有陷入剧情拖沓的窠臼,反而是剧情衔接紧密,既有列国纷争下的战争权斗一触即发,又不至于让人物沦为推动历史的工具人。随着嬴政的大胆冒险和政治抱负、吕不韦的权倾朝野甚至是傲慢、李斯持续进言削弱吕不韦相权、王翦的军事才能等逐渐显现,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这幅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背后,是神仙打架的演员阵容和老戏骨带来的演技大赏。以正在走红的吕不韦为例,段奕宏将人物身上商人和政治家两重身份演绎的非常传神,商人时他将烫嘴的水从容咽下、立刻起身恭迎官兵,权倾朝野时他无论是喝茶的神态、走路时凸起的肚子等,都派头十足;而当这样的人“每日推销一次”《吕氏春秋》时也颇有反差萌。

在内容制作上,《大秦赋》正以考究的服化道出圈。剧中无论是秦将军还是下级军官如百夫长,从发型、盔甲、鞋子到秦弩、箭簇、盾牌,都在剧集中得以还原。而随着剧集播出不少网友纷纷化身自来水,将其中的服化道与秦始皇兵马俑做精细化比对,这或是历史正剧在服化道上最为考究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典型历史问题的处理上,《大秦赋》同样有其用心所在。以嬴政身世疑云为例,目前市场所考资料多为司马迁所著《史记》,只是《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中的说法本就存在矛盾点,这也让其身世争议千百年来始终存在。所以在《大秦赋》中在以正面手法描写行政即位并传承历代秦人之志的同时,也不得不留有一丝缝隙来兼顾《史记》留下的自相矛盾的记述。

具体来讲,便是通过赢异人一家三口的相依为命、吕不韦在帮赢异人逃亡时放弃了赵姬和嬴政、赢异人至死也没有答应华阳更改太子的威胁,以及临死坚持与嬴政一起阅兵、赵姬连连打公子傒耳光怒证嬴政身世等多个细节,都肯定了嬴政血统的正统性;不过剧中对赵姬和吕不韦之间微妙关系的刻画,又兼顾《吕不韦列传》。

老戏骨加持、考究的服化道和内容创作,《大秦赋》刻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国史诗,也为其重塑了“骨架血肉”,让观众投身其中,看见历史。

让严肃历史可“触摸”,

《大秦赋》发出文化传承的最强音?

严肃考究是历史题材所决定的创作态度,但是真正投入市场还需要与观众跨屏共情,这就需要影视剧具有穿透时间、空间、年龄层、性别等各种壁垒的力量。从这一维度来讲,《大秦赋》更像是一个历史载体,其中关于中华文化的源头与精神、先秦人物情感等均在当下有了更新更多元的解读,也让两千多前的战国“可触摸”。

春秋战国的特殊性,就在于这个中国历史上思想大解放时期所缔造出的文化大繁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随着剧情铺陈开来,《诗经》《楚辞》《韩非子》《荀子》《庄子》等传世经典,《谏逐客书》《吕氏春秋》等历史巨著,荆轲刺秦、一字千金、窃符救赵等成语典故,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在其中显露出来,而讲故事的笔触也让观众更全面的感知历史人物、文化经典的魅力。

深入到剧情和历史人物之中,《大秦赋》传递的精神文明同样是“常读常新”。小到开篇中守门军官选择放恩人吕不韦逃亡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朱亥侯嬴式的精神,大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秦国人握变求新、谋大图强的家国精神,甚至是列国在权略争夺中的衰落,都让历史有了更具象的模样,也让那些埋藏在历史长卷中的精神文明再度被感知,并被赋予新时代的全新解读。

“一直觉得中华文化思想的核心部分来自于大秦,大一统思想,是后世千年来秉承的观念。献公攻魏,孝公变法,惠文王定东出国策,武王破宜阳平巴蜀,昭襄王铲除山东六国主力,庄襄王灭东周国,始皇帝扫六合。七世明君,天下独此一家。唯有天下一统,才能开得万世太平。这句话,放到现在仍然适用,甚至很应景”,某豆瓣网友如是解读道。

当然在这其中,我们也感受着“王命不可违,将士不可负,国事不可负!”的风骨,感悟着嬴政“开天下万世之太平,为黎民百姓谋安生”的激昂,聆听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穿越千年的经典吟唱,这同样是《大秦赋》带给当下的感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正剧质感的《大秦赋》也在快速破壁年轻市场,迎来了大量*年轻化的解读。千古一帝嬴政以当下热门的“偶像养成”语境解读,也对人物命运多了一份认同感;吕不韦、李斯、王翦等组成的“秦国男子天团”,虽政见不合但魅力十足;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吕不韦 秦国李佳琦”等网络话题在不断发酵。

作为“大秦系列”的又一新作,“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大秦赋》品相值得肯定,尤其是在这个历史正剧缺席已久的市场上,它带给剧集创作的思考更值得反复品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