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020国剧翻车图鉴

当我们谈论一部剧翻车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漫天吐槽过后,又能留下些什么?
2020-12-30 09:19 · 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 顾韩

烂剧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受影视寒冬与疫情影响,今年国产剧大大减产,大批积压剧也终于喜迎清库存的机会。然而《锦衣之下》那样的遗珠终究是少数,大部分积压剧在播出来那一刻,人民群众就能秒get到它播不出来的理由。如果是主演艺人的粉丝,没准还想给它塞回去,永不见天日倒省得闹心。

这一派烂剧,硬糖君尊称它们为“古典主义”烂剧。它们是热钱时代的回响,早被总结批判了八百回,烂得明明白白。

然而今年也出现了一批新式翻车剧,在开播之前、开播之初,它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寄予厚望,甚至在剧情前半段乃至中段,它们都能够表现上佳,然而越往后越是拉胯,令人骨鲠在喉,大呼上当,食之糟心,弃之可惜

客观来说,这些剧不一定很烂,但是对于付出了时间与感情的观众杀伤力巨大,甚至胜于前者。可算作“改良失败”型烂剧,总让硬糖君忍不住在心里默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当我们谈论一部剧翻车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漫天吐槽过后,又能留下些什么?

IP改编,请摆正自己的位置

IP改编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话题。每年最红的、最黑的、最有话题的,基本都是IP剧。一部成功的IP剧可以做到多方共赢,证明好内容能够带来多么巨大的产业效益。可惜的是,成功的IP剧只是少数,更多IP剧只是前赴后继地走在翻车的路上,翻得姿态百出。

大IP翻车,往往翻在模式。在那个热钱涌动的时代,许多大剧自以为有了大IP与流量主演作为保证,制作便敷衍到令人难以置信。同时,为了平掉天价片酬大量注水、拖长集数,导致剧集版权费也一路走高。最后的最后,再靠粉丝力量和播放造假营造出虚假繁荣,形成一个*闭环。

原以为这一模式会随着影视寒冬而远去,没想到今年频频回魂。而且,原以为只有积压剧阵营中的《大主宰》、《太古神王》等如此,没想到拍摄于2019年的《有翡》和《新鹿鼎记》也呈现出这一特征。前者抠图磨皮,很有《孤芳不自赏》和《楚乔传》的遗风,《新鹿鼎记》则是在敷衍程度上**。

另一类改编翻车,则翻在没有找准定位。过去这一类中的典型操作是将男频的玄幻、武侠改成降智古偶,今年则恰好是反过来,在言情改编作品中疯狂给男性角色加戏,美其名曰拔高格局。典型代表为《孤城闭→清平乐》、《掌中之物→阳光之下》,双双痛失原名。

并不是说,女频小说中的武侠、权谋、悬疑戏份只能是言情的陪衬,单拎出来不够格。但是,从《孤城闭》到《清平乐》,被压迫者的控诉变成了对压迫者的维护;从《掌中之物》到《阳光之下》,大女主反杀施暴者的故事变成了男配的卧底成长记,对原著精神都是极大的背离,迟早会导致口碑崩盘。

此外,还有一种翻车,翻在IP与时代审美或审查标准的脱节。安妮宝贝的《彼岸花》、匪我思存的《爱情的开关》,真人版都有一种尬出天际的古早狗血味儿,人均法外狂徒。

经历过改档又改名的风波,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情深缘起》(即《半生缘》)就像蒋欣版本的曼桢,过于健康向上。同理还有亦舒的《流金岁月》,拜金是不可能真拜金的,但人物难免失色不少。

时至今日,需要认清的一点是,再也没有什么“免死金牌”。大IP的情怀、主演主创的招牌、戏骨阵容与精致的服化摄影、符合政治正确的选材立意,乃至流量明星的反向吸引炮火,都曾成为烂剧本的遮羞布。然而如今这些招数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好内容才是硬通货。

放弃恋爱脑吧

“群像”难道不香吗?

2020年也是现代剧大放异彩的一年,纵观许多口碑爆款以及跌下神坛的翻车案例,“群像”都是核心关键词:《以家人之名》——亲情群像,《三叉戟》——友情群像,《三十而已》——女性群像,《隐秘的角落》——家庭群像,《沉默的真相》——公检法群像,《棋魂》(同理《穿越火线》、《平凡的荣耀》、《鬓边不是海棠红》)——职业群像。

在倍速与“只看TA”功能十分便捷的当下,能被称上一句好的群像戏并不容易。它意味着剧集在剧情上做到了丰满,主线之外的支线剧情也引人入胜,不是为了注水捧人拖时长而存在冗余;意味着角色丰富多元,人设出彩,多种组合能有多种化学反应;意味着演员中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基本都能做到来有往、彼此形成互动和火花。

群像鲜活,戏一般难看不到哪儿去,能够生发的话题点也很多,多组人物从多个侧面反映同一个主题,覆盖就比较全面,讨论也比较深入。

好群像的反面就是恋爱脑。角色不合时宜的恋爱脑发作,会使角色令人生厌;编剧不合时宜的恋爱脑上头,则容易毁掉一出好戏,导致主角崩坏、配角沦为工具人、剧情变得不可信。

半路家人靠亲情互相扶持它不香吗?为什么要搞骨科?(《以家人之名》)姐妹一起搞事业赚大钱它不香吗?为什么要谈恋爱?(《了不起的女孩》)化敌为友,联手追查真相就得了呗,为什么要滚床单?(《不*的她》)大女主……好吧,挂大女主卖玛丽苏,那叫常见操作。

比恋爱脑更更可怕的是婚育脑,之前有《娘道》,今年有《生活像阳光一样灿烂》与《爱的厘米》,主题就是向丁克妻子催生、向大龄青年催婚,职业身份都形同虚设。

简而言之,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提高,结婚恋爱的成本越来越高,工作与兴趣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却越来越重,能够让人投入深情经营、给人带来回馈滋养的人际关系远不止情侣一种。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国产剧的现代化,请从抛弃恋爱脑开始。

网与台、长与短

“好剧”“烂剧”由谁定义?

长视频平台最辉煌的几年,曾经是剧集的主要买家,给卫视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并通过投资与采购上的话语权主导着剧综的内容趋势。但随着长视频连年亏损不止,加上短视频、影视寒冬、疫情等变量的影响,2020年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大家逐渐认识到,网络点击与讨论热度比收视率还容易造假。或许网络平台更接近年轻人,但网络爆款与网台爆款确实不一样,IP与演员想要积攒国民度,终究离不开电视台的传播助力。上星剧与纯网剧的差距,粉丝们可能比艺人团队还要在意。

并且,在收视率造假多年、第三方网络榜单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广电总局于2019年推出了号称海量数据收集、真实权威的“中国视听大数据”,力主建立一个以电视收视为基础的评估系统,也可视为一种对话语权的争夺。

更何况,许多电视台也没有放弃过年轻化,都是一起上网冲浪的,谁又比谁落后呢。从主持人相继网红化,到买下《流金岁月》、《理想之城》、《叛逆者》、《王牌部队》等流量明星主演的剧集,央视拉拢年轻人的努力有目共睹,并且因为其权威地位,进展十分顺利。反观长视频平台,因为超前点播、艺人或IP运营的缘故,在网友心中的风评越来越差。

短视频给长视频带来的冲击也越发明显,不仅仅体现在对于用户有限的时间与注意力的争夺,也体现在长视频在短视频面前容易陷入被动。比方说,许多人已经养成了微博追剧、抖音追剧的习惯,只看高能场面,而不一定会去长视频平台追看全片。

又比如,短视频的影评剧评,左右着观众对于长视频内容的观影选择。托今年不少好剧、烂剧、好的烂尾剧的福,B站影视区今年十分活跃,能人新人辈出,UP主测评对剧集早期口碑的影响越来越大(参见《有翡》引发的“影视区团建”事件),不输影视公号或豆瓣评分。

总而言之,媒介环境复杂化的当下,剧集既要做到定位精准、类型鲜明,又不能像以前一样只以长视频平台定义的用户喜好为准。而面对电视台的复兴、短视频的围剿,长视频究竟拿出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无可替代、不可撼动的,才能让用户甘愿付费,也值得深思,单靠卖腐、卖姬、卖概念肯定是不够的。

平心而论,2020年的互联网娱乐行业是存在疫情红利的。这个红利短视频吃到了、直播吃到了、游戏吃到了,但长视频好像错过了。没有足够的优质内容,让长视频没能承接住这波流量。

好消息是,人们并不是抛弃长视频了。他们只是抱着长视频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可看的东西,就像硬糖君每天做的一样。这就还有戏,2021加油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