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喜马拉雅冲刺纽交所,腾讯是股东

IPO前,兴旺投资持有喜马拉雅10.7%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
2021-05-01 08:41 · 微信公众号:IPO早知道 Uncle C

据IPO早知道消息,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于北京时间5月1日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F-1招股说明书,计划以“XIMA”为证券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银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成立于2012年的喜马拉雅现已为内容创作者和用户搭建了共同成长的平台,改变了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娱乐内容的生产和消费习惯,推动了以音频为特色的“耳朵经济”,旨在成为一家人、一辈子的“精神食粮”。

截至2021年3月31日,喜马拉雅平台上已累积了包含100个品类的2.8亿条音频内容,平台音频内容总时长超过21亿分钟;2020年,喜马拉雅平台拥有520万名活跃内容创作者。

自成立以来,喜马拉雅曾获得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数十家知名战略投资方和财务投资方的支持。

IPO前,兴旺投资持有喜马拉雅10.7%的股份,为*机构投资方;而挚信资本和腾讯则分别持有7.5%和5.4%的股份;兴旺投资创始合伙人熊明旺和挚信资本合伙人梁晓东担任董事。

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指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的约30%将用于提升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约25%将用于增加内容供给并赋予创作者更多权益;约25%将用于扩大用户数和增加品牌影响力;约20%则将用于潜在的战略投资与并购、营运资金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内容生态形成协同,抢先布局物联网场景

在内容生态的构成上,喜马拉雅主打“PGC+PUGC+UGC ”的策略。

其中,PGC指与内容版权上游的深度合作,包括众多出版社、在线文学平台、头部内容创作者、KOL专栏等,并在2015年同阅文集团签订了 20 年的著作权许可及战略合作协议;

PUGC则指通过建立完善的主播培育机制实现对创作内容的提升,这样的模式下,喜马拉雅不仅获得了更稳定的高质量内容输出,同时也不断从版权方那里获得更高的话语权;而站在主播的角度,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得极大的个人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通过平台分成模式获得了资金回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而UGC则意味着喜马拉雅鼓励和邀请用户来参与创作、分享音频,一方面通过互动社交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另一方面也增加平台上长尾内容。

基于上述内容生态,2021年,喜马拉雅的全场景活跃用户数为2.50亿,包括包括喜马拉雅移动端月活用户1.04亿、以及IoT与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月活用户1.46亿

2020年,App上每位活跃用户的平均收听时长为141分钟,较2018年和2019年的123分钟和134分钟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除喜马拉雅App外,喜马拉雅在过去一段时间已不断尝试新场景的探索,尤其是物联网下的音频内容场景。

2021年*季度,喜马拉雅在IoT及其他第三方平台上的平均MAU为1.46亿,并已与特斯拉中国、奔驰、宝马、奥迪、吉利、比亚迪等超过60家车厂合作,通过预装设备提供车载音频内容;此外,喜马拉雅同样与多家家用智能终端厂商合作。

换言之,以App起家的喜马拉雅,现目前已不再局限于独立App——在迈入物联网时代后,喜马拉雅的先发优势或为其带来更多的内容创作者和高粘性用户。

2020年营收突破40亿元,付费订阅、直播合计超43%

2018年至2020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14.76亿元、26.77亿元和40.50亿元(人民币,下同);2021年*季度,喜马拉雅的营收为11.55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6.99亿元增加65.2%

从收入构成来看,喜马拉雅可分为五大收入模块:会员及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以及其他创新产品服务。

其中,会员及付费订阅是喜马拉雅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既包括1至12个月的订阅以及精品内容的单次购买。

2021年*季度,喜马拉雅在移动端的平均月付费用户数为1390万,同比增长70.2%,平均用户付费率为13.3%

除订阅业务外,广告和直播现同样成为喜马拉雅的收入重要驱动力——2020年,喜马拉雅广告和直播的收入占比之和为44.2%,超过订阅业务的43.3%

此外,喜马拉雅的教育业务、IoT设备的销售、文化创意IP衍生产品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都在探索过程中,均处于早期阶段。

盈利能力方面。2020年,喜马拉雅的净亏损为6.05亿元,较2018年和2019年的7.73亿元和7.73亿元收窄明显

中国在线音频渗透率仍不足,“耳朵经济”爆发成必然

作为可以7天/24小时全覆盖的全年龄段“伴随式”场景,中国作为全球*的在线音频市场,现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其中由几个因素驱动:

一、高质量内容供给的增加,以及大量音频创造工具的出现降低了创作门槛;

二、“Z世代”更愿意对可以建立情感联系的产品保有兴趣,并存在较强的付费意愿;

三、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即智能家居和IoT设备的快速渗透;

四、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音频平台的完善,以及无线蓝牙耳机与其他便捷性智能设备的普及;

五、相关政策对版权的保护力度加大,推动现有玩家的“护城河”构建。

事实上,即使存在上述几大显而易见的推力,中国在线音频的渗透率仍相对较低。

灼识咨询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的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为16%,远低于在线音乐的56.7%、短视频的73.8%以及长视频74.2%的

灼识咨询2020年12月的一项调查数据则指出,46.2%的在线音频用户表示,未来他们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黑屏”时使用手机,这意味着“不看屏幕”的手机使用时长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换言之,在“耳朵经济”的爆发成为必然的前提下,音频平台的价值或将被进一步重估。

一方面,物联网技术的持续普及、以及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长期稳居*,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更具价值的音频平台与其合作,为他们的用户带去更多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音频平台自身用户基数的不断累加,为其营收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广告业务这块,无论是品牌广告还是效果广告。

从各大互联网巨头用自建和对外投资的方式布局音频平台,亦在某种程度上作证中国音频市场未来的潜力和价值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IPO早知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