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AI四小龙”闯关A股记

“钱荒”的寒冬,资本一理性,AI公司们过高的估值,AI创业公司便立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021-05-09 08:08 · AI蓝媒汇  黑羊   
   

AI公司上市又中止,中止又上市的消息,比川剧变脸还令人错愕。

当年,博士们离开校园和研究院,去商场上寻找科学与商业的结合。凭借AI,他们成为各个科技创业公司的董事长、总裁。

商汤科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这四家AI创业公司并称“AI四小龙”。从资本市场上,他们拿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百亿融资。

他们研发芯片,建立实验室,或参与新冠病毒医疗项目,甚至收购公司。在花光了资本的钱后,他们仍未扭亏为盈。

即便他们都秉承长期主义,但资本总是逐利的。

无论是to G、to B还是to C,在自身无法足够造血的背景下,AI四小龙本质上是to IPO的。

只是上市远比想象中困难。

上市不顺

谁将率先成功IPO,依然没有个准确答案。

3月12日,旷视科技宣布将登陆科创板,拟募集资金60亿元人民币,当晚的上交所官网显示,旷视科技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这是旷视科技对IPO的再次冲锋。此前旷视科技曾冲击赴港IPO,后由于多种原因选择放弃。

不止是旷视科技一家,上市路上充满波折。

就在前一天的11日,“AI四小龙”中的另一家公司依图科技突然中止上市审核。作为市场翘首期盼的“AI*股”,依图科技的发行人及保荐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核,让围观群众错愕不已。

媒体也很快得到了官方回复:此次审核是“中止”而非“终止”。从字眼来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依图科技大概会再启上市进程。

但“过一段时间”究竟需要多久,官方也没给出答案。

再往前的3月8日,从去年8月便递交IPO注册申请的云从科技,接受了监管询问,问题包括:股权结构、持续亏损、主要产品、销售模式、核心技术、关联交易以及补贴等内容。

随后,市场传出云从科技中止审核的消息。

“AI四小龙”之中的三家公司,都在3月参与了IPO的运作相关,只是多数结果都不是好消息。

现在,就剩下商汤科技一家公司的IPO消息扑朔迷离。

这家多次融资的AI公司,很早就被传出在A+H股上市的消息,但这样的消息随着其他“AI小龙”纷纷折戟IPO后,变得越来越模糊。

虽然四家明星AI公司的上市路途坎坷,但还是大有“冲一把”的想法,这条赛道之前挤满了资本怪兽,大家都踩着风口把钱拱手送给AI公司,在迟迟看不到盈利之后,又迅速回归冷静,资本输血变成自身造血。

但AI企业的盈利能力又实在成迷,比如商汤科技2019年营收50.6亿人民币,毛利率43%,但并未披露净利润和净利率。

据《财经》报道,相关人士称2019年商汤科技没有盈利。这可能是商汤科技上市计划一再推迟的原因,同时也是2019年商汤科技未拿到新融资的原因之一。

依图科技与旷视科技则存在严重的资产负债。

俩家公司之前递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它们的资产负债率都达到或接近300%,业绩连年巨亏,这直接导致上市成为“流血”——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裁员或不停变换赛道成了IPO前的将计就计。

投资人对AI赛道的热情亦开始出现明显缩水。

根据投 中研究院与崇期资本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2019年前三个季度人工智能领域总体融资规模仅为577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为1189亿元。

变换赛道

为了拿到更多的融资,“AI四小龙”们曾经在这个领域中的单一赛道——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中厮杀。

根据IDC《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2019下半年)跟踪》报告,“AI四小龙”占据了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51.4%,分列前四名。

拼杀的结果是,四家公司谁也无法狙击谁。而这一赛道的主打产品“面部识别”在近两年又频繁遭遇泄露隐私的公共安全质疑,于是“四小龙”都另谋赛道,各自为战。

策略及赛道的变换,同时也推高了研发的成本,融来的资金如同泄洪一般奔流而出。比如云从、旷视、依图三家公司都在招股书中透露,“为了保持持续具有核心竞争力,需不断投入研发资金。”

旷视科技在2017 年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为66.50%,到了2020年1到9月,这笔费用占到了92.23%。

云从科技2017年时研发费用占比92.06%,而2020年则达到112.00%;依图科技更不在话下,2017年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146.94%,2020年上半年稍有回落,占比100.10%。

而这三家AI公司的净利润都非常惨淡——连续三年亏损。

宁亏损也研发,来自“四小龙”寻求商业模式的差异化,以及对未来风口的追逐。

比如依图科技,从人脸识别转换到AI医疗影像赛道后,先是儿童手部X射线影像骨龄辅助评估软件获得药监局批准,而后在疫情期间,还参与了多个肺部医疗影像项目。

这支科技公司的医疗团队三年累计投入超过2亿人民币,招聘了超过30个全职医生团队,技术论文也多次登上《Nature Medicine》等*期刊。

而如此庞大、汇聚精英的团队,却面临致命的问题——在医院的项目投标中屡屡失败——2020年底,这支团队参与重庆一个三甲医院一个200万的订单,最终流标了。这样的挫折,让整个团队常常处在有技术没业务的状态。

随后,依图科技又将重心转向芯片和自动驾驶,重新树立一套研发体系和招揽人才,并将公司定位为“AI算力”公司之后,推出全球*深度学习云端定制SoC芯片,就连IPO所募集的资金投入重点,也是芯片相关产品的研发。招股书显示,在75亿元的募资额中,将有23.18亿元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项目。

其他几家公司也大多如此。最早在金融和安防领域铺设业务的云从科技,从2017年开始,也逐渐扩展到智慧商业板块;商汤科技则在一直不断地扩大业务范围,战线逐渐拓展到自动驾驶、智能手机、医疗健康、文娱、广告、新零售等领域布局后,又宣布进军AI教育,成立了子品牌——商汤教育。

但这些项目的盈利和支出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旷视科技则对品牌进行升级。将人脸识别平台Face++升级为系统化AI算法引擎Brain++,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印奇曾表示,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向AI物联网进军。

现在看来,“AI四小龙”不断在人工智能领域转换赛道的同时,也不断将资本市场融来的钱转化为技术和虚高的估值——却没有变成可观的利润。

2020年,李开复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不少AI公司割了不少投资人的韭菜。”在他看来,过往两年AI创业公司估值过高,非理性烧钱模式难以为继。“有些公司估值是非常荒谬的,所以这些公司肯定会碰到问题”。

因此“钱荒”的寒冬,资本一理性,AI公司们过高的估值,AI创业公司便立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资本溜走

2018年的时候,作为明星的“AI四小龙”风光无限。

那一年,依图科技两轮融资拿到了3亿美元,云从科技拿到了10亿元,商汤三轮拿到了22.2亿美元。2018年甚至被称为AI科技公司元年。

实际上,资本早就看中了蠢蠢欲动的AI公司。比如自2012年成立的依图科技至2020年6月共经历了10次融资,战略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高瓴资本等。

融资大户商汤科技在2014年11月至2018年9月也经历了9次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厚朴投资、银湖资本、阿里巴巴、Temasek淡马锡、IDG资本等。

即便进入融资通道最晚的云从科技从2015年4月至2020年5月也经历了10次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网投、上海国盛集团、南沙金控、工商银行、众安资本、顺为资本等。

从2011年起,资本已经青睐了AI科技公司十余年,但AI科技公司始终无法用满意的变现方式来回报资本。

尤其是冲击IPO的过程没有一个顺畅。

当下,“AI四小龙”冲刺IPO的声音暂时偃旗息鼓,AI这条赛道看起来静悄悄。就连依图科技中止科创板上市审核后,相关报道中,依图的员工“并没有太大震动”。

可现实是,投资人的钱快花没了,自身造血或无法满足发展,讲新故事又需要高昂的成本,资本也不再青睐,在冲刺IPO暂时铩羽而归后,“AI四小龙”在等什么呢?

一个新的“AI四小龙”故事吗?还是*个倒下“AI四小龙”故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AI蓝媒汇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