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东芝遭遇野蛮人,日本顶级豪门十年大溃败

作为曾经日本制造代表的东芝,它是如何沦落到如此局面?它的未来在哪里?
2021-05-17 09:17 · 微信公众号:资本侦探 周永亮

曾经的“日本之光”东芝,正遭遇“野蛮人”敲门。

近日,欧洲PE(私募股权公司)巨头CVC资本突然提议私有化东芝,整笔交易的价格达到207亿美元。根据CVC的提议,其将以每股5000日元的价格私有化东芝,并计划最早在2021年10月将东芝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对于此次收购要约,东芝董事会主席永山治表示,CVC是不请自来,“最初的提议完全是非邀约的,不是东芝提出的”。同时,他还称,CVC提出的要约缺乏实质内容,需要谨慎考虑,接下来将考虑成立一个由外部董事组成的独立委员会。

这是2013年以来PE发起的全球*并购案,也是针对日本企业的又一次收购。根据彭博数据,私募股权公司过去12个月对日本企业公布的收购交易总额达到151亿美元。

闻到了“血腥味”,其他资本巨鳄开始围了过来。据悉,除了CVC,美国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KKR & Co、Brookfield、Japan Investment Corp(JIC)和Norinchukin Bank也在考虑竞购东芝。

作为曾经日本制造代表的东芝,它是如何沦落到如此局面?它的未来在哪里?

“猎物”东芝

东芝之所以被盯上,主要是最近几年业务深陷困境,股价持续低迷,股东对管理层的信任下降,俨然是一个“落魄豪门”。

财报显示,2019财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东芝营收下滑8.2%至3.39万亿日元,仅相当于2014年*时(接近7万亿日元)的一半。营业利润年增268%至1305亿日元,净亏损1146.3亿日元(约10.5亿美元);2020财年(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净利润扭亏为盈,达到1139亿日元,但这主要是集团公司的股份出售收益做出了贡献。

目前,东芝旗下有六大业务板块,具体产品包括核电、水电、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高铁、功率芯片、通讯芯片、硬盘等等。

其中,东芝旗下40%的铠侠(KIOXIA)股份,是*质的资产,也是PE们最看重的“肥肉”。2019年,东芝储存器业务独立运作,并更名为铠侠。截止2021年,贝恩资本持铠侠49.9%的股份,东芝持有40.2%股份。

目前,铠侠是全球第8大半导体制造商,NAND闪存的第二大制造商,拥有近一万名员工。此前,美国半导体企业美光科技和西部数据曾提出收购铠侠,当时将铠侠的企业估值定为300亿美元规模。以此计算,东芝持有的铠侠股份价值约12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次东芝的交易中,任何一家同业企业将铠侠吞并,都将引起市场格局的巨变。目前闪存领域两大主要市场NAND Flash和DRAM中。其中,DRAM被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巨头掌控了超过九成的份额。

相比之下,NAND市场还比较分散,由六大核心厂商掌控99%的份额。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研究数据,2020年四季度,三星以46.44亿美元位居龙头,市占率达到32.9%。其次就是铠侠的27.49亿美元,市占率为19.5%,紧随其后的西部数据、SK海力士、美光、英特尔分别占据14.4%、11.6%、11.2%、8.6%的份额。

关于东芝的未来走向,将由多方势力的博弈结果来决定,包括收购方、股东方、管理层以及日本政府。

从目前来看,管理层更希望保持东芝的上市公司地位,目前已经展开了一系列动作。4月14日,东芝公司一方面对外宣布,社长兼CEO车谷畅昭于当日辞职,且立即生效。与此同时,东芝前社长兼CEO纲川智重新担任这两项职位。

据了解,车谷畅昭之所以辞职,是因为东芝管理层在CVC潜在的收购交易上出现了分歧。东芝官方的解释是,因为CVC是英国公司,而东芝拥有核能、国防业务等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业务,导致部分现有股东对这次收购存在质疑和反对。

值得一提的是,车谷畅昭作为东芝史上为数不多的“空降”社长兼CEO,他的前东家就是CVC。

另一方面,日媒爆出,东芝高层紧急给日本各大金融机构打了招呼,要求它们不要为CVC的并购行动提供资金。据称东芝高层还试图游说日本政府,以阻止对东芝的收购。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管理层极力反对,但股东方的“松动”,给这场收购战增添了新的变量。

4月下旬,东芝第二大股东新加坡私募股权投资公司3D Investment Partners,公开致信东芝董事会,要求就出售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敦促东芝管理层收起对收购的敌视态度,以免吓退潜在的投资者。

截至目前,收购方虽未曝出新的动作,但各种操作应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日本政府方面,内阁官房长官加藤胜信,此前拒绝就东芝交易谈判发表评论,但表示任何外国公司的收购都需要相关批准。

据了解,东芝涉及能源业务,铠侠作为日本仅存为数不多的存储芯片厂商,对日本的战略意义较为重要,所以这笔收购还需要经过日本政府审核。

“日本之光”暗淡

如今落魄的东芝,曾是日本战后工业发展的楷模和名片。

东芝创立于1875年7月,曾造出了许多个日本和全球*:日本的*个电灯泡、*台晶体管电视、*台冰箱、*台DVD等,以及全球*台笔记本电脑、全球*彩色视频电话等等。

辉煌时期,东芝的经营范围涵盖制造、发电、核能、半导体、基建、家电、计算机、家电等诸多领域。其中,半导体和笔记本业务分别位列世界第二,曾东芝与夏普、松下合称日本白电三巨头,风光一时无两。

但在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进入了长期的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开始冲击日本企业。

对此,日本企业的应对是,逐步退出消费品领域,转战产业链上游的高端材料、高价值部件,希望成为持有高端技术的“隐形巨头”——比如,索尼收购了美国医疗诊断设备研发公司,利用在数字家电领域培育起来的独有技术开拓医疗市场;日立则在发电和发电控制系统、半导体生产设备、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发力;京瓷则发力热敏电阻内置晶体、晶振等手机零部件。

在这个过程中,东芝“押注”核能和通信等领域,这也为它的败落埋下了伏笔。

2006年1月,东芝从英国核燃料公司那里收购了美国核电技术企业西屋公司(WEC),出价54亿美元,这个价格是当时市场预期(18亿美元)的三倍。随后,东芝又通过两次收购(分别花费16亿美元和1.57亿美元),实现了对西屋电气的全资控股。这也意味着,东芝为西屋电气花费了大约72亿美元。

东芝之所以高价收购西屋,主要是基于三大利好预期:一是日本政府支持,二对中国和全球核电未来前景的预期,三是技术考量,西屋的AP1000第三代压水堆技术(PWR)更受中国市场的重视。

但2011年的“黑天鹅事件”——福岛核事故,成为东芝由盛而衰的*个转折点。

因为福岛*核电站所用的机组自东芝,核事故发生后,不少已经到手的订单取消,东芝再去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开拓核电市场难上加难。

据了解,当时日本暂时关闭了境内全部核电站,全球范围内核电站业务发展速度骤减,已经拿到的美国8基待建核电站中,有4基中止,而其他国家也都陆续暂停了核电站的计划。剩下的8基,也全部推迟建设进度。

随后,为了管控分歧,减少交易成本,东芝在2015年购了另一家美国CB&I公司的核电业务子公司,成为此次“核电门”事件的“导火索”。不断膨胀的建设费用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使东芝公司被“深度套牢”,核电业务出现大幅亏损。

据东芝数据显示,自2015年实施并购后,西屋电气负债总额不降反升,最后攀升至98亿美元,资不抵债。

在当时那个节点,东芝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并未向投资者披露自身状况,反而企图通过财务造假来“瞒天过海”。

但最终“纸还是包不住火”,2015年4月东芝承认财务造假。从2008年到2014年底,东芝虚报了2248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超过了这七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在这期间,有三任社长参与。

消息传出,东芝形象也一落千丈,从“日本骄傲”成了“日本之耻”,股票暴跌40%左右。

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东芝一直在持续推进重组,出售包括电梯、家电、电视、医疗等非核心资产。

其中,最重要的三笔出售是:

2016年3月,东芝以6655亿日元(近60亿美元)出售旗下的医疗设备供应业务给佳能;

2017年,东芝将NAND Flash业务出售给美国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牵头的财团,交易价格180亿美元;

2018年初,东芝以46亿美元将西屋电气出售给Brookfield。

但这依旧未能止住东芝下滑的态势,如今它已经从日本综合机电企业的阵营中“掉队”了。

目前,围绕东芝的并购大战,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最终的结局还无法预料。作为曾经的日本骄傲,东芝为何短短10年间就沦落至此?除了唏嘘,这背后深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资本侦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