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音频市场上,有一家公司始终受到大家的重点关注,这就是被称为中国长音频龙头的喜马拉雅,在多次否认上市之后,至于喜马拉雅迈出了上市最重要的一步,向纽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正式开始进军美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在关注,作为中国声音经济的龙头企业,喜马拉雅上市的故事能被市场认可吗?三年亏损20亿的喜马拉雅真能征服美股吗?
喜马拉雅终于承认上市了
01
一直以来,喜马拉雅上市的消息一直被市场广为传播,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喜马拉雅官方都是出面否认,不过这次终于不再否认了。根据环球网的报道,近日,喜马拉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银和中金为联席承销商。招股书显示,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喜马拉雅的战略投资者。主要财务投资者包括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
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历经9年发展,已成为深受用户喜爱的在线音频平台,致力于通过声音分享智慧和快乐,做一家人一辈子的精神食粮。目前,喜马拉雅的在线音频服务已经涵盖了用户从-1岁到100岁不同年龄阶段所需要的丰富内容,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季度,喜马拉雅全场景月活跃用户已达到2.50亿。2020年,喜马拉雅活跃的内容创作者达到520万人。截至2021年*季度,平台音频内容总时长超过了20亿分钟,可以供一个人不重复收听超过3,900年。公司主要变现渠道包括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其中,付费订阅服务是喜马拉雅的基本盘,在2020年贡献了超过17亿元收入,占比达到43.3%。
2021年*季度,喜马拉雅全场景流量月活跃用户达到2.50亿,包括移动端月活1.04亿和IoT及其他开放平台用户1.46亿。以用户时长计算,2018年到2020年,其移动端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从平均123分钟增长至141分钟。
不过在这些数据的另一面则是喜马拉雅真的还没赚钱,根据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喜马拉雅营收分别为14.8亿元、26.8亿元和40.5亿元。平台迄今为止尚未盈利,三年来同期净亏损为7.737亿元、7.733亿元、6.051亿元。就以最近两期为例,2020年全年,公司经营亏损6.5亿元,经营亏损率为17%;最新2021年*季,公司经营亏损3亿元,经营亏损率为26%。
喜马拉雅真能用声音经济征服美股吗?
02
面对着喜马拉雅业务的高增长和还没能盈利的现实,不少投资者都在问这样的喜马拉雅真能征服美股资本市场吗?
首先,声音经济是一个市场前景不错但竞争已成红海的市场。从整体市场的角度来说,声音经济市场是喜马拉雅*的主战场之一,在这个主战场之上,喜马拉雅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长音频赛道的领军地位,至少在这个细分垂类上喜马拉雅的优势还是非常大的。但是根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最新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在线音频市场规模将由2018年的105亿元增长至307亿元,但未来3年内,无论内容生产,还是盈利增长趋势,都将明显放缓。目前,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0年国内在线音频的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仅为16%,相较于在线音乐57%、长/短视频74%的渗透率还很低。未来,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音频市场需要将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但是对于喜马拉雅来说,这个市场已经不是当年只有喜马拉雅纵横的蓝海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巨头逐渐重视音频市场,这个市场上已经云集了蜻蜓FM、荔枝FM为代表的传统市场竞争者,以及央广背景的云听,腾讯系的腾讯音乐,字节系的番茄畅听,这些巨头的加入让整个音频赛道已经成为了血雨腥风的红海,在这样的情况下喜马拉雅可谓是群敌环伺。
其次,亏损不是大问题但赚钱模式能否赚大钱才是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观点,这就是互联网公司只要能赚钱,亏损都不是大问题,从亚马逊到特斯拉,从京东到拼多多,谁不是从亏损走出来了,互联网公司的亏损问题其实都不用过度担心,但是需要担心的是你的商业模式能否赚大钱,我们再来看喜马拉雅的商业模式就会发现,喜马拉雅的问题不在于现在亏损了多少,而是喜马拉雅的商业模式的赚钱效率不够高了。一方面,喜马拉雅的成本费用支出之中,对于内容的采购成本既是喜马拉雅的护城河,同样也是喜马拉雅*的成本开支项,由于较高的采购成本,直接导致了喜马拉雅单位内容的利润贡献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喜马拉雅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于广告和付费订阅,不过之前已经有从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为代表的一系列市场先行者告诉我们,这两个收入来源都难以具有高倍增长的空间,可以说收入增长难以实现高增长才是喜马拉雅当前*的难题。
第三,喜马拉雅真能用声音经济征服美股吗?我们看到喜马拉雅一直喜欢用“声音经济”或者“耳朵经济”来形容自己,不过对于美股投资者的语境来说,在英语相对较为平缓的语境之下,声音经济极有可能还是会被认为是音频市场的一部分,这样的话,喜马拉雅之前的传统业务就难以给美股资本市场带来比较吸引人的故事,不过好在这些年来喜马拉雅已经有了一些更新的故事,这就是吸取荔枝上市和这些年市值管理的教训,喜马拉雅不遗余力地抓住了物联网这个强力的市场助力。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写道“2021年*季度,喜马拉雅2.50亿的全场景月活跃用户中,通过智能音箱、车载音频等IoT终端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访问喜马拉雅的月活跃用户有1.46亿。”虽然小雅音箱不及小度和小爱同学那么名声在外,但是毕竟物联网的概念还是远比音频赛道更受资本市场欢迎的,所以如果说好了物联网的故事,喜马拉雅还是有不少套路可以讲的。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略喜马拉雅的潜在风险:一是喜马拉雅的版权始终是其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任何一个内容平台来说,版权都是*的问题,毕竟只有足够吸引用户的内容才能真正拴住用户,让用户持续给平台创造价值,但是对于喜马拉雅来说,版权问题却是始终存在的,野马财经就曾经报道过,《斗罗大陆》、《左耳》、《如懿传》等知名IP持有方都曾与喜马拉雅产生过纠纷,而北京日报近期也有过类似的报道。对于任何一个内容平台来说,如何处理好版权问题都是一个足够让人头疼的事情。
二是知识付费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这些年伴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很多人都在说知识付费的故事,不过也有很多人在表示,知识付费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姑且不纠结知识付费是否伪命题。但对于喜马拉雅来说,喜马拉雅的知识付费其实不少,但是根据财华社的计算,就ARPU而论,喜马拉雅2021年*季付费用户规模约为4170万,当季贡献收入中剔除B端广告收入之后总计为8.89亿元,粗略计算平台ARPU为21.32元,说实在这个知识付费的费用贡献率着实不高,如何让知识付费给企业贡献更多的收入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所以,喜马拉雅上市已经近在眼前了,其能否能真正拿下美股市场,说实在两可之间,我们还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江瀚视野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