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首页 产业 5g 正文

推出开放架构,联发科5G突围的关键一步

在芯片圈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联发科,近期又祭出了一个“杀手锏”。
2021-07-28 10:57 · 36氪 文 | 邱晓芬 编辑 | 苏建勋

在芯片圈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联发科,近期又祭出了一个“杀手锏”。

不久前,联发科推出了当家产品天玑5G“开放架构”,简单理解,联发科把天玑芯片的部分底层架构开放出来,使用“天玑1200”芯片的手机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芯片做出更深层的定制。

举个例子,手机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中包含了CPU、GPU、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 图像信号处理器)等组件,厂商可以对这些组件的功耗做自由管理。

比如,对于一些不太注重拍照功能的游戏手机上,厂商就可以选择降低ISP这些影像相关组件的功耗优先级,让CPU和GPU发挥更大的功用。

再者,在摄像这个功能上,借用联发科“天玑开放架构平台”,手机厂商还可以定制ISP不同的防抖、矫正、调色参数,实现影像算法差异化。

可以调节的范围还远不止这些,还包括蓝牙兼容性、AI、多媒体等等。

本质上,联发科提供的不是一个全新的芯片,而是给了终端厂商更高的调校权限,对算法/软件方面做进一步的替代和调整。

现在看来,这个消息似乎还没有引起多么高的讨论度,但事实上,这个架构却是联发科很重要的尝试,甚至隐藏着联发科在5G时代突围的下一步。

在2G时代,联发科突围是靠整合了一整套的多媒体方案,把芯片做成标准、便宜、可以快速生产的产品。这得到了手机厂商的欢迎,不需要为芯片费神,只需要专注好渠道和设计,手机生产效率大大加强。

到了5G时代,思路又变了。手机厂商的供应链体系已经相当成熟。最近几年,各打手机厂商在设计、图像两个方向较劲,但由于核心技术、芯片基本来同样的自供应链,成品同质化程度很高,比赛也相当内卷。

“开放架构”就是对手机厂商同质化的对症下药。手机厂商可以对SoC的功耗、图像的分辨率等参数、AI能力做出差异化的调整,让不同手机的核心芯片参数不同。

事实上,手机厂商要改变同质化,没有什么比从芯片入手更有效果,这也是小米、OPPO、vivo都在下场研究造芯的原因,刨去外界不可抗力的干扰,华为此前的案例也充分证明了在芯片下功夫对于品牌高端化的意义。

不过,造自己的SoC任重道远,手机厂商就算先从简单的ISP做起也相当劳心劳力。小米此前的澎湃C1这颗ISP,小米内部动用了数百个工程师、埋头苦干一年才研发出来,而最终产量也非常有限。OPPO也会采用小米的这种方式,相关人士告诉36氪,OPPO接下来也将会推出一款自研的ISP芯片。

自研芯片的耗时太长,“开放架构”在当下也未必不是一个折中选择。

虽然联发科的开放架构目前暂时不包括硬件层面的调整——手机厂商不能要求换GPU或者换架构路线,但长远来看,未来联发科也不排除会有更宽泛的定制程度,而这也将与手机厂商的一些芯片的自研成果做互补。

此外,联发科的“开放架构”,本质上是也对手机厂商和芯片供应商关系的新探索。在过去,芯片厂商和手机厂商的合作模式简单粗暴,手机厂商接受的是现成的芯片成品,后续如果需要有改进调整,还需要再交钱,费用还不低。

在与大的芯片厂商合作中,手机厂商的话语权并不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高通税”的产生,手机厂商用了高通的芯片,还需要为高通的研发支付一定比例的专利使用费。而在开放架构之下,联发科也给手机厂商预留了一部分对芯片的话语权。

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高通在中低端市芯片市场“挤牙膏”的高通基本站稳了旗舰市场,高通每一款芯片发布之后,各大手机厂商都要抢破头争首发。对手机厂商来说,高通的高端芯片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为其中一个重要卖点。

而去年以来,联发科通过密集发布中低端芯片的方式,在出货量上包抄了高通。Counterpoint 2020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联发科Q3市场份额达到31%,成为了*的智能手机SoC供应商。

虽然初步打开了市场,联发科的困境是,芯片出货主要还是盘踞在中低端,要在高端市场和高通对打,联发科亮出的是“差异化”、“定制化”这张牌。

三星已经证明了这种定制合作的可行性。

对于现下寻求搏击高端的手机厂商来说,高通芯片远远不够彰显自家的研发实力。手机厂商其实早已开启了联发科这次类似的定制尝试,和上游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商做联合研发。

包括,小米此前和三星合作了1亿像素图像传感器的研发,vivo则连续两年和三星定制了Exynos 980、Exynos1080,直接参与到了芯片的前置定义阶段,支撑起了两个厂商的高端旗舰产品线。找到新的财富密码的三星,接下来这种联合定制的案例还会越来越多。

不过,联发科的“开放架构”能不能继续起到打开高端市场的作用,关键还是要看手机厂商对此的接纳度。

“开放架构”应用的*问题或许会是成本。芯片研发的成本很高,需要靠后续的出货量去抹平。而“开放架构之下”,手机芯片从原来的标准品变身非标品,各家产品千人千面,这也给联发科增加了比以往更多的调试成本,最终的芯片成片采购成本也会抬升。成本和手机的卖点之间怎么取舍,需要手机厂商去做平衡。

“开放架构”推出后不久,已经有手机厂商采纳,比如7月22日发布的一加Nord 2。不过由于定制的部分有限,暂时只是用在中端产品线,定价也不贵。

手机行业资深人士孙燕飚对36氪表示,手机厂商不会傻到用产品生命线去赌博,开放架构能不能成为后续手机厂商的卖点,还需要有更多的厂商去开发,共同发现它的优点和缺点。当然,更重要的是,“开放架构”其实也对手机厂商后续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不用,怎么用,挺考验手机厂商想象力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