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线上医疗资源正在持续增加。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 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 1600 余家。线上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持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线上医疗服务也从线上复诊、药品配送等逐步拓展。医保支付的接入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医院服务的使用。
随着疫情加速公立互联网医院入场,互联网医院方面又出现了哪些全新的变化?在大批公立互联网医院入场后,他们又在如何进行互联网医院的运营?企业在模式方面又有哪些创新?未来又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动脉网蛋壳研究院联合银川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会联合推出了《2021互联网医院报告》。报告对109家互联网医院进行了问卷调研,并通过1140家互联网医院信息,从互联网医院逐步从外围工具走向医疗核心出发,研究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模式、建设要点,以期为行业带来新的参考。
2021年互联网医院总览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600余家。从2014年最早出现的互联网医院,到如今多达1600余家的互联网医院,政策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而在互联网医院加速上线的过程中,线上医疗服务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政策从方向性到操作性,局部地区进入新周期
截至2021年7月,全国已出台150条互联网医院相关政策(除银川外,其他均为国家级和省级政策),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不过,从各省份的指导、监管、支付三大类政策出台情况来看,行业仍未进入稳定期,仍处于拓展期。目前,尚有部分省份未出台细致的监管或支付政策,主要参考国家卫健委或国家医保局的相关规定执行,大量政策仍处于试行期。而部分互联网医院政策则已进入新的生命周期。此前出台的多条监管类政策均为试行政策,后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其中,四川、海南、宁夏等地制定了政策的试行期限。尽管部分地区政策进入新周期,但整体上看,大多仍处于试行阶段,互联网医院在确保医疗安全、信息安全等的前提下有较大的创新探索空间。
部分试行期的互联网医院政策,资料来源:各地卫健委、医保局官网
此外,互联网医院相关政策正从方向性到操作性演进,操作细节增加。2021年上半年,湖北和海南两省出台了处方流转相关政策,对处方流转的详细流程做了规定。
线上优质资源增长迅速,实质医疗成为长期需求
疫情期间,大量公立医院建设了互联网医院,这股潮流延续到2021年。然而,疫情期间用户快速聚集,疫情之后用户规模有所下降。疫情之后,用户的长期需求是实质医疗。供给端,手握核心资源的公立医院加快入场,线上医疗供给增加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600余家。动脉网蛋壳研究院通过公开渠道统计到1140家互联网医院名单(截至2021年7月),以分析其特点。
从较长的时间线来看,互联网医院自2018年起就进入医院主导占多数的阶段。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与企业主导型互联网医院的比例,大致保持在7:3-6:4之间,这一比例在未来仍将继续保持。
2014年以来新建互联网医院主导方,资料来源:各地卫健委、医院官网官微,蛋壳研究院制图
注:部分不明确成立时间的互联网医院未统计到图中
在实体医院主导建设的互联网医院中,又以公立医院为主。尤其是聚集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加快互联网医院的参与脚步,大量*医院加入其中。2021年,北京建成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具备了审批互联网医院的前置条件,一批原本仅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院与监管平台对接,申报互联网医院资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7月底,北京已有14家互联网医院,以及数十家获批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院。当然,这其中也有一批优秀的民营医院参与互联网医院建设。
互联网医院整体主导方,资料来源:各地卫健委、医院官网官微,蛋壳研究院制图
从实体医院等级来看,仍以三级医院为主。865家实体医院中,639家为三级医院,占74%,其中488家为三甲医院。据《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三级医院为2996家,其中三甲医院为1516家。据此计算,已有21%的三级医院已有互联网医院,近三分之一的三甲医院已有互联网医院。
需求端,疫情短期内吸引了大批用户,疫情之后长期需求是实质医疗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吸引了大量用户,但用户形成更长期的习惯还需互联网医院能为其解决实际的医疗服务需求,产生实质性结果,而不只是安抚情绪、解答疑惑的咨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网民规模达2.76亿,占网民整体的29.4%。受疫情影响,用户对在线医疗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线上化发展。
而据该中心发布的第47次和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在线医疗网民规模降至2.15亿;截至2021年6月,在线医疗网民规模为2.39亿,虽然有所回升,但仍不及疫情产生的用户规模。这也直观体现了疫情期间在线医疗包含了非理性的短期需求。
在线医疗网民规模变化,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蛋壳研究院整理制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进行的《互联网诊疗平台对结核病患者的复诊体验调查》中,选择2020年2月-6月曾参与线上问诊咨询,且完成互联网诊疗及药品寄送全流程的131例符合复诊标准的结核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患者在疫情之后会优先选择网上诊疗,也有25.2%的患者疫情后会选择现场就医。用户的就医习惯还未充分转移至线上。此次调研还发现,50%以上的患者希望通过互联网诊疗获得复诊咨询或远程开药及寄药服务,仅有42.5%的患者希望获得就诊前的问诊咨询,可见,用户在线上就医期望获得实质性结果。
互联网医院市场
总融资额234亿、大额融资频现,行业有望迎来上市潮
近一年来(2020年8月开始统计),互联网医院领域一级市场共有16起融资并购事件(以自建了互联网医院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统计),总融资额达234亿元人民币。此外,京东健康于2020年12月在港交所IPO,成为首家盈利上市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与2014年互联网医疗元年不同,本轮资本热度并非体现在项目数上,而是体现在单笔金额上,大额资金集中于少数项目,约一半的融资事件处于C轮及之后,头部效应进一步显现。这些项目大多已构建了医、药、险全流程服务,线上线下统筹布局,各家优势业务又形成差异。
在一级市场火热的同时,企业冲刺二级市场的热情高涨。2021年,微医、叮当快药、智云健康先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2021年8月,圆心科技也启动IPO。
从当前各家大公司的融资轮次、业务成熟度来看,行业有望迎来上市潮。
医疗健康服务收入增长,医疗属性增强
纵观2021年已发布业绩报告或提交招股书的几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医药电商收入仍是当前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各家公司正在扩大互联网医院布局,加强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服务类收入的增长加快。增强线下属地化服务能力、多地布局互联网医院成主流在多地建设和运营互联网医院成为互联网医疗公司强化线下医疗资源连接、提升属地化服务能力、提升线下流量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开通当地医保支付的基本前提。
在多地建设和运营互联网医院,对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主要有以下价值:
首先,强化线下医疗资源连接。我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线下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合作共建互联网医院,有利于促进这些医疗资源上线,提升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诊疗能力。
其次,可提升互联网医院的属地化服务能力。互联网医疗公司虽然能够突破空间限制服务全国患者,但线下服务能力较弱,当患者有线下的检查检验、手术住院等需求时,平台难以满足;在多地落地互联网医院,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能就近为患者对接线下服务项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能力。
同时,可促进线上线下流量相互转化。一方面,线下医院存在巨大患者流量,合作共建互联网医院,能将其中部分患者转移至线上,尤其是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患者。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也能将线上流量导入线下,为线下医院或科室实现精准导诊,转诊对症患者。
最后,由于医保具有属地化性质,在相应的统筹区域设置互联网医院,也是接通当地医保支付的前提。
药品销售收入占比高,短期内仍是生存与发展必要医药电商或其他形式的药品器械销售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收入中,占了重要地位。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范围内的公立医院总体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为31%,已趋于合理水平。
与线下医疗服务相比,当前互联网医疗主要在于进行在线问诊、常见病和慢病复诊购药,与检查检验及其他线下项目连接少,对于同时提供医和药的平台来说,药品自然会占据较大比例。药品器械销售是成熟的商业模式,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也是互联网医疗成熟的商业模式出现之前,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模式。医疗健康服务收入增长迅速,加大医疗投入成共识
虽然在各家公司已披露的财务数据中,药品销售收入占比高,但同时也能看出,加大对医疗健康服务资源的投入、增强服务属性已成为共识,部分投入已体现到收入增长上。
加大对医疗健康业务的投入,是互联网医疗满足用户需求必然举措。由于行业仍处于初期,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刚刚起步,并非所有企业都展现出了可观的财务数据。随着时间推移,现阶段的能力积累将成为企业后续成长的动力。
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力促投资成本降低
互联网医院本身难以单独成为产业,但由于其具有连接价值,可连接药品、器械、保险、消费医疗、消费健康等多个细分领域的企业,因此,围绕互联网医院仍可形成产业生态。目前已在宁夏(银川)、海南、天津和四川(成都)四地形成产业集群,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从优势条件来看,属于政策型产业集群。
互联网医院本身已具有突破空间限制的特征,但形成产业聚集区仍有一定优势。
首先,审批集中有利于进行政策突破。回顾2018年以前,银川互联网医院发展历程,均是在企业聚集——制度创新的循环下进行。2018年互联网医院正式受到政策认可,各地相继出台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之后,又面临审批标准不统一、医保落地进度不统一的现状。在《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的基本框架下,部分省市对企业型互联网医院持保守态度,审批数量少,审批未通过此类审批。即使是对企业型互联网医院持开放态度的区域,其审批细则也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方面存在差异,而这往往事关企业投入建设的成本。
当企业形成集群时候,可在企业的共性诉求与审批细则之间寻找平衡低点,以尽可能保证政策顺利落地、企业合理诉求得到满足。
其次,互联网医院相关的药械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医生执业、患者就诊可在线上进行,但由此产生的药品、器械流通却必须依靠线下实体进行。因此,互联网医院产业聚集地有望在药械流通、仓储等环节形成规模,以支撑产业持续发展。
互联网医院运营
互联网医院发展到当前阶段,除了关注行业“做了什么”之外,也应同时关注“做得如何”,为此,本次报告针对互联网医院运营现状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针对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并已上线运营的互联网医院进行,调研共计发放114份线上问卷,回收109份有效问卷。
资源重构、流程重组,互联网医院迈向医疗核心
新职能部门产生,物理围墙正在打破
调研显示,近半数的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单独成立了工作部门负责互联网医院事务,实体医院不仅限于使用本医院的医生执业,企业型互联网医院热衷招聘全职医生,医疗资源突破物理空间流动的趋势愈发显著。
在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中,49%互联网医院成立了单独的部门负责互联网医院工作,近半数的医院由信息部门或医务部门管理,也有8%存在其他情况,例如远程医疗中心、门诊部等。在实体医院内,负责互联网医院运营的职能部门正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的运营部门,蛋壳研究院制图
服务内容从单项割裂到多项融合,逐渐迈向医疗核心
互联网医院诞生之初是通过线上服务促进医疗资源流动,提升医患连接效率,这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当前,互联网医院服务正从线上延伸至线下,线上线下融合程度加深,更能为患者带来有实质性结果的服务。
两类互联网医院线上场景服务内容,蛋壳研究院制图
调研显示,从线上延伸至线下的服务中,药品配送占比最高,大部分医院型互联网医院和企业型互联网医院都可提供。在检查检验预约、护理上门、住院预约方面,医院型互联网医院已经做了较多探索,受限于自身资源,企业型互联网医院在这些环节的连接还不多。
疾病诊疗过程是多个环节组成的,线上服务可在某些环节体现优势,与线下服务结合则可发挥更大的能量。
两类互联网医院延伸到线下场景的服务内容,蛋壳研究院制图
由于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服务加快融合,此前单一的服务环节能够更好地形成组合,打包后针对某个疾病形成延续类的服务,例如慢病管理服务包、专病管理服务包、全病程管理服务包等。当前已有大量互联网医院可提供延续类服务,其中,企业型互联网医院提供此类服务较多。
调研显示,51%的企业型互联网医院可提供10种及以下的延续类医疗服务,不提供此类服务的仅占9%。而医院型互联网医院中,多达43%的互联网医院无此类服务。
对医院型互联网医院来说,由于医疗服务项目与价格均需审批,因此,这类服务通常与第三方合作提供。而企业型互联网医院通过服务包能提升患者付费转化,因而更积极。
从延续类服务的内容来看,企业型互联网医院提供的服务完整度较高,咨询、复诊、送药、健康档案、随访、硬件器械等都有较多涉及,检查检验让是需要补充的环节。而医院型互联网医院的延续类服务还有待开发,尽管也在多个服务环节都有涉足、且覆盖程度较为平均,但涉足深度都不够深。
运营成效: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任重道远
从表面看,当前医院型互联网医院的整体服务量并不高,相比起动辄数百万的投入来说,确实难以在短期内产生可观的回报,但这也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患者习惯尚未养成,医院型互联网医院以公立为主,掌握了核心医疗资源,他们既有机会在行业成长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也肩负着鼓励患者上线、培养患者习惯的重任。
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的日均诊疗量和处方量,蛋壳研究院制图
企业型互联网医院中,大多为小型互联网医院。由于企业型互联网医院规模差距、业务量差距较大,本次调研中,企业型互联网医院诊疗和处方数据选项也进行了单独设置,以100以下、数百、数千……作为选项维度。从调研结果来看,日均诊疗量和处方量在100以下的小型互联网医院占比最高,在40%或以上。少数企业型互联网医院日均诊疗量能超过万人次,以头部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互联网医院为主。
企业主导型互联网医院的日均诊疗量和处方量,蛋壳研究院制图
支付结构:医院主导型医保覆盖率高,企业主导型需商保支撑
本次调研中,已有43%的互联网医院可实现医保支付,虽然整体覆盖率尚未过半,但结合医保政策出台时间以及多数互联网医院的上线时间来看,已经显现出医保覆盖的迅速。相比之下,商保的整体覆盖率极低,仅有5%,空间巨大。
互联网医院的整体支付构成,蛋壳研究院制图
细分来看,医院型互联网医院的医保覆盖率远高于企业型互联网医院,企业型互联网医院还需进一步加快商保支付的完善。调研显示,医院型互联网医院中,已有53%可实现医保支付,企业型仅有23%,且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中。而商保方面,企业型互联网医院中已有11%可实现报销,高于医院型互联网医院。
差异化定位,院企合作提升各方效益
医院型互联网医院中,有第三方企业参与运营的情况下,诊疗数据整体更高;由于延续类服务是第三方参与运营的重要服务内容,本次调研还显示,可提供延续类服务的医院型互联网医院,比没有此类的医院运营数据更高。院企合作运营,是双方差异化定位、充分体现双方价值并各自获益的重要方式。
是否有第三方参与医院型互联网医院运营的日均诊疗量对比,蛋壳研究院制图
诊疗量和处方量只是衡量互联网医院运营效果的其中两个维度,并不能完全以此为导向。医院型互联网医院还需综合自身的科室情况、医生数量等因素来制定运营衡量标准。
同时,院企合作运营也主要适用于综合医院,或者其他需要强化患者习惯培养的医院。对于患者复诊频率高、需求强烈的医院来说,诊疗量的提升不一定需要院企合作。例如,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由信息科牵头互联网医院工作的情况下,线上复诊率就已达到30%。
互联网医院研究
学术研究是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新兴的细分领域更需要通过论文来传播科研结果、交流实践经验。互联网医院建设进度加快、问诊数据的积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尤其是为回顾性研究提供了素材。
CNKI数据库搜索显示,2014年以来,以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疗为主要主题的论文有250篇。其中,202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顶峰,从2021年1-7月的发表数量来看,2021全年发表数量预计将与2020年持平。
谁最关注互联网医院研究?从这些论文的作者(以*作者统计)构成来看,67%来自医院,22%来自高校。此外,还有来自研究机构、企业、卫健部门和学会等的作者发表互联网医院的相关论文。作为距离患者最近的一线人员,医院工作者理所当然成为研究互联网医院最多的人。
来自医院的作者中,哪些人研究互联网医院最多?统计显示,医院作者中,来自信息部门的占比最高;医院管理者(主要指院长副院长)也是产出论文的主力之一;此外,还有11%的临床医生加入到互联网医院相关研究中。
互联网医院论文作者来源,蛋壳研究院制图
虽然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但其发展同样能为行业带来价值。例如,助力从业者成长,尤其是助力医生成长;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支撑、为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未来,互联网医院将深度融入医疗体系。
首先,在医疗服务体系中,互联网医院可成为分级诊疗平台,与实体医疗机构配合、相互转诊。互联网医院精准筛选对症患者,需要检查、手术或住院时,将患者转诊到实体医院治疗,院内治疗完成后再转回线上进行康复管理。
其次,行业发展逻辑由单纯的产品销售、GMV数据增长等维度,逐渐转变为真正解决患者疾病、改善健康状况。
同时,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企业型互联网医院已产生不少标杆。2020年以来,公立互联网医院大量建设,未来互联网医院将涌现出更多类型的标杆。
互联网医院标杆将更多出现在北上广地区,这些区域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大型医院覆盖的外地患者多,医院信息化程度高。业内也将出现个人标杆,尤其是早期就涉足互联网医疗的个人,他们将第三方平台运营经验带到公立医院,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
公立体系内产生的标杆更大程度上代表了医疗体系的力量,因此,能够带来行业更深层次的变革。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