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能重新翻身,其实是跟其业务模式没有漏洞有关。这也提醒我们,查看一家企业的发展潜力,还是要更多关注基本面,而不是一时的举动。
孟晚舟终于回国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都将是中国在与美国的战略斗争上取得的一次辉煌胜利。但同时,这件事情也释放出一些两国关系的积极信号。
有媒体表示,孟晚舟事件的成功解决,在两国僵化的外交关系上添了一抹亮色,双方逐渐扫清互相交流的障碍,很可能将对两国乃至全世界的经贸关系带来重大影响。
而对孟晚舟回国反应最剧烈的其实是资本圈,结合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期待两国贸易重新启动的最新表态,很多基金经理,尤其是在美国华尔街的基金管理者,认为中概股又将迅速回到美国资本关注的中心。
因此,9月24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都在经历了一轮小幅震荡后高开,中概股在最近这段时间表现非常不错,初步统计有超过130只中概股,保持了连续上涨的态势,虽然有的涨幅比较小。
“这样的事实反映了市场层面对于两国之间关系的期盼,实际上,华尔街已经很着急了,一方面美元避险的需求必然要求资本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在股市上,另一方面创新和互联网的应用,现在逐渐从以美国为中心转移到中国这边,所以各大基金都在看中国的项目。”原瑞银亚洲的资深分析师Michelle Lin对「子弹财经」表示。
在她看来,2020年两国之间的资本市场处于一个极不健康的状态,“政治太多干预了资本的运行,这让华尔街很多投行非常焦虑”。她认为市场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最终还是要回归正轨。
“最近的消息也看出两国之间正在破冰,华尔街的几大投行董事会成员集体组织起来与中国的证监会和央行进行了一轮对话,这就是一个好的趋势。”Michelle Lin表示,她认为目前仿佛可看到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动荡期结束的希望。
她还特意指出,两国之间在中概股问题上也在处于微妙的重启阶段。
“名义上说中概股此轮危机始于2019年瑞幸造假事件,但最新的消息显示,瑞幸已经跟投资人达成了和解,并正式向SEC递交了审计后2020年的财报,同时还跟法院递交了相应债务重组的文件,这实际上也解开了两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扣’。”Michelle Lin对「子弹财经」表示。
在她看来,这样的结果不光对瑞幸的“重生”很重要,从长远角度看,这一点可能对双方资本层面合作也非常重要。
1
成功翻身的瑞幸
9月21日,久未发声的瑞幸对外发布了三份公告,并迅速引起了媒体与舆论的关注,而这三份公告也正是Michelle Lin认为很可能成为两国资本市场重启的关键消息。
首先,针对之前美股投资人的集体诉讼,瑞幸这一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公告显示,瑞幸已经与美国集体诉讼的原告代表签署了1.8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1228亿元)的和解意向书,将与投资人的集体诉讼达成和解。
根据美国法律和相关规定,这项和解计划将于10月8日前递交给美国法院和注册地开曼法院审理,一旦得到开曼法院和美国法院的批准,则意味着瑞幸咖啡有关“财务造假”丑闻中的一个大麻烦即将得到解决。
其次,瑞幸根据与投资人和解后股东代表的意见,正式向注册地的开曼法院递交了资产重组的计划书。而且这份计划书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持有2025年到期可转换债券投资人的支持,预计被法院通过的概率极高。
这也意味着瑞幸最后一块债务问题得到了解决,将重回正常发展和经营的轨道。
此项债务是2020年1月份,瑞幸为业务发展而发行的一笔可转换债,这笔债务得到重组也就意味着瑞幸所有的债务人相关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这对一家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的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最后,就是瑞幸咖啡正式向SEC申报了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的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瑞幸净收入40.33亿元人民币(约6.181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33.3%。
财报显示,2020年瑞幸的经营费用为66.20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4.753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和费用,瑞幸表示这个部分与此前宣布的调查和重组有关,若除去这部分,2020年瑞幸的经营费用与2019年(经营费用为62.37亿元)基本相当。
这在很多财务分析师眼中是一个利好消息,说明瑞幸对自己成本的控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外,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瑞幸净亏损超过56亿元,但这看似破了记录的亏损,实际包含计提了24.1亿人民币的和解准备金(SEC+公众股东),这意味着瑞幸2020年真正业务带来的亏损额接近26亿元,相较2019年的32.13亿元亏损收窄两成。
再加上经营费用占净收入的比例,这一数字从2019年的206.2%下降至2020年的164.1%,表明瑞幸正在靠近自己盈利的区间。
结合上半年瑞幸对外宣布的数据能看出,到2021年5月瑞幸大部分单店实现盈利的消息比较可信,因为从费效比下降曲线来看,下降速度可以支持这个结论。
而对于收入增速超出三成以上的事实,从瑞幸财报中着重提及的三项数据来看,主要是“爆款单品+平均售价提升+店面数量稳步扩张”的作用。
尤其是店面数量,瑞幸2020年相比2019年门店数量增加了14家,达到4803家。而到了2021年7月,这一数字变成了5323家。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瑞幸不但没有像一些同行那样为节约成本而大面积关店,业绩也没有下滑。
因此,公告发布后,资本方表示出对瑞幸的经营以及财务数据拥有信心。在美股*的粉单市场,自去年6月26日到达股价*点至今,瑞幸股价累计涨幅超100%,价格从今年6月底的8.62美元升至9月最高17.79美元。
所谓粉单市场,就是为不满足挂牌上市条件的证券提供交易流通的报价服务的市场。实际上,瑞幸咖啡从美股主板退市后,其证券依然在粉单市场交易。
这被看作是企业退市后,美国股市对于股东最后的一道保障,但也有企业从粉单市场重新崛起,现在看瑞幸就已经走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上。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很多人就特别想了解——瑞幸到底是如何在两年内实现逆袭的?
2
瑞幸是怎么做到的?
客观来看,如今的瑞幸逐渐在逆袭之旅中找对发展方向,被媒体认为“翻身在即”,其实跟新任董事长以及管理团队做的战略调整有关。
为了肃清陆正耀的影响,同时也为了把企业从混乱中拉回正轨,2020年上半年以刘二海和黎辉为代表的股东做了不少工作。
2020年5月12日,曾为陆正耀亲信和瑞幸公司经营管理实际指挥者的郭谨一,作为陆正耀代表的神州系与其他股东投资人都能接受的人选,被任命为公司的CEO。
陆正耀同意这个任命,是因为郭谨一加入神州租车超过五年,被很多人看作是自己的亲信。他认为郭谨一成为CEO,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自己在瑞幸咖啡公司中保持影响力。其他股东同意这个任命,核心点就在于郭谨一最熟悉瑞幸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因为他已经担任了长时间的副总裁,并主管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
接下来,纵横捭阖的刘二海和黎辉,最终让陆正耀从瑞幸的董事会和股东群体中离开。两个月后,郭谨一又出任公司的董事长,完成了瑞幸新一代管理层的组建工作。
2020年7月,郭谨一正式成为瑞幸管理层*人之后,外界对他的看法还是一个“看守内阁的总理”角色,认为待公司正式破产之后,他将离开这个工作岗位。
但其实从郭谨一到瑞幸的基层员工,谁都没有把重组看作是*的职责,而是依然将精力投入到“如何把瑞幸做得更好”这件事情上。
这可能是瑞幸最终赢得翻身机会的重要原因,毕竟,当大难临头时,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郭谨一为核心的董事会,还针对于瑞幸以往过分求快的市场表现,制定了稳健且客观的发展规划。
根据刚发布的财务报告,其实能看出瑞幸在郭谨一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范围的业务调整。这些调整符合企业经营的规律,也跟资本市场的期盼方向一致。
实际上,瑞幸现在的这些业务设定跟陆正耀时代已经完全不同。
在陆正耀时代,瑞幸的竞争对手和对标对象是星巴克,当时瑞幸内部每一次会议,高管们给员工打气,提出的重要口号就是“干翻星巴克”。
而在2020年后半年,瑞幸的业务方向悄然做了调整。报告中指出,瑞幸咖啡决定着重发展其核心咖啡业务(包括自营店和加盟店),将资源向核心业务倾斜,并且进一步优化产品组合、产品定价和折扣政策,以保证用户留存和购买频次,进而优化成本控制。
可以看到,瑞幸咖啡的产品品类愈发丰富,除了咖啡以外,还有茶饮、果汁、甜品、烘焙、零食等,甚至连矿泉水都不放过。
这样的设定背后,是瑞幸将对标的对象从星巴克转移到类似雀巢咖啡、香飘飘奶茶这些占领办公室白领休闲饮品市场的品牌。
而转型后的瑞幸发现,公司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通道。
不知不觉之间,大城市的白领都习惯了上班时点一杯瑞幸咖啡,不少企业在开内部会议时,行政人员选择的饮品多数也是立马能送上门的瑞幸咖啡。
在定价方面,瑞幸也确实变贵了,但比起星巴克,瑞幸的定价还是低得多,再加上瑞幸采用的咖啡豆也是高品质的咖啡豆,还有便利性和快捷性,所以备受白领欢迎。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瑞幸实现了自己2020年造假时为资本市场定下那个经营目标,而当时陆正耀提出40亿人民币左右的年度收入,在于这样的业务增速和营收规模,能满足瑞幸盈利的收入基础。
另外,正因为这样战略的调整,使得原本所有人都觉得要凉凉的瑞幸咖啡,却逆势而行。财报显示瑞幸自营商店的收入在节节攀升,意味着瑞幸单店的运营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报告强调,扩张依然是瑞幸咖啡的发展战略,但其重心已经从快速扩张转向针对性扩张,以此提高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表现。
这点非常重要。
3
依然面临发展难关
从2020年4月2日夜间瑞幸发布关于财务造假的*个公告开始到现在,瑞幸这家公司的“重生”大大出乎此前外界的预判。
这背后的根源,首先是瑞幸业务模式的扎实及新管理团队正确的策略,其次就是历经几十年的洗礼,中国公司的治理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在法律的框架内,保护公司价值。
回想2017年年初,瑞幸面市之初,对于这样一个突破公众对咖啡传统认知的“咖啡怪物”,普遍的评论是“骗子公司”。但咖啡市场的后来者——Manner Coffee、M Stand,甚至包括星巴克的“啡快”也纷纷采取了瑞幸这样的线上下单、小店模式、数据驱动。
一股没卖的愉悦资本刘二海早在2018年12月就表示:瑞幸咖啡是“数据咖啡”,从选品、用户运营、店面运营到上游咖啡供应,建立在数据驱动基础上的全新模式。“最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最合适的价格,喝到一杯美味的咖啡。消费者用手投票,选择了瑞幸——归根结底,你这个东西得有人用,而且大家能由此受益。”
当然,即便在今年上半年,也没有几个人相信瑞幸真正能正常运转下去。但瑞幸用数字证明了自己,运营现金流逐渐转正,而且与海外投资人准备达成债权重组协议。
2021年4月15日,大钲资本、愉悦资本一起向瑞幸提供了2.5亿美元的融资。而且规定,在特定条件下,大钲资本和愉悦资本可按比例再追加1.5亿美元投资。按照瑞幸发布的公告显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瑞幸咖啡海外债务重组计划,以及履行与SEC达成的和解协议。
历经一年半,回头来看,正是消费者用自己购买的一杯一杯咖啡让瑞幸活了下来。
这也让之后瑞幸的管理团队应对海外投资人的重组要求,有了更多回旋的空间。同时也间接表明了两家老股东对瑞幸现在发展态势的认可。
但在这种情况下,瑞幸依然存在着一些发展难关,也亟待在日后的工作中解决。
首先,已经看到债务重组和解决之前造假带来影响的瑞幸,现在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股票重新回到纳斯达克的交易所。这取决于瑞幸与SEC之间的谈判,现在瑞幸解决了跟股东之间的纠纷,就剩下监管部门相应的处罚。
如果SEC的处罚并不涉及到瑞幸的根本,或者SEC没有强制将瑞幸退市消除相应的股票代码,那就意味着瑞幸可以在未来满足条件后重回纳斯达克一级交易市场。
“但这其实受制于政治关系,瑞幸事件已经成为美国在金融领域推动两国脱钩的重要借口。这种事情需要看时机,并不是一家商业公司能左右的。”香港投行知名分析师林曦对「子弹财经」表示。
当然,他也认为最近瑞幸发布的三个公告,其实是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瑞幸跟股东的法律纠纷结束,最后的债权也达成了重组协议,同时还发布了让所有人都看好的2020年审计财报,这其实表明瑞幸在不断将自己向一个正常公司转型。”林曦对「子弹财经」表示。
在他看来,现在瑞幸的股票在粉单市场,这是一个很低级的股票交易市场,瑞幸是不用发任何财报和提供财务数据的。但瑞幸主动披露了经过审计的财报,这其实是一个取信于美国证监会和投资人的重要举动。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和与SEC达成协议,并推动公司恢复在纳斯达克的上市。”林曦说,他认为瑞幸恐怕还需要等待时机。
其次,瑞幸现在面临着一个中概股普遍都面临的困境。由于很多中概股业务创新是在中国市场独有的,这也就让美国投行的分析师对中概股的业务并不了解。而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就使得很多中概股股价上市后,交易过程中机构投资人判断的事实依据缺乏,对于中概股支持力度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华尔街投行的分析师绝大多数都会为中概股在美国股市找一个对标企业,这也是为什么瑞幸从创业之初就一直盯着星巴克不停刷数据的重要原因。因为经历过一次美股上市的陆正耀,对于美国投行分析师的想法非常清楚。
但现在,瑞幸以往那种“恨不得开店一定超过星巴克”的经营模式已经改变,虽然店面数量在增长,更多还是要追求自身经营的优化。这也就让瑞幸未来解决掉SEC的阻拦,正式恢复纳斯达克上市地位之后,如何向投行分析师解释自己战略转型成为一个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毕竟,如果还回到之前以“开店数量超过星巴克”作为目标的老路上,瑞幸盈利的时间表又会往后推。而按照现在以办公休闲作为核心市场来对投行分析师进行宣讲,很可能得不到理解。
因此,如何在快速扩张店面对标星巴克发展的同时,还能保证自己新确立的战略目标能得到实现,就成为瑞幸管理层在下一阶段发展中的重要考验。
但不可否认的是,瑞幸能重新翻身,其实是跟其业务模式没有漏洞有关。这也提醒我们,查看一家企业的发展潜力,还是要更多关注基本面,而不是一时的举动。毕竟,基本面才是决定一家企业发展的关键。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子弹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