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年度展望会从消费、科技、医疗等三个方向展开,我们结合了泰合自身的项目经验与行业深度研究,希望这些对行业走势的判断能够给身在其中的创业者、投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
消费:回归价值,供给侧革命
科技:回归创新,底层能力为王
医疗:回归社会,政策导向优先
在2019年的展望中,我们曾这样写过——“这是一个泡沫终将破灭,万物回归本质的时代,而*的答案只有两个字:真实。我们需要创造真实的价值、实践真实的创新,寻找真实的成长。”
如今,我们再一次看到这样明确的信号:回归真正的价值创造,回归底层创新,回归每一个用户的切身利益,经济发展和创新也回归到与国家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常态。真实价值,就是变化世界中的不变因子。
本篇为泰合年度展望的*篇,分享我们对消费领域的看法,欢迎关心消费的你持续与我们交流、探讨。
2021年的消费行业经历了太多:行业内部与宏观市场发生了剧烈波动,国内政策与国际关系在或显性或隐性地发生转向。
这一切种种都在告诉我们,消费不是一场快进快出的ROI投资游戏,更不是围绕用户流量的你争我夺。只解决终端流通的商业模式太轻,没有壁垒,最终还是要回归用户价值的创造——做好产品,以及切实提升产业链效率。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其本身早已经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对需求侧(用户流量与分发)的改造,终究要回归到对供给侧(产业效率和创新生产力)的改造。包括互联网在内,诸多技术都只是价值实现的手段。
初代互联网最擅长的是“匹配”,显著提升供需连接效率。但是,分蛋糕和做蛋糕同样重要,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始终要适应和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
站在2022年,我们相信消费赛道*的主题,就是在社会与技术的双重变量下,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方向。社会分层与共同富裕,这是消费变化的核心社会要素,它俩与技术变革一起,深远影响了未来的机遇。
我们把这些未来机遇归纳为两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效率
基础消费品,更强的产业链效率,改造原材料-生产-流通-营销的整个体系。
关键词二:差异化
消费升级,新兴品牌与垂直品类,新场景与新产品。
总之,对那些不稀缺的,要的是便宜与效率;对于那些稀缺的,要的是差异。以下,是我们认为消费赛道即将出现的三个重点机会。
1. 以供应链能力为基础的消费平台
我们所说的“消费品平台”,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
向上,能调动资源改造供应链,把无数工厂纳入生态系统;
向下,能渗透线上线下全部渠道,创新流通融合媒体+渠道。
泰合认为,必选消费品(如粮油米面、衣食住行、生活用品等全民性基础大品类)会随着后端底层科技的进步,以及前端渠道、媒体的互联网扩张,出现产业贯穿融合的新机会。这将重新定义企业的边界,最终出现能以更高效的产业链效率、提供更多价值给消费者的平台。
所谓平台,绝不局限于互联网时代的“APP们”。有形的、无形的平台会有各种变体——不管平台的供应商究竟是APP开发者、游戏开发者、还是服装厂、米厂、彩妆工厂,它们的本质都没有区别,同样是*化提升了效率。
以泰合陪伴过的企业为例:服装领域的SHEIN,同时具备了与ZARA和申洲国际相类似的能力,通过技术改造生产制造和销售流通,本质上就是运用技术创新,给到消费者最高性价比和*体验;在基础食材领域,十月稻田重塑了农产品产业链,资源优势+技术投入+全渠道能力,实现了更优质的产品、更合理的价格、更高的生产流通效率,最终惠及了消费者、农户以及整个产业。
提升消费行业的产业效率,是商业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2. 大平台的自有品牌和自控商品的机会
供应链的改造也会随着渠道集中度的提升而进一步发展。
2020年,美国各大渠道自有品牌包装食品占总行业规模的比例达到19.5%。不管是美国的Sam's还是日本的7-11,其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占比都超过了25%;Costco的Kirkland占总销售的比例则在30%以上,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渠道向供应链定制的商品;亚马逊也在内容、智能硬件上持续加大自控自营的影响力。
生产和流通的竞争总是螺旋上升,供应链平台与零售平台将始终博弈。在一些领域,供应链附加值低、流通阶段附加值高,零售平台更靠近消费者,因此凭借履约和销售能力降低流通成本,整合上游链条。
绝大部分同质化的产品,最终都会面临获客问题;所有触达用户的平台,都想回归底层创新,这就有了大平台重塑上游供应链的机会和意愿。
随着社区拼团、前置仓、直播/短视频电商这三大创新的渠道形态的逐步发展,我们预计将有更多对供应链的改造出现。这些改造会覆盖生鲜冻品、预制菜、乳制品禽蛋等诸多食材领域,甚至在部分服饰彩妆品类里,渠道的参与度也将明显上升。泰合在2021年服务的黄天鹅鸡蛋与利和味道预制菜,都是这个趋势下的核心代表公司。
这最终是整个社会生产流通效率的提升、依靠创新带来的用户价值回归。美团和拼多多,SHEIN和Shopee,终究会像他们的美国同行亚马逊和Costco一样,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去整合供应链。
那么,这些品类的创业公司该如何逃出平台的引力?我们有三条建议:
1.从一个平台快速起量,不放过任何红利,实现多平台扩张;
2.对资源性生意,控制上游资源;
3.技术创新,从更底层的技术着手,将技术应用到产品上。
3. 真品牌
那么,什么样的机会将是贯穿消费行业未来五十年的主题机会?
我们认为是品牌。
泰合认为品牌是什么——
▶品牌来自于差异化
▶品牌是超过预期的体验
▶品牌是结果,但并不是原因
▶品牌大多来源于新品类或新场景,定义赛道
▶真品牌代表的是真精神与真追求
泰合认为品牌不是什么——
▶不认为高毛利都意味着是品牌。品牌之路,高定价高毛利,永远只是用脚投票出来的结果,而非成功的原因。
▶不认为存在所谓经久的轻奢/二线品牌。就像一线奢侈品在2021年的销售增速与市值增速,远高于二线品牌。
▶品牌不应借由资本的力量过快成长。品牌的部分特质可能与资本的特质(GP的期限、退出诉求等等)并不兼容。没有什么比品牌更能代表“长期主义”这四个字,如果不相信,可以去欧洲看看那些动辄百年的公司。
品牌与时间密切相关。它一方面代表了新兴的人群与时代变化,另一方面又复刻着旧,需要历久弥新的时间沉淀。
对于“新”,垂直领域将更容易诞生新兴品牌。新的生活场景(如运动、户外),新的消费场景(如体验业态,直播电商,跨境市场),新的媒体方式(如社交、种草),新的技术方式(如NFT、3D打印),都孕育新的品牌机会。不管是户外、滑雪、极限运动,还是香氛、家居、潮玩、艺术品消费,新的需求与新的实现方式,一定会带来更多历史上没有、海外也未曾有过对标的公司。能抓到这波机会的人,一定是因为爱好和审美,一定是一个新兴圈层里未被满足的创造天才。
对于“老”,品牌是对历史的映射。在中国,历史是*的差异化,新国货并不是剽窃皮囊做文创商品,而是几千年的底层精神由内而外地萌发。站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潜在的*大经济体、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国家,我们不应当没有影响世界的品牌。从90后这一代开始,他们的教育、美育、成长环境和物质收入共同构建出了属于中国品牌的土壤。这是属于未来几代人的时代机会。
我们相信,所以我们看到。
最后,所有的泛消费公司都可以尝试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 行业变与不变分别是什么?变的是流量,迭代的是渠道、媒体,但真正难以撼动的“不变”是什么?
▶不是你要想做什么,而是社会为什么需要你?
▶先回答你是谁,而非你会什么?
▶自己的位置坐在哪?因谁而存在?你的客户是谁,你的伙伴是谁,你的敌人是谁?
▶长得快重要还是活得久重要?
以及:
▶在更大的层面,自己的商业发展是否变成了对广告主/供应商等利益方的敲骨吸髓,以收租加速了淘汰?创造价值的再分配中,利他与利己是如何平衡?
度的把握是最难的。商业意味着取舍,也绝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强管控效率高,但嗜血、最终压制创新;弱管控能激发创新和活力,但可能牺牲长期利益,劣币驱逐良币,造成僧多粥少、内卷内耗、利益板结。生态治理亦如社会治理,毕竟各行各业生态的尽数加总,就是整个社会。
所有商业之间的竞争,都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竞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泰合资本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