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我在广州,读的港科大

在人们还未注意到的时候,香港高等院校已经开始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它们将改变的,不只是教育和科研。大学与城市之间,多的是你想不到的联系。
2022-07-08 14:05 · 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阿瑞

大胆预测,以后这样的对话会越来越多:

“你在哪所大学读书?”

“香港某某大学。”

“在香港读书感觉怎么样?”

“我不是在香港读的啦。”

近日,教育部依法批准正式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今年秋天,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港科大校园将迎来首次开学。

该校由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举办,是继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4年)后,第三所中国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

一直以来,相比排名*的GDP和人口数量,广东的高等教育资源显得有些不足。“双一流”高校数量,北京有34所、上海有15所,而广东全省仅有8所,其中3所还是今年新增入围的。这似乎与广东的经济地位不够匹配。

当人们还在感叹经济强省缺少足够的好大学时,香港高校早已悄悄北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除香港科技大学之外,还有三所知名的香港高校也正在广东地区筹备建校,它们将带来的影响,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新周刊》特别采访了北师港浸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晓斌教授。他曾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大学任职,是城市规划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专家。

01、香港高校,融入大湾区

香港科技大学一“落户”广州,入学门槛就很高。

在小红书上,晒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批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同学,大多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

网友晒香港科技大学(广州)Offer。/小红书截图

已成立有一段时间的合办高校,入学门槛也在水涨船高。北师港浸大自开办以后,录取分数线总体呈上升趋势。截至2021年,港中深已经连续六年排在广东省内院校录取分数榜首位。这不仅仅说明了港校招牌对考生的吸引力,也说明了合办院校的办学质量广受认可。

港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或许源于其拥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融贯中西的教育理念和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

公开资料显示,合办院校聘请的教师均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大部分获博士学位。而且随着合作办学模式成熟,师资力量还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海外留学人才把目光投向粤港澳大湾区。

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赵晓斌教授表示,促使他们回国教书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国情怀。

与赵晓斌同辈的学者,大多是改革开放后*批出国深造的学生,非常了解中西方教育各自的优缺点。他们有国际视野,也有抱负,都愿意回到祖国,加入香港与内地合办的新学校。“因为觉得在这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能亲身参与,把教育搞好。”

得益于广州、深圳的人才引进政策,也有很多年轻老师愿意到这里来任教。有网友评论称,这或许是大湾区形成国内学术重镇的契机。

赵晓斌教授指出,香港高校在粤校园为学者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港校注重学术自由和创新,但香港缺乏制造业基础,而广东发达的产业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帮助学者更贴近市场需求。“在内地做研究更接地气一些,强调产学研结合,更容易产生效益。”

此外,在大湾区政策支持下,大学教师学者的研究经费有了更加多元的获取渠道,能够进一步促进科研创新。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学校承担国家级和省市级委托合作项目400余项,领域涉及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环境科学、经济金融与物流等,总经费超10亿元。

对学生来说,这类合作办学的培养方式也很吸引人。合办高校的共同特点是国际化教育,使用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全方面发展。

“选课自由度很高,可以多尝试自己喜欢的方向。”正在就读港中深的滕同学说,“想要多和教授交流也很容易,随时可以发邮件和约见。”

本科时就读于北师港浸大新闻专业的刘同学称:“我比较享受这种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北师港浸大为新闻系的同学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硬件设施,以及海外交换的机会。

有同学在知乎上表示北师港浸大配备的器材很先进。/知乎截图

刘同学毕业后,计划去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攻读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硕士。“我对可持续发展比较感兴趣,正好港科广的这个跨学科项目包含相关方向。并且学校与南沙区有深度合作,会应用到最新的前沿科技。所以,港科广的Offer对于我来说有很大吸引力。”

更多学生把就读港校内地校区看成是通往海外知名大学或500强企业的跳板。

根据两所学校的最新报告,选择出境深造的本科毕业生中,北师港浸大有81%进入QS前100世界名校;港中深则有70%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50的名校。

而港中深选择直接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超七成就职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企业或跨国企业。北师港浸大以鼓励创业闻名,每年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并为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办公场地支持,部分学生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这两所学校均有超半数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发展,可见港校在广东地区办学有一定成效,为大湾区吸引了不少人才。

目前,港澳两地与广东各市在高等教育政策和标准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大湾区合办高校与香港院校本部之间,还存在师生交流、研究经费以及就业方面的区隔。据毕业生反映,香港暂未对合办校区开放优才签证,去往香港就业较少。对此,赵晓斌教授表示,未来打通合办院校与香港本部之间的交流是大势所趋。

02、大学如何使城市更加宜居

香港高校与广东各市合办院校,除了吸引人才源源不断来到大湾区之外,也成为城市建设和更新的一大推动力。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课题组发布的《蹲个城市——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显示,年轻人正在越来越看重城市的宜居性。

图源:DT财经

根据这份报告,年轻人讨论热度最高的前20个城市中,珠海、佛山、广州3个大湾区城市上榜。广州是榜单上*的一线城市。

过去,国内传统的城市规划,就包括有高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这一项。赵晓斌教授专注于城市研究,他指出,城市新区地价便宜,当地政府更容易支持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同时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和地产。因此,在粤“落户”的香港高校,选址均为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新区。

表:在粤“落户”的香港高校选址

“这不意味着必须待在深山老林里面刻苦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赵晓斌教授说。大学师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在城市各处走走看看,与社会交流。他建议,若建成便捷的有轨交通网络,大学师生便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这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香港,通常地铁上盖物业,兼具高质量的公共交通体系与高密度的社区,混合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功能,已经发展出一个个颇为成熟的TOD站点(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赵晓斌教授提出,内地城市由于大学校园和高铁站选址普遍远离市中心,难以直接模仿香港建设TOD,但可以考虑将大学校园建设与车站结合起来。

例如,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师港浸大、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成立几年后,唐家湾站于2012年年底开通。目前,北师港浸大正在建设的二期校园,与一期校园之间相隔一个会同古村,有望推动大学校园与古村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优美而独特的大学小镇。

另一方面,大学师生也有文化娱乐和消费的需求,校园周边的“体验经济”有望发展起来。对于香港高校在内地新建校园,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学者姜照建议:“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消费意愿较强,愿意尝试和探索新鲜事物,未来校区周边可规划建设配套的商业场所设施,吸引特色美食店、创意设计店、时尚美妆店、现代书店、沉浸式聚会空间店铺等多元化业态入驻。”

经济学家陆铭教授在《大国大城》中说,“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可以预见,广东各市与香港高校、985大学以及国外名校合办院校,将会从交通、文化、消费等多个维度,提高城市的宜居指数,吸引更多人才奔赴大湾区、留在大湾区。

03、世界级城市群,不远了

广东这些年在高等教育上大力投入,归根到底是因为意识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人才。

陆铭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长期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者技能与素质的提高,而其中*的影响因素便是教育。越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大城市,越需要教育与科研来支持技术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科研中心分布图。/学校官网

长远来看,香港高校在粤办学,有助于“产学研”结合,使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在大湾区主要城市实现转化,进一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选址于南沙区,正因为这里是制造业重心。2021年全区工业产值达348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1.2%,增速在广州市各工业大区中排名首位。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其中提到积极承接香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而学校首批开办的硕士专业就包括先进材料、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

北师港浸大、港中深,以及尚在筹办中的香港大学(深圳)等合办院校,也同样正在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设立一系列前沿专业。这些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将为大湾区科创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深港澳4个中心,全域共11个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都是全球“顶流”,但这些城市之间还需要进一步的融合。

最首要的是交通。参考东京湾区有庞大的轨道交通系统、旧金山湾区有成熟的快速交通系统,粤港澳大湾区也亟待依靠地铁、火车等不同交通系统有机配合,提高基础设施的通达性。促进人才的流动,才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正如赵晓斌教授所说:“自由、开放、通达的空间是湾区的生命。”

据悉,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

不只是交通网络将变得更加紧密,当教育、科研、经济金融与城市宜居性有机联系起来,大湾区的生命力才会全面舒展。

在赵晓斌教授看来,这需要各类高校彼此之间不怕竞争,由市场自然调节分工,形成有层次的办学,最终助力大湾区各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分工。同时,内地与香港要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打造出国际科创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由此,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经久不息的世界级城市群。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香港高校在内地合作办学也才刚刚起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在这片土地上引发从经济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进化。

参考资料

[1] 2021年北师港浸大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22-3-7

[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22-2-14

[3] 卢晓中、陈先哲. (2021).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理论审思与实践策略. 大学教育科学,13-19.

[4] 陆铭. 大国大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5] 这个经济大省,才不是高等教育洼地. 新周刊. 2021-7-8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周刊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