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入职中厂

那么,去中厂是一个好的选择么?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正在奔向中厂?
2022-07-19 13:42 · 微信公众号:唐韧 唐韧

进大厂难,于是有一批人把目光瞄准了中厂。

上周末在一个产品群里看到几个人在讨论职业选择的事儿,其中就有两个人在分享自己入职中厂的经历。

中厂是和大厂做对比的,我们通常说的大厂就是一线互联网公司,比如腾讯、阿里、字节这样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一线互联网公司,他们在公司体量、产品规模、行业影响力上略逊色于大厂。

所以,有人给这些二线公司起了个名叫「中厂」。

至于哪些公司属于中厂,我这里不太想说。因为这本来就没有什么标准,说了反而会让一些神经敏感的人产生不适。

那么,去中厂是一个好的选择么?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正在奔向中厂?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试着找了一些正在所谓中厂工作的朋友聊了聊,他们有做产品的、有做技术的、有做设计的。

从我的直观了解来看,这些人入职中厂的考虑主要有这么几点。

*,当初几乎都是把目标瞄准大厂,但最终没能如愿,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

第二,本身就没有优先考虑大厂,评估自身条件和能力后直奔中厂去,希望把中厂经历当做日后去大厂的跳板。

第三,以前是大厂出来的,到了中厂后能获得更高的薪资和职级,对自身发展更有利。

其实,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选择。毕竟大厂的坑也有限,而且大厂本身就有选择优势。

当人才供给足够充足的时候,头部企业有优先挑选权,当他们挑选完毕,剩下的就会分流到其他企业。

当然,这里面不排除那些主动分流的,就好比上面第三点提到的情况。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有 6 年工作经验,其中 5 年都在做产品,上一份工作是在北京某大厂。

去年,他从大厂离职出来看机会,瞄准的大多是一些中厂。

在他看来,自己在大厂已经触及了职业发展天花板,再想上去的空间比较小,而且竞争也大。

所以,他准备换一个竞争网络获得更多的上升机会。

后来面试了几家公司,最终选择了一家中厂入职。薪资在原来的基础上涨幅 40%,职级在同等对标情况下上调一级。

如果留在原来的公司,他想获得这样的上升机会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在项目上做出突出贡献,另一条就是跟对一个好领导。

显然,*条路的难度比较大,而第二条路是可遇不可求。综合评估之下,他才做出了离职去看新机会的决定。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考虑中厂机会比较多,那就是把中厂当跳板,然后未来找机会进大厂。

这次聊的朋友中有一个做设计的就是这样,她去年毕业,*学历没有优势,所以在大厂竞争中没有获得机会。

后来经过学姐推荐到了所在中厂做设计实习生,后来就直接转正留在了公司。

她的想法是在这里多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做出一些作品,等有机会还是想去大厂。

很多职场人都有一个大厂梦,不得不说,大厂带来的职业背书确实有优势,而且会一直伴随你的履历。

对于长期走职场路线的人来说,一个好的履历背书就像一块招牌,走到哪都有自己的优势。

不过,背书是外界赋予的,归根结底还得看个人能力。

有些人即便有大厂背书,但个人能力着实一般,或许他们在简历这一关有优势,但面试就会露馅。

我以前在创业公司的时候面试过一个来自大厂的程序员,简历确实漂亮,我们也抱有一定的期望。

可最后聊下来,很水。

虽然参与过大型项目,但也都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技术基础不扎实,同时又很能吹。

对于这种浮夸型选手,我们自然会淘汰。

所以,评判一个人的水平要看履历,但又不能只看履历。英雄不问出处,很多优秀的人其实并没有光鲜的履历。

我认识一些创业者,他们自始至终都没进大厂。并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能力太强,进而选择了去做自己的事。

创业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出结果的概率不高。如果以结果论英雄,那他们很难证明自己。

但如果把他们放到与优秀人才的对比中,你会发现他们是如此优秀。

不得不说,在企业招聘这一环是有 bug 的,即这些很优秀但又没有亮眼履历的人往往会被低估。

国外职场会有推荐人模式,即一个有声望、有能力、有背景的人会给候选人写推荐信。能拿到什么级别的人写的推荐信,其实就证明了你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真正优秀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不是靠履历去证明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职场也能有类似的机制来让那些真正优秀且有能力的人被看到,那会是一种很好的状态。

以前我从创业公司出来其实就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别人看我的履历都会觉得一般,但他们往往又没有耐心去了解你这个人。

所以,这会让和我有类似处境的人错失很多机会。

但也没办法,企业为了提高招聘效率,他们会通过书面履历来快速筛选人才,宁愿错过,也不想徒增成本。

说白了,还是选择太多。

如果要说大厂、中厂、创业公司的体验,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我还是更倾向于创业公司。

没别的,自由、空间大、不确定性强。

当然,这只是我的选择。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唐韧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