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预制菜是真刚需吗?

资本盲目的追风口容易导致预制菜行业的竞争畸形,不可避免同质化,有可能产生的泡沫反噬这股热度。
2022-07-21 16:19 · 微信公众号:闻旅 作者 | 徐长卿

预制菜的出现,似乎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背道而驰?

当餐饮遇上了疫情,线下餐饮正遭遇严酷“寒冬”,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预制菜的火爆。

近几年来,老龄化进程加速,生活节奏越发快速,疫情居家也使人不得不寻找更便捷的做菜方式,预制菜在这样的时机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逐年增长的数字让不少人认为,预制菜正成为一个新的刚需品类。那么,现实真的如此吗?

01

“黄金赛道”

将一盘菜端上餐桌需要用几步?

无论你是否会做饭,只需撕开包装袋,将食材、调料按顺序倒入锅中,开火、翻炒成熟,就能装盘上桌。当前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日花费在做饭上的时间约为1小时35分钟,与2000年相比,45.9%的家庭在厨房做饭时间减少45分钟左右。

一方面是年轻人无心将大把时间囿于厨房,另一方面也有预制菜的一份功劳。预制菜在中国早已有之,20世纪80、90年代,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其高标准化的供应链将净菜配送加工厂带入中国,这便是中国预制菜的前身。根据天眼查数据,预制菜在2014年后有过一波迅速发展。原因是当时外卖兴起,餐饮门店的出餐速度跟不上订单速度,且连锁餐饮发展迅速,为快速出餐保证配送,以及保持标准口味、品质,面向餐饮门店等B端的预制菜生产企业数量有所增长。

而真正让其在C端火出圈是因为疫情的暴发,2021年,预制菜的规模达到3400亿元,同比增长18%,被天猫列为双11十大趋势单品之一。而今年长期的居家再度催化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消费者在受疫情影响之下,超半数消费者提升了预制菜消费,其中有45.2%的消费者增幅超过10%-20%,还有7.4%的消费者提升了20%。

暴涨的需求引来了不少商超、电商以及餐饮门店,2020年初,海底捞便在多个电商平台推出了半成品菜“开饭了”,销售16款半成品菜肴,包括宫保虾球、辣子鸡丁、番茄土豆烧牛肉、酸菜鱼、大盘鸡等。卖午餐肉的梅林、卖辣鸭脖的周黑鸭、卖水饺的思念也在研发预制菜的赛道上不甘落后。

互联网公司嗅觉同样灵敏。2020年3月,盒马成立了3R事业部,即ready to cook,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可以称得上是“预制菜事业部”。2022年,叮咚买菜推出预制菜独立品牌“朝气鲜食”,主要布局经销、代理、终端大客户等B端渠道,目标是把预制菜领域打深打透。

除了食品行业和互联网,同样布局预制菜的还有地方政府。2022年2月,山东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5月,粤港澳大湾区预制菜产业园启动建设,总规划用地7000亩;6月,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举办中国(原阳)预制菜行业大会,打造“国内首家预制菜全产业链工业园”和“中国(原阳)预制菜产业基地”。

当然,看一个赛道火爆与否,最重要的要看资本的动向。根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涉及项目42个。仅在2020年-2021年,预制菜赛道就发生23起融资。2021年4月27日,味知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A股*家半成品菜上市公司。

2022年疫情在多地区反复,4月以来,Wind预制菜指数整体涨幅已经超11%,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5%,预制菜板块明显跑赢大盘。自2022年4月11日以来,预制菜指数连续8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达19.5%。其中预制菜板块相关企业得利斯和“预制菜*股”味知香更是一度涨停。

02

冷链+口味

赛道火爆,但目前国内预制菜市场还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

既有聚焦该赛道的预制菜企业,如味知香、真滋味、好得睐等;也有速冻食品企业的产品线延伸,如安井、三全、立高等;同时,金龙鱼、温氏股份、圣农发展、龙大肉食、国联水产、颐海国际、西贝、广州酒家等也都沿着供应链进入预制菜领域。

按理说国内预制菜在B端发展多年已相对成熟,2020年开始从C端发力,2021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但为何没有龙头企业跑出来?

首先,相较美日动辄百亿、千亿营收规模的企业,现阶段我国的预制菜企业营收规模多为10亿以下,且为区域型企业。其中70%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属于作坊式生产,规模小、实力弱、区域分布分散。

其次,市场集中度低,区域特征不明显,企业市场份额有限。2021年“C端”预制菜消费中一线城市占比近一半,而一线城市人口仅有8299万,占全国人数比重不足6%。

最后,由于规模化全国性企业数量很少,存在渠道竞争向品牌竞争升级的问题。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我国预制菜市场虽然已初具规模,但较美、日等国际成熟市场而言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谁能率先领跑、抢占市场?

餐饮上游的农业有政策与原料优势,一方面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大量的农产品原料,能够被充分利用,再加工成“半成品预制菜”,为自身企业增值,如果能快速建立B/C端的分销渠道他们或有可能凭产品力诞生黑马。

位于餐饮行业下游的外卖平台、盒马等新零售终端,他们具备渠道优势,同时还能够获取更多消费者数据,从而不断优化预制菜产品。进军预制菜的京东,本身拥有强大的物流、供应链实力,这也是预制菜品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连锁品牌餐企,他们具备做预制菜的口味优势。预制菜的核心在于产品、在于口感,而餐饮企业最清楚消费者喜欢什么,他们推出的预制菜都是在门店经过成千上万次消费检验,是消费者用嘴投票出来的。

专业预制菜企业深耕区域能成为小而美的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更有可能成为全国化龙头……

多人认为预制菜门槛很低,实际上恰恰相反,只有资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供应链体系、核心竞争力。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中,排在*位的就是口味复原程度。想要保证风味口感、保障食品安全,预制菜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生产、运输、仓储、物流等各环节中对温度的要求,不仅要建立高频、高效的冷链仓配系统,还要有一整套的控温、恒温、测温监控。因此,冷链成本制约了不少预制菜企业的大范围扩张。

由此可知一家预制菜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有两个关键因素,即“冷链+口味”。

03

警惕成为下一个“社区团购”

预制菜概念的爆火引来机构的关注,多家机构也火速推出预制菜深度报告,大多认为预制菜是近五年食品加工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

比如,中商产业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预制菜市场的规模合计为2044亿元-3066亿元,按照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未来6-7年我国预制菜市场可以成长为万亿元规模的市场,长期来看,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

“从现阶段来看,预制菜的‘万亿赛道’可能有夸大的成分。”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表示,在当前受到大量关注的背景下,预制菜整体行业发展的产值预估也会有“流动性溢价”,除非这个行业有突破性的政策利好或者技术变革之类的重大变化。

预制菜也同时要警惕资本的热炒。资本的进场,会让这个赛道跑得更快,也容易带来部分的无序竞争。曾几何时,资本的进入让团购行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千团大战,也让前几年火爆的社区团购,如今同样危机四伏。

有媒体在文章中称——资本盲目的追风口容易导致预制菜行业的竞争畸形,不可避免同质化,有可能产生的泡沫反噬这股热度。这些隐忧也许不一定会成为现实,但足以让业内人士警惕。或许,这场商业“盛宴”,还需要政府调控与民众监督的力量。

历来喜好“锅气”的中国人,若非图方便,很难放下自己对饮食习惯的坚守。“食必求真,然后至美”,可谓中餐的*追求,这一点上,提前分切、熟成完毕,菜品味道标准化的预制菜很难满足。未来预制菜能否征服“中国胃”,还有待观察。或许也没必要想着彻底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只需找准自己的位置,毕竟预制菜行业空间还有很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闻旅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