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创新转化峰会召开:基金已带动社会资本近120亿元,助推上海生物科技产业高水平发展

海生物医药基金在峰会上宣布,基金成立21个月以来,已带动社会资本近120亿元人民币,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助推上海生物科技产业高水平发展。
2022-09-27 14:45 · 投资界综合

聚力创新,孵育未来——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创新转化峰会于9月23日顺利召开。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在峰会上宣布,基金成立21个月以来已带动社会资本近120亿元人民币,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助推上海生物科技产业高水平发展。

本次活动聚集政府部门、*科学家、投资基金、投资项目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代表,通过主题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解析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转化,共谋合作与生态建设。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出资方均出席峰会,现场反响热烈。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总裁、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董事长刘大伟在峰会上分享道:“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是上海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动长三角产业集聚的城市名片,肩负着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助推的光荣使命。成立以来,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已完成对32家企业的37笔投资,其中30笔为基金领投。主要投资领域包括高端生物制品、创新化药及制剂、高端医械及诊断、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业态等。作为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旗下专注早期投资机会的专业基金,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设立一周年,已经完成5单孵化转化项目,均系基金领投,其中2单已获得后续轮融资。基金已具备丰富科研成果孵化转化经验,未来将进一步发掘国际*的前沿技术和优质项目,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郭秋杉表示:“在宏观政策引导医药行业从重复研发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背景下,‘创新+全球化’或将成为国内本土创新药企可持续发展的制胜关键。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的核心投资逻辑是‘以源头创新之刃,破全球竞争之局’,聚焦‘新靶点、新机制、新工具’的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基于对生物医药创新技术的深入理解与多重验证,基金以适应症与疾病负担为中心寻找临床价值差异化的新靶点,以更好服务靶点调节目标评估判断创新药物机制的产业价值,并寻找实现关键瓶颈环节突破的创新工具。新靶点、新机制、新工具三大领域的源头创新协同联动,搭建起基金投资组合的核心竞争壁垒。”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已经搭建起 “从0到1”的完整孵化转化能力与链条。基金科研合作矩阵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科院体系等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覆盖达到80%以上,并积极探索高效的转化路径与合作模式。基金参与主导了多个本土、海外研究院所和产业创新等机构的产业转化实践,项目覆盖肿瘤免疫检查点发现、线粒体能量代谢、RNA编辑治疗、PROTAC蛋白降解机制、新型抗体发现工具等多样化技术赛道,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孵化及管理经验,为基金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上海市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背靠上实集团的强大产业资源,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已经搭建起科学的投资体系,投资领域覆盖从0到100的全生命周期,投资组合包含32家生物科技企业,其中高端生物制品领域14家,创新化药及制剂领域7家,高端医械及服务6家,创新业态5家。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已探索出“全链条赋能”的特色赋能模式,与长三角区域的各级政府、孵化器、医疗机构、高校、跨国药企、生物科技企业保持战略联动,并引入上下游药企对企业科研成果进行验证评测,同步嫁接社会资本或战略合作方,以实现对投资企业的全链条支持。目前,基金已经支持十余个项目分别落地上海、苏州、杭州等各地的产业园区,助推高水平生物科技产业聚集协同发展。

圆桌讨论:《创新策源地转化的要素配置与机制探索》

*科学家与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参与圆桌论坛

探讨创新策源地转化的要素配置与机制探索

由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郭秋杉主持的《创新策源地转化的要素配置与机制探索》,邀请到了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新华博士、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主任、上科大免疫化学所教授姜标院士、中科院药物所副所长高召兵博士、北生所副所长黄嵩博士。

嘉宾们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管领导相关成果转化,几位嘉宾在现场共同解读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因素。

建立完善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机制,需要多层面、多领域的协同。嘉宾们的共识是,明确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及制度,在高校及科研院所配备专职负责成果转化的人员,建立成熟的早期孵化环境,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所在。

圆桌嘉宾认为,在国家发展指导方针的基础上,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建立和明确科学家的转化价值导向,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社会价值的宣传,同时,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及时向外部公司和投资机构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及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的技术来源,受到资本的青睐。本次圆桌讨论道,随着行业的动态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一直在探索合理的转化制度和利益分配方式,在保证国有资产的前提下,*程度的提高转化效率和热情。在严谨的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将科研成就转化为临床价值,是要持续探索的主题。这对科学家本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适应从实验室管理者到企业管理者的身份转换,而这个过程需要产业的及时引导和成熟企业的经验帮助。

圆桌讨论:《新靶点、新机制、新工具》

*科学家与基金投资企业创始人参与圆桌论坛

探讨新靶点、新机制、新工具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投资总监陈宇城主持了关于《新靶点、新机制、新工具》的圆桌会议讨论,邀请到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PI、优济普世联合创始人金建平教授,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PI、愈方生物联合创始人/CSO张家毓教授、Jorna Therapeutics创始人/CEO罗成伟博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PI、柏全生物创始人/CSO许杰博士、天梯生物创始人/CEO李戈强博士。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们以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新药开发过程当中,如何在靶点、机制、工具三个层面寻求新的机会并开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转化。

对于疾病的认知逐渐加深的过程中,新靶点的发现通常可带来新的治疗机会和临床应用场景。柏全生物创始人/CSO许杰博士表示,在肿瘤免疫(IO)领域,后PD-1的时代已经到来,而目前大部分热门的IO靶点很难逃脱与PD-1联用的命运,因此独立可介导肿瘤免疫逃逸而不依赖于PD-1信号通路的新靶点开发变得额外重要。在表达和功能上与PD-1有明显差异化区别、在生理情况下拥有高级别的免疫抑制和免疫豁免作用的新靶点,在未来的IO药物研发中具备较大潜力。

结合靶点的特点,新机制是根据疾病干预需求所发展出的药物形式(Drug Modality)和治疗方法。优济普世联合创始人金建平教授认为,虽然蛋白降解剂对比传统的小分子、抗体等类别是新兴的药物形式,但在PROTAC的E3连接酶配体端同质化的趋势已经较为明显。未来想要拓展新的降解靶点、适应症以及开辟新的专利空间,全新E3配体的开发是关键因素。而在心力衰竭领域,线粒体能量调节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受到广泛重视。愈方生物创始人张家毓教授认为基于端粒-线粒体调节通路,利用基因治疗及冠脉给药的技术手段递送端粒保护蛋白,可以有效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新机制配合端粒靶点特色实现精准给药,避免体内干细胞相关毒性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进行药物开发和提高成药性,新工具应运而生,克服过去药物研发过程中的瓶颈。就抗体开发而言,天梯生物创始人李戈强表示目前单抗开发主要以传统路径杂交瘤、体外展示技术及B细胞筛选平台为主,这些技术虽然各有长处和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困难靶点的抗体发现筛选,存在一些类似的局限性。高通量筛选免疫文库的新平台和新工具,可以在*挑战性的靶点开发上带来新的成药机会。而对于基因治疗领域,Jorna Therapeutics创始人罗成伟博士表示更多的基因编辑工具类型亟待开发,以实现精准高效的基因插入、替换和敲除。在性能方面,利用AI工具开发de novo编辑工具,在编辑效率、脱靶效率、降低免疫原性及避免专利侵权风险上的突破,也为该领域拓展适应症提高药物开发成功率带来新的机会。(完)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