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谁撑起四万亿GDP城市?

北京和上海作为两大经济中心城市,在2021年双双踏上4万亿新台阶后,能否在2022年继续保持这一佳绩也备受关注。
2023-01-16 12:48 · 时代周报 阿力米热

每年年初,都是各地提交“经济答卷”的时刻。

总体来看,在2022年城市经济版图上,GDP总量超过两万亿元的城市已增至7个,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苏州和成都。

其中,北京和上海作为两大经济中心城市,在2021年双双踏上4万亿新台阶后,能否在2022年继续保持这一佳绩也备受关注。

2023年1月11日,上海市长龚正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提出,预计2022年上海全市GDP达到4.45万亿元。

4日后,北京也公布了“成绩单”。1月15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开幕,北京市代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2022年的工作时指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正增长。这意味着,北京2022年GDP总量也在4万亿元以上。

上海GDP增速锚定5.5%以上

登陆资本市场后又退出,李河君与他的汉能系一同从*到低谷而后又销声匿迹。

随着四季度经济持续恢复,上海经济回升向好,全市GDP预计达到4.4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了17.8万元左右。同时,这也是上海市生产总值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大关。

这背后,高新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托底作用。

《报告》显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7年的30.8%提高到42%左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了五年的发展,上海经济除了在高新产业表现亮眼以外,外贸亦保持着充足韧性,同样起到了重要的托底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上海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超过4万亿元;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其中,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730.3万标准箱,已连续13年排名世界*。

新的一年,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上海将如何发力?《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的计划。

2023年,上海将深入实施“三大任务”,包括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行动方案,深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积极配合深化科创板制度创新,支持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做大做强;全面完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重点合作事项和重大项目落实落地。

综合各方面因素,《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议今年上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算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GDP增长预期为何定在5.5%以上?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经济增长目标既考虑到了国内大环境三重压力的现实,也考虑到了2022年上海市GDP基数。

“2023年上海将GDP的目标定在5.5%,我认为总体上面是比较谨慎的。在新兴产业、消费、科技服务、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会助推上海的经济发展,2023年上海GDP的增速或将会达到6%以上。”曾刚说道。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上海除了深入实施“三大任务”之外,还更进一步锚定了国际数字之都。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今后五年上海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生产生活全面转变初步实现,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

回顾2022年印发的《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出目标到2025年底,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大于60%。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

可以看到,在上海未来发展中,数字经济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升,重要性愈发凸显。

事实上,上海在数据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且有着不少前瞻性的部署。曾刚透露,早在10年以前,上海市科委就批准了复旦大学数字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率先重视数字科学的技术研究,包括重大技术的开发,以及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国际数据港等。

“目前,数字技术主要嵌入到钢铁、石化、工业,汽车等现有产业当中,推动现有产业技术进步。与此同时,在软件操作系统、电子竞技、电商、网络服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5年内,上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15%,我认为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指标。”他说。

北京预计实现正增长

另一座四万亿之城——北京也交出了自己2022年的“经济答卷”。

1月15日,北京市代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不仅总结了过去北京经济建设的成就,还提出了今后的工作目标。

报告指出,2022年全市GDP实现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后、同口径增长2.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城镇调查失业率预计保持在5%以内,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2022年北京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各城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各城区之间的定位和发展职能不同,主要经济指标各区之间略有差异,但是从已公布经济数据的城区来看,GDP预计增速普遍在1%-3%之间,整体表现良好。其中,海淀区和东城区的表现较为抢眼。

经初步预计,东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左右,增速居城六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5%左右。

而海淀区GDP则在2022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1月4日,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海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预计增长4%,占北京市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和增长贡献继续保持北京*。

GDP突破万亿体现了怎样的经济发展水平?

2021年,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仅有24个城市的GDP总量能进入“万亿俱乐部”,共有29个省份GDP突破万亿。而从区级行政单位对比来看,海淀区目前是全国经济第二强区,成为继上海市浦东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GDP突破万亿的区。

综合此前已公布的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海淀区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第三产业中又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收入预计3.8万亿元,增长7.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预计1.6万亿元,增长12%。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动态跟踪重点项目721个,新增签约项目54个。

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这也表明,海淀区未来发展的重点,仍将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

除了晒出了经济发展“成绩单”之外,北京也亮出了2023年经济发展“路线图”:2023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以上

那么,北京制定这一经济目标的动能来自哪里?城市规划专家孙不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制定4.5%以上的经济目标动能来自于高质量发展。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绿色、共享、创新、协调、开放的新发展理念下,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北京制定4.5%经济增长目标的依据,应该也是全国的增速目标。”孙不熟说道。

与此同时,北京市代市长殷勇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还提出了未来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北京将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改善,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