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滴滴又行了

滴滴成功解套,不仅是这家网约车平台的重大利好,也为站在时代路口的互联网公司再次指明了成长路径。
2023-01-16 18:15 · 微信公众号:字母榜 彦飞

在经历了长达563天的下架整改和暂停注册后,滴滴回来了。

1月16日,滴滴出行发布微博称,经过一年多的全面整改后,经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复“滴滴出行”新用户注册。

滴滴在声明中称,一年多来,我公司认真配合国家网络安全审查,严肃对待审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经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复“滴滴出行”的新用户注册。后续,公司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平台设施安全和大数据安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另一方面,截至发稿时,在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等下载渠道,滴滴出行APP尚未恢复上架。

滴滴回归的消息此前已经在流传。上周五,外媒爆料称,滴滴将在春节后重新上架应用商店,同时解除新用户注册限令。彼时,滴滴并未回应这一传闻。

到了今天,其中一只靴子正式落地,另一只预计也将很快见分晓。

滴滴已于2022年6月初从美股主板退市,股价最终定格在2.29美元,相比14美元的发行价萎缩84%。粉单市场中,滴滴去年10月底一度跌至1.25美元;随着回归迹象越来越明显,股价一路回升,如今逼近5美元。

恢复用户注册,标志着滴滴在经历一年多的寒冬后,开始走出谷底。

过去一年半间,由于APP无法下载注册,滴滴的核心经营指标不断下滑。2021年第二季度,滴滴国内出行板块交易量为25.7亿单,7月初遭遇下架后,第三季度跌至23.56亿单,减少2.14亿单;第四季度降至23.07亿单,再度损失近5000万单。

如今,随着滴滴出行等APP纷纷回归,滴滴有机会止住颓势,并向高德、T3出行、曹操出行等各路诸侯发起反攻,夺回市场份额;同时,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抖音、微信、华为等新“野蛮人”的挑战。

另一方面,滴滴的赴港上市计划将得以加速推动。对于手握期权却被萎靡股价套牢的滴滴员工,变现渠道有望再度开启。而软银、Uber、腾讯等投下重注的大股东,也有机会挽回账面亏损。

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滴滴整改后恢复注册的事例表明,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合法合规经营,互联网公司就能获得充裕的政策支持、市场空间和融资通道。这套明晰的规则为互联网公司的成长赋予确定性,将极大提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信心。

在恢复上架后,尽快重振网约车业务,是滴滴的当务之急。

网约车是一块竞争激烈的成熟市场,用户、使用频次和客单价的增量空间都较为有限。再加上补贴大战的打法被禁止,早在下架之前,滴滴这块业务的估值事实上已经触及天花板。

过去一年里,由于许多人换手机后难以下载APP,滴滴一直面临着用户“自然蒸发”,订单量和交易额持续下滑。

根据财报,从2021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滴滴日订单量累计流失约2.64亿单,下滑逾10%。另据《晚点财经》报道,2022年1月滴滴日订单量约为2000万单,相比上市时的2500万单萎缩1/5,网约车市场份额从接近九成跌至七成。

2022年,由于上海、北京等地出现疫情反复,公共交通受到影响,网约车在部分区域被暂停运营,滴滴的订单量难言乐观。

滴滴员工叶子(化名)透露,APP下架后的半年里,滴滴的订单量并未大幅下跌;但2022年的疫情反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断下滑的经营业绩,已经对滴滴的财务指标形成拖累。中国网约车业务一直是滴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这部分收入从2021年第二季度的448亿元,下滑至第三季度的390亿元, 再到第四季度的375亿元。

滴滴的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2021年全年,滴滴运营亏损为484亿元,同比扩大251%;归属普通股东的净亏损500亿元,同比扩大369%。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纷纷抓住滴滴缺位的良机,在网约车市场攻城略地。

2021年7月,滴滴下架后不久,美团卷土重来,在北上广深等100多个城市重新上线打车业务;高德则宣布在7~9月开启免佣金活动,覆盖平台内的100多家网约车平台,以吸引更多司机和车辆加入。

中小体量的网约车平台同样跃跃欲试。2021年9月,曹操出行宣布融资38亿元;一个月后,背靠一汽、腾讯、阿里、苏宁等巨头的T3出行完成77亿元A轮融资,刷新近两年网约车行业*融资额。

更大的挑战来自互联网巨头。去年12月,抖音交通出行类目小程序开放申请受到关注,T3出行等先后入驻;更早时候,微信服务页九宫格新增“出行”服务,主打聚合打车;华为也在测试Petal出行,试图从手机用户切入网约车市场。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老对手,彼时的滴滴囿于内患,应对乏力。

由于网约车持续下滑、失血严重,滴滴为了守住大本营,只能对那些暂时看不到希望的新业务开刀,以减缓现金流出的速度。

首当其冲的是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这块业务曾被滴滴寄予厚望,宣称“投入不设上限”;但从2021年第三季度起,橙心优选的运营区域大幅收缩,直至当年12月彻底消失。

此外,2022年1月以来,滴滴开启波及全公司的裁员,坊间传言裁员比例为20%,货运等部门则高达50%。即便是受影响较小的出海业务,也开始从南非、日本等市场收缩退出。从社交网络的传言来看,滴滴大大小小的裁员动作似乎从未间断,今年年终奖也大幅缩水。

如今,随着恢复用户注册,滴滴网约车在应付美团、高德等对手的攻势时,不再处处掣肘。它依然占据网约车市场逾50%份额,若运营方法得当,仍有很大机会挽回危局。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只有网约车的滴滴是远不够“性感”的。它的故事需要更多新元素提供支撑,尤其是出海、造车等选项。

滴滴一直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先后尝试将两轮出行、社区团购、外卖、出海甚至造车等作为种子选手加以培育。截至目前,这些业务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在体量上尚无法与网约车业务相提并论。

过去一年,除了出海等个别赛道外,滴滴处于全面收缩和节流的状态。如今随着恢复用户注册,滴滴网约车开始复苏,为开展新业务奠定现金流基础。怎样重新聚拢心气,让员工、司机和乘客对于滴滴恢复信心,将是必解难题之一。

滴滴恢复上架后,除了业务受益外,员工和股东也将再度获得期权股权变现机会。

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类似,滴滴员工的薪酬组合通常为“现金+期权”。张国(化名)此前曾在滴滴总部工作。他表示,滴滴早期分批次向员工授予期权,行权价格折合每股ADS(美国存托股票)3~5美元。

2021年6月底,滴滴在纽交所挂牌,按照14美元的发行价计算,员工手中的每股期权可获利约10美元。而在IPO之前,滴滴获得10倍超额认购,上市后股价飞升看似板上钉钉。

不料,滴滴旋即遭遇网络安全审查,APP下架、暂停新用户注册,股价一路走低。等到6个月锁定期结束后,滴滴股价已跌至5美元区间,且仍在下行,基本没有行权窗口。

“即使在表现*的几个交易日,滴滴的股价也只比行权价高几毛钱,再算上交易税费,行权等于亏本。”张国说。

12月底,滴滴宣布将从纽交所退市,转向港交所主板。持有期权的员工及前员工被告知,期权有效期将延长至公司香港上市之后,但并未给出赴港上市的最晚时间。张国表示,“现在大家都没法行权,只能等着。”

如今,滴滴恢复上架,解除了赴港上市的*障碍。这意味着,着急用钱的滴滴员工不必继续苦苦等待,可以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套现离场。

另一方面,陪跑多年的滴滴老股东也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3月30日,滴滴前五大股东分别是软银(持股20.08%)、Uber(11.93%)、员工持股平台Steady Prominent(6.89%)、腾讯(6.43%)和程维(2.58%)。

在滴滴发展史上,三大外部股东软银、Uber和腾讯进进出出,持股比例和成本不断变动。根据招股书,滴滴老股东的每ADS平均成本价为6.2美元。以14美元的发行价计算,滴滴上市时老股东的账面浮盈超过100%。

然而,到了2021年12月17日禁售期结束时,滴滴股价只剩下5.3美元,已经低于入股成本,导致老股东大面积浮亏。

以软银为例,根据科技媒体《AutoLab》的计算,软银此前累计在滴滴身上投资约120亿美元,持有约20%滴滴股份;如今这部分股权仅价值约15亿美元,浮亏高达百亿美元。

滴滴安全审查结束、恢复上架和新用户注册,为下一步顺利回归港交所奠定了重要基础。软银、Uber、腾讯等公司在被套多时后,终于朝着回本迈出一大步。

此外,与美股脱钩后,滴滴有望在港股市场获得新的估值模型,也让老股东们看到了再度账面浮盈的希望。

靴子落下之后,滴滴并非万事大吉,仍有许多善后工作。

首先是罚款。去年 7 月 21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

不过,截至2021年底,滴滴仍然握有434亿元现金储备,足够消化罚款。而罚单的开出,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给了一颗“定心丸”,让滴滴上下对于安全审查事件的余波有了更明确的心理预期,长远来看并非坏事。

此外,滴滴回港这条路并不好走。

与拥有Uber、Lyft等本土网约车平台的美国股市相比,港交所似乎一直对于这条赛道不甚感冒。在滴滴叩关之前,港股尚未诞生一家网约车概念股。

以陆正耀当年的“神州系”为例,其麾下的神州租车早在2014年就登陆了港交所主板,但后续创办的神州优车(神州专车母公司)却并未赴港上市,而是转向国内的新三板。

此外,主打顺风车的二线选手嘀嗒出行,先后在2020和2021年两次冲刺赴港IPO,却最终无果而终。

据业内人士分析,神州优车、嘀嗒出行等公司存在业务结构单一、安全合规性存疑等问题,让港交所格外谨慎,不愿放行。

相比之下,滴滴虽然体量比上述两家公司大得多,但基本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并无本质区别,同样高度依赖网约车业务。再加上遭遇网络安全审查的“前科”,以及各地对于非合规车辆的持续查处,滴滴想要说服港交所并非易事。

目前,滴滴并未披露赴港上市的最新进展。但有传言称,滴滴正在谋求改变股东结构,引入“国家队”,为香港IPO铺路。

2021年9月,彭博社报道称,首汽集团及其他总部设在北京的公司正考虑入股滴滴;2022年5月底,彭博社再次爆料,一汽集团正在与滴滴接触,希望成为后者的大股东,双方正处于早期谈判阶段。

目前,上述传言均未得到证实。一汽集团此前回应称,该信息不属实。

在业务和资本层面上,滴滴距离回归正常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滴滴恢复上架释放了强烈的积极信号,与此前的政策暖风相呼应。

2022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表态支持上市公司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在境内或者境外上市。

当年4月11日,证监会、国资委、全国工商联11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通知”,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稳定企业预期,增进价值回归、稳定投资者预期,各部门积极履职、共同促进市场稳定三方面入手,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一个月后,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明确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在境内或者境外上市”。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云南主持召开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其中提出,要支持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融资。

一位曾早期参与投资滴滴的机构投资人认为,“不仅仅是滴滴,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整体来说监管放缓了。对互联网的这种风暴式的监管也许会暂时告一段落,大家也会恢复信心。”

上述投资人表示,互联网企业有望收到更加具体的监管执行细则。“之前很多公司无法顺利赴美上市,关键在于缺少具体的合规操作细则。但在滴滴网络安全审查结束后,监管层可能会出一些具体的定义、操作和细则,让后续的其他公司都有可执行的依据。”

清晰、稳定、可预期的监管环境,一直是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政策优势。它是中概股的价值基石,也是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信心源泉。滴滴成功解套,不仅是这家网约车平台的重大利好,也为站在时代路口的互联网公司再次指明了成长路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字母榜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