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季度国内VC/PE募投金额数据明显下滑,但富有冒险与创新精神的创投人不断做出调整改变,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挖掘新的创业和投资机会。
在外界眼中,创投从业者被视为“头顶光环”的金融人。然而,这个群体也感受着行业的阵阵“凉意”。
“当下民间资本活力不够,募资难变成常态。部分机构近两三年没有募集到资金。而且2022年以来,不仅是人民币基金募资难,投 中国的美元基金也出现了募资难的情况,甚至退出也难。”2023年5月17日,联创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韩宇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当下创投机构面临的困境。
清科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国内VC/PE行业新募集基金数量和金额分别为1601支、3532.1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6%、33.0%。投资端,市场节奏延续减缓,投资案例数共1722起,同比下降44.2%,投资金额为1300.30亿元人民币,早期投资更是下降超60%,硬科技仍为投资主线。
此间,有机构在创投当下现状中表现乐观。
“时代的钟摆终于摆到了像我们这样长期扎根于本土投资的人民币GP的这一方。很多机构在转型,我们不需要转型,因为我们长期投的就是硬科技,投的就是这些优质的专精特新领域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5月17日,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在“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如此表示。
虽然一季度国内VC/PE募投金额数据明显下滑,但富有冒险与创新精神的创投人不断做出调整改变,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挖掘新的创业和投资机会。尤其是不断在加大对于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挖掘“专精特新”的细分龙头企业的投资机会。
01 缺乏长期投资人
首先,从募资情况看,韩宇泽的*的感受是2023年存在民间资本活力不足的现象,人民币股权基金募资难成为一个常态化现象。
他透露,从LP到GP,国有资本在一级市场的渗透率在持续上升。政府引导基金占基金的规模比例为47.43%,如果加上央企、国企,整个占比达到了76%。从去年新募基金看,100亿以上的规模,国有管理人占比94.7%;10亿-30亿规模、50亿-100亿规模,基本上占比是67%和77%;母基金里面,国有资本也占到80%。国家为什么强调激活民间资本活力,因为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格局。
从国资募资的情况看,韩宇泽发现,国家中小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是能够向所有机构出资的,但实际上,能够拿到这部分钱的机构凤毛麟角。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严查股权投资。另外,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反复的态势下,地方政府的出资也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从社会募资角度看,韩宇泽也表示,第三方理财机构处境困难,高净值客户只认头部的基金;险资虽然加大出资,但是更青睐头部机构,并且还有白名单制度;家庭办公室资金供给十分有限;上市公司更多的是围绕产业协同来做;银行理财子获批了三十多家,目前在这方面的出资几乎很少。“所以我们当前的困境是缺少耐心和可持续的资本,缺乏有长期资产配置理念的投资人,是中国VC/PE领域*的短板。”韩宇泽称。
中南创投基金主要出资人是一些民营企业家、高净值人士,该基金合伙人王建晖对于募资难也深有体会。
王建晖告诉经济观察报,该基金有很多股东是做传统产业的,他们可能自身的房地产业或者其他传统产业业务不景气或者受很大影响,出资意愿有所下降。其实他们还是有很多资金,或者有出资能力,受限于主业的问题和市场的问题出资少了,这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是这个市场没有资金了,还是有很多资金在做投资布局,关键要看到好的机会、好的行业做投资,跟着行业发展,给股东创造好的收益,他们会持续把资金放在你的基金或者其他基金,持续做投资,这是核心关键的。我们自己团队的资金也拿了一些放在基金里,如果没有好的收益,我们也亏损。”王建晖补充表示。
02 IPO退出效用在减弱
除了募资困难之外,创投机构也面临投资如何退出的挑战与压力。IPO作为重要的退出渠道之一,其效用正在逐步减弱。
投 中资本管理合伙人马峻表示,国内VC/PE的退出事件中,通过IPO退出方式的占比正在逐步下滑,从2021年接近40%的占比,到2023年一季度大概只有33%。因为A股(除北证)的IPO数量在大幅度下降,2023年前四个月A股的IPO数量跌了35%,尤其创业板和科创板降幅较大。
从不同币种基金退出的现状分析来看,马峻表示,投资项目一般分为美元项目和人民币项目两类。对于美元项目面临的困境,首先很多项目美元基金已经投不了,美元的LP(Limitedpartner,即有限合伙)也在撤出,体现在美元基金投资的金额、数量都在下降。美元项目的上市也充满了不确定。港股也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破发率奇高,2022年上市的港股股票到现在四分之三是低于发行价、即破发的,破发的股票平均破发幅度在30%。其次,港股流动性不好,日均换手率仅0.3%,相对A股差十倍之多。港股还面临着估值折扣,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一般H股价格是A股价格的约70%。
马峻称,人民币项目也面临着三大问题:*,今年四月份的数据显示,科创板和创业板从报材料到IPO敲钟时间分别在368天和629天,排队依旧很长,等待周期给退出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第二,有些项目去年利润还比较高,但今年可能由于产业竞争激烈、经济下滑或是下游需求的改变等因素,导致业绩下滑,IPO又会成为问题;第三,解禁破发高。上市之后有锁定期,2022年内解禁的公司约35%是破发的,破发平均幅度是30%。也就是说当机构能退出的时候,价格已经很低。再加上减持相关的规定,一个持股5%的股东,即使股票流动性很好,也是要面临3-15个月的退出期。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2023年2月,A股施行全面注册制,对于创投机构的退出增加了便利性。韩宇泽表示,注册制对于创投机构而言好处是退出更加便捷、更加透明,更高效了。
注册制施行后A股发行已经常态化了,而且前两年发行都在500多家。全面注册制实施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新三板,以及各地股权交易所也会进一步带动活跃。对于创投机构而言,退出对行业是一次很好的拉动和激活。“注册制以后并不是企业说上市就容易了,对于创投机构而言也要把握住机会,过去投进去赚个一二级市场的价差的简单模式一定会被颠覆的,所以要投的一定是陪伴企业成长的,赚企业成长的钱。”韩宇泽称。
03 布局硬科技,挖掘“专精特新”
挑战之下,VC/PE机构在不断挖掘新领域的投资赛道。
在“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创投机构谈及最多的,就是布局硬科技的投资。
按照发改委于2021年12月份给出定义,硬科技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应用场景,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目前,硬科技的代表性领域包括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
硬科技到底应该怎么投?
肖冰表示,现在大家一窝蜂地投资硬科技,但是硬科技的投资区别于互联网和消费投资,有非常鲜明和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在这个领域风口性的投资并不存在,资金蜂拥而至追风口、造风口,靠砸钱加速一个产业的发展很难。硬科技的投资与互联网的投资不一样,它有强烈的产业链特征。硬科技企业有着自己明确的上下游产业链,达晨特别强调一定要沿着产业链聚焦投资,有了足够的项目积累,科技投资才会进一步看得准、投得进,才会有真正的投后增值服务。
所以硬科技的投资对投资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肖冰表示,未来适应这一变化的机构有几个特点:
一是在一个产业里能够投出产业生态,建立产业认知,有自己的产业网络;二是要保持政策的敏感,了解政策的走向和解读背后逻辑的能力;三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城市,因为硬科技的投资是分散在中国广泛的区域中,很多二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都有很多隐形冠军,很多“专精特新”的企业,许多优质的团队和公司,但是在“水下”,没有被大城市资本发现。所以分布式结构是适应中国当前投硬科技时代*的布局,仅仅在北京、上海,靠飞行模式很难捕捉和服务好这些项目。四是熟悉A股市场退出,因为A股未来可能是*和*的退出渠道。
对于硬科技的投资,韩宇泽的态度是,市场热点可以去看,但不一定去追,其一直反对追热点。所有新经济产业必须遵循新技术成熟度曲线,经过了多年投资的验证,有些热点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伴随着高风险,一定要选择好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应用的*结合点进行投资,这方面越来越重要,尤其还要结合基金周期。
他认为,还是做自己擅长的事,一直聚焦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深耕,用心做好细分行业研究,选一些头部“专精特新”领军的企业进行积极布局。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