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鼓动月薪3千的人买1799的鞋,警惕得物的情感消费陷阱

全篇一个买字,似乎只有购物消费才能表达情感,消费主义绑架了情感。
2023-06-19 11:25 · 微信公众号:智能新连接 王新喜

最近有一个“当你的配得感越来越低”的一个营销类短视频火了。目前点赞量达到309万,评论达到13.2万。这个短视频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引发了不少网友对于这种新型的消费主义陷阱的讨论与争议。

这里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月薪3000元的男生看中了一双1799元的鞋子。但是回到家之后看到母亲的心情不太好,于是跟母亲说今年的学费自己交,因为发工资了,然后是父亲给他转了2000元,说今年是妈的本命年,让他挑一条项链给她。男生在挑选项链的过程中,把自己购物车里原本想买的衣服删除了,给妈买了项链,也没有收他爸转来的钱。

男孩有个女朋友,为了让女朋友工作方便,租了一个离女朋友工作地点近,但是租金贵的房子,转眼男孩快生日了,女朋友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男孩一边忙工作,敷衍的说没想好。

但内心独白是:明明工作这么久了,却从未给自己买过想要的东西。在女朋友的逼问下,男孩回答更好的电脑,更好的耳机,给家里换台大电视,都行吧。

女朋友说,你的生日礼物都太有用了吧。最后在女朋友的追问下,男孩说,想要那双在得物上的1799元的科比鞋。不过这鞋也还好吧,你看他都过时了,我不是应该……

女朋友最后说了一番颇为感人肺腑又代表得物消费价值观的话,女朋友说:不要应该,就它了。你要告诉内心的自己,你还看的见他,你还在意他。

女朋友说,你这几年不是总说自己很累吗?我最近看了一个心理咨询的纪录片,他提到,如果我们总在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想做的事,那我们就会把自己给工具化,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用来服务他人的工具。那样的自我异化会衍生出很多情绪问题,比如抑郁,所以我希望你能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吗?

这个爆火的营销短视频,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女朋友这一番话,把男孩感动的双眼泛着泪花,最终在得物上下单了这双鞋。而从评论区来看,很多消费者表示很感动,但是也有用户一眼洞穿了得物消费主义的本质。

有高赞的网友表示:这片子是表面看着感动,但实际就是消费主义陷阱,拍这种造概念的视频,也有消费者表示:全篇一个买字,似乎只有购物消费才能表达情感,消费主义绑架了情感,目标人群还是大学生,这个平台营销已经疯了。

从笔者看来,在经济下行期的今天,我们应该警惕得物的这种情感消费陷阱,尤其是收入不高、但是消费欲望非常强、对高价商品或者奢侈品有追求的人,要尤为小心。

事实上,从这个营销广告来看,它做的倒也是用心,它刻画了一个工资不高,但总是为别人着想、有责任心的男孩,而男孩的女朋友更是世间少有,对男孩的那一番话,很有说服力,她提醒男孩不要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要做想做的事情。

这种说辞很容易让消费者感动,并调入情感消费陷阱,让自己获得一个个购买远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高价商品的理由。

首先,这营销短视频策划切入点非常的稳准狠,瞄准了男性这个目标客户群,这是得物的核心消费群体。它通过策划一个情感类故事,一个*的女朋友来打动男人的内心,挖掘出自己的消费欲望。

一个高赞的网友评论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营销短视频拿出“配得感”、“工具”两个名词,让人反思利他性人格的付出心理是不对的,人要为自己付出。

如果深究这个广告,一方面,它存在的问题在于,把人“应该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对立。这个故事来看,前半段刻画了男孩“应该做的事情”,包括“自己交学费”、“孝敬父母”、以及为了女朋友工作方便,租了离女朋友更近但更贵的房子。

这前半段刻画了男孩的责任心,但是一个问题来了,孝敬父母和对女朋友好,是应该做的事,但是商家却又借女朋友表达了总是做这种“应该做的事”会让自己成了“为他人服务的工具”、这种自我异化会衍生出很多情绪问题。

如果把这里意思表达的直白一点就是,不要总想着对女朋友好,对父母好,这样会把自己变成工具人,成了为他人服务的工具,总是这样做,会让自己抑郁,人要对自己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简单来说,这个得物的情感营销把对父母好、女朋友好与对自己好对立起来,强调前者会让自己抑郁,后者为自己买买买才能做回自己,关键是,如果你完全负担的起,完全没问题,但在月薪3千的前提下,这种价值观,其实是对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种异化,这是需要警惕的。

其次,它把应该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物化为对商品的追求。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与想做的事情,在一般的情况下,其实更多是用在对职业与事业的追求,比如说,一个人的理想是成为歌星、律师、医生、科学家等,但最终因为向现实低头做了自己不想做的职业,原因是必须先解决谋生的问题。

但是如果把“应该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物化为对商品的追求,那最终的结果是欲壑难填,问题就大了。月薪3000元,本身来说,租更便宜的房子,省吃俭用够不够花还是个问题,但是对于商品的追求上,很多低收入群体都想买“好车”、住好房,买更贵的衣服和鞋子。

如果一个低收入的人不是为了这个目标在事业上去努力,而纯粹是为了超前消费得到它,那么结局可能是背上一身债务,无力偿还,这些年,因为网贷与超前消费导致的许多悲剧,其实已经足够警醒后人了。

鼓动月薪3千的人买1799的鞋,警惕新型的情感消费陷阱

因此,普通消费者一定要警惕这种情感消费陷阱,这本质是商家用消费主义驯化年轻人非理智消费者的过程中的一种全新的手段。

在过去,我们看到商家的营销手段,要么是营造身份感、社交认同,它给商品贴标签,消费某一类产品,就进入了某个身份阵营,比如猫爪杯、脏脏包、喜茶等都属于此类,消费此类产品,往往就是城市小资的一种身份象征;要么商家竭尽全力把自己的产品和“品质生活”“美好”“爱情”等等美好而虚无缥缈的、无法量化的特质联系起来。

但在今天,随着消费者认知度越来越高以及变得与越来越理性,这种手段往往已经审美疲劳,已经不足以说服消费者购买超出自己承受范围之外的产品。但目前商家的营销手段,开始从心理层面去瓦解你,把你的理想,你想做的事情,异化为对某个物质产品的追求。

本身如今在经济下行期,月薪3000的消费者已经足够艰难,从这个男孩来看,月薪三千,要孝敬父母,为了女朋友租了更贵的房子,平时的生活开销如何负担本身就是个问题,对这种本身无“实用价值”的理想买单,只能给其原本捉襟见肘的收入情况增加非常大的负担。

从评论区来看,很多消费者足够理性,但也有不少消费者被这种情感消费洗脑,毫无抵抗之力。有人认为,谁都有爱好,适当买点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东西,不是罪过,可能还会激励你更加努力。

但是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你把超出你承受范围之外的商品看成是“想做的事”,那些对很多普通消费者而言,许多买不起的名牌包包、跑车都一直是心里面一直“想做的事”,你是不是要借高利贷去满足你这些想做的事情?

因此,鼓动月薪3千的人买1799的鞋,并认为这是“想做的事”,而对女朋友好、孝敬父母是应该做的事情,而把应该做的事情贬低为会让自己成为“为他人服务的工具人”,最终可能会自我异化导致很多情绪问题,导致抑郁。这种价值观能能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只能说商家对一部分心智不成熟的消费者的内心洞察的很深。

也不能否认,消费作为一种人生愿景,早已成为一代代人的生活理想之一。只不过,如果把这种对物欲拔高到“想做的事”,并且成为摆脱“工具人”的一种手段,只能说这种营销,是缺乏道德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尤其需要警惕这种站在你人生角度来灌输你“人生理想”、劝你摆脱责任感(应该做的事)为自己活的营销话术。

如果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轻易陷入这种消费陷阱,先不谈你的人生理想,可能你的人生困境就会由此开启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能新连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