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报季,上市公司业绩暴雷,导致股价下跌,不少见。但业绩表现亮眼,股价居然还挂根大阴线,就比较稀罕了。而这种罕见的境况就发生在整个光伏行业。
上半年,A股光伏公司归母净利润平均增长103.87%。与之相反的是光伏股价的一路下跌。今年以来,万得光伏指数下跌达20.63%。
业绩大涨,股价下跌的核心是光伏行业陷入了“囚徒困境”:产能过剩明明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但企业对扩产依然乐此不疲。2022年光伏有效产能都已达到500GW以上,而全球装机需求还不到400GW。即便如此,上半年,光伏公司已经宣布了将近1500 GW的产能扩张。
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光伏企业的业绩就像坐在炸药桶上的花瓶:好看,但易碎。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光伏技术迭代快,企业需要一直追逐优质产能。光伏企业最担心的事情是迭代快的新技术将企业的现有技术淘汰。当下,光伏技术正处于P型电池向N型电池升级的阶段,所以企业都需大力扩产新技术。
2、光伏一体化趋势要求企业扩产。光伏一体化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利润和更快的订单交付速度。但在一体化趋势下,要求光伏企业新建上下游产线,如通威加码电池,隆基发力硅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情况。
3、光伏产业陷入“合成谬误”。扩产是光伏企业的*选择,但个体的*选择,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糟糕处境。从今年年中开始,光伏价格战已经打响,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 01 /
股价与业绩的背离
过去很少有行业能像光伏一样发生着基本面与估值的严重背离。
2023年上半年的Wind数据显示,A股光伏公司的每股收益同比增速均值达到了惊人的104.61%,归母净利润平均增长103.87%。与之相反的是光伏股价的一路下跌。今年以来,万得光伏指数下跌达20.63%,光伏龙30更是累计回撤达到了27.14%。
聚焦到具体公司上,光伏龙头隆基绿能、晶科能源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8.4%、60.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1.6%、324.6%。但今年以来,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的股价分别下滑37.3%、32.7%。
基本面与股价严重背离是因为光伏产业陷入到“囚徒困境”:明知产能过剩,各家却还在大规模扩产。
在2023 SNEC*对话环节,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给出了一个数字:380GW。这是中国光伏产业在2021年之前,倾尽十几年建设而成的全产业链规模,也是SNEC举办的前18个月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创造的惊人奇迹。换句话说,光伏企业过去18个月的新增产能已经能赶上过去10多年的产能。
激进的产能扩张,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根据InfoLink,2022年底光伏主供应链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有效产能都已达到500GW以上,而全球装机需求还不到400GW。
但即使产能已超过实际需求,光伏产业对扩产仍然乐此不疲。根据能源一号数据显示,从2023年年初到现在,就已经有40多家公司通过发债等形式再融资,融资完的扩产项目也超过了45个。
今年1-6月份,光伏公司已经宣布了将近1500 GW的产能扩张。正如上文提到的,2022年全球装机需求不到400GW。在未来光伏产能严重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如今的光伏企业的业绩看上去就像是炸药上的花瓶,好看,但是易碎。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产能都过剩了,光伏企业还在不断扩产呢?
/ 02 /
不得不“卷”的光伏产业
扩产,是光伏企业活下去的*选择。从光伏企业的行业特性看,光伏产业的技术更迭历来非常快速,企业最担心的就是基于某一技术的项目大规模投产后,在技术先进性方面不及后投产的企业。因此有落后产能与优质产能之分。
如今,光伏技术正处于P型电池向N型电池升级的阶段,N型电池相较P型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这意味着相同面积的电池,N型可以发出更多的电。
在技术迭代时,行业都必须朝着优质产能蒙眼狂奔。对于中腰部玩家来说,旧的PERC产能(P型电池)包袱相对小,加紧布局紧俏的TOPCon(N型电池)新产能,有希望在竞争中实现超车。以正泰新能为例,根据InfoLink数据,其2022年组件出货量排名全球第7,但通过及时布局N型技术,正泰新能的TOPCon产能做到了全球第二。
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旧的PERC产能终将变为落后产能,想要继续维持*优势,布局新的N型电池也是势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追逐优质产能中,光伏企业的布局必须足够大。逻辑在于,光伏竞争既要看性能也要看成本,而光伏行业的规律:光伏组件累计装机量每增加1倍,产品价格下降20%。
不仅迭代快、重规模的行业特性要求光伏企业扩产,光伏企业也正推进光伏一体化,降低对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外采比例,转而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比如通威加码着电池,爱旭猛攻组件,隆基则在硅料上持续用力。
光伏一体化趋势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在光伏行中,周期性叠加产业链各个环节产能弹性差异显著,经常出现原材料供需失衡,既容易影响企业生产,也会导致原材料价格暴涨,影响光伏企业利润。
因此,一体化后不仅利于光伏企业及时交付订单,更能提升公司利润。按照和泰资产的一位光伏产业研究员测算:‘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的单瓦毛利相较于‘电池片+组件一体化’和‘组件专业化,分别高出40%和100%。”
但一体化趋势,必然要求光伏企业新建上下游产线,比如天合光能一体化布局将在青海投建年产30万吨工业硅、年产15万吨高纯多晶硅、年产35GW单晶硅、年产10GW切片、年产10GW电池、年产10GW组件以及15GW组件辅材生产线。新产线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
企业集体扩产,也为整个光伏产业埋下了隐患。
/ 03 /
光伏产业的“合成谬误”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意思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却不一定是对的。逻辑在于,合成谬误很容易造成重复生产、资源浪费。
眼下光伏产业正是合成谬误的典型代表。对于每一个光伏企业来说,在当下扩张产能看似都是*选择,但个体的*选择正造成整个光伏产业的糟糕境况。
在产能过剩,行业还在不断扩产的境况下。光伏厂商为了先于对手拿到订单,开启价格战是必然选择。今年年中,光伏价格战开始打响,隆基绿能在6月30日大幅下调单晶硅片价格30%。另据虎嗅报道,光伏组件在行业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价格均价能达到单玻每瓦1.85元-1.90元。但今年5月下旬,一线厂家光伏组件价格均价下滑至单玻每瓦1.6元-1.63元、双玻主流价格1.62元-1.65元。中后段厂家价格更是出现每瓦1.5元人民币的低价。
随着价格战的升级,部分光伏环节已经出现了“亏本卖”。比如硅料,6月末的*价已经降到6万元/吨以下,击穿了多家硅料企业的成本线。
价格战势必导致新一轮的竞争格局的重塑。行业老大隆基绿能也在近期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产能过剩为结构性过剩,经过市场优胜劣汰后,阶段性过剩的产能会自动出清。
但现实远不像隆基绿能说的那样云淡风轻,复盘历史,每次光伏洗牌都极为严酷。全球光伏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后,几年时间多晶硅价格从几十美金飚高到500美元/公斤。“重金之下”,吸引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大扩张,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但激进扩张产生了产能过剩叠加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即使是头部企业,在产能过剩导致的持续低价下,也会表现为收入和利润的萎缩,甚至破产。曾经全球排名Top5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赛维LDK在光伏下行周期中相继破产倒闭。
回到当下,当产能扩张这条路演化为行业集体行为后,总会有人被淘汰出局。而参考过去光伏周期,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光伏洗牌,必将是一个残酷且艰难的过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