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一家biotech来自谷底的反思

资本的狂热,市场的期待,一切都在裹挟着整个行业向前。往往机会都是在这个被迫的过程中才能发掘,当然也会走不少弯路。
2023-09-20 07:18 · 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 武月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走出了弯路;创新药本没有弯路,走的人多了,难免走上了弯路。

H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作为一家新生代biotech,赶上了创新药市场红利,融到了资金,除了没能成功上市。

现在,H司日子虽紧张,却不算那么悲观。去年开始,公司通过拨乱反正,优化管线、人员,推进核心管线。

相比一些被解散、发不出工资的biotech,H司的处境还算好的。J总是这家biotech的CEO,自我调侃道,这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J总看来,除去创新这个名头,大部分biotech,本质上仍是创业维艰的小公司;同时,又因为头顶“创新”光环,biotech比90%的小公司更难,市场好的时候大家期待更高,市场差的时候大家要求更苛刻。

“因为对我们来说,开枪的机会并不多。一旦公司核心管线被证伪,将会造成信任危机,融资的难度大幅增加。”J总说,没钱,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有时候,biotech也是身不由己。资本的狂热,市场的期待,一切都在裹挟着整个行业向前。往往机会都是在这个被迫的过程中才能发掘,当然也会走不少弯路。

J总向氨基君回顾了他们走过的弯路,以及一些经验和教训。

/ 01 /

“画饼”有代价

我们在创新药领域走过*的弯路,就是开始融资时画了饼。

当时密集见了十几个投资机构,但没有一家愿意投我们的。原因一是管线单薄,二是进度也不算*。冷静下来,回过头去看,以当时我们公司的融资思路,我自己也不会投。

没办法,为了迎合资本,或者说是在投资人的期待下,我们也开了多个项目,加了热门靶点,核心就一点,做大管线,讲更大的故事。

后来,钱是融到了,但苦也是自己承受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管线故事都说出去了,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这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结果造成我们投了不少钱,但没融上来钱,反而是拖慢了核心管线的进度。

后来,我们开始拨乱反正,砍掉了很多早期管线,集中所有资源推进核心管线临床。

这几年,我们都受到了教育,你以为你懂技术、懂资本,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当时没有投机心态,没有被资本冲昏了头,老老实实做研发、募资,日子一定比现在好。都怪我们自身战略的局限性,当然也有市场环境变化的原因。

资本对创新药的冲击是巨大的,大家都信奉大力出奇迹,那种狂热氛围下,你想一枪一个子弹地推进,很难。

创新药这个最不应该被资本裹挟的行业,也没能幸免。为了让投资人买账,许多科学家不得不成为PPT高手、故事大王。

一些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刚开始融资讲的是biosimilar故事,后来发现这个赛道的商业价值不够支撑估值,便临时打出ADC的牌。

就这样,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到IPO。放到现在,投资人肯定不会买单的,但回到四五年前,这就是个热门项目。

/ 02 /

融资学会“延迟满足”

必须承认,我们也属于机会窗口的受益者,虽然没能成功上市,但是也完成了几轮融资。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融资估值没有那么离谱。所以我们现在说要融资,还是能够得到一小部分投资人的暧昧回应。

如果当时我们也抓住机会,高价融一大笔钱然后IPO,现在日子是不是会过得更好呢?我觉得并不是。

当初特别高估值,找了很多机构,融到很多钱的公司现在过得未必好。有公司融了几亿美金后,拿一半去盖了楼,钱很快就烧完了;还有公司融资后,大手笔引进管线,license in很多项目……

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药物研发是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支持的。钱烧完之后怎么办?肯定是继续融资,但问题是,已经烧了这么多钱,有没有成果?资本环境这么差,之前的估值又那么高,能不能倒挂估值融资?

很多以前高估值融资的公司,本质上就是断了后续融资的路。因为,市场不会一直狂热,后面就没有人愿意接你的招了。一些大家熟知的明星项目,很可能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

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投资人的钱也是有代价的。

当你拿到*笔钱的那一刻,紧箍咒就已经套在头上,而且钱越多,紧箍咒越紧。投资人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希望你能够完成超过预期的成绩。

最近大家都在聊的那家解散公司,主要背景就是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层不满意,才决定中止运营。这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投资人起诉公司,或是罢免公司管理层的案例,会越来越多的。

回过头来看,拿钱玩资本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我觉得中小biotech关于资本市场的选择,还是要谋定而后动。

/ 03 /

创新要从长计议

大家来创业,是奔着资本来的,还是奔着做药来的,情况也不用我多说了。

当然,这是环境造就的。其实有时候也不是公司要怎么做,而是市场、资本、外部形势的倒逼。

很多创业者一开始并不是投机者,尤其是我们这个行业,很多人开始创业的时候,可能市场上还没有人关注这个领域,能看懂技术的投资人更是屈指可数。

但偶然的机遇风口降临,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比如疫情催化的mRNA技术,海外传导的AI制药浪潮,都是风口骤降。你不抓住风口,就只能靠边站。

所以,有些AI制药公司,也只能在融资计划书里放卫星,公司在启动天使和风险投资时,也在同步向纳斯达克提交招股书。

现在风口过去了,也是我们整个行业需要反思的时候了。说到底,做药从来都不是一件能赚快钱的事情,而是彻头彻尾的苦差事。只是经历几年牛市,大家忘记了创新药研发的真实面貌。

九死一生也好,十年冷板凳也罢,如果是为了做药,首要目标应该是成功将1个或多个分子推进到商业化阶段。

那么,当牛市来了、技术火了,我们就要借东风助力研发,但不能飘飘然;当寒冬降临,则要能够敏锐地察觉市场变化,尽早储备粮食过冬。

一句话,创新还是要从长计议。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