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小米集团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小米2023年第三季度营收70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6%;第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5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2.9%。
其中,营收占比近6成的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小米现阶段营收支柱,尽管第三季度全球出货量实现了逆势增长,但其整体营收并未随之上涨——财报显示,小米第三季度智能手机收入416.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
好在,随着库存压力缓解、高端起势,当下的小米已逐渐走出了此前数个季度的阴影,近期频出的小米汽车消息则预示着,小米此前一直苦苦等待的“下一阶段”,即将到来。而一场属于小米的大考,也随之逼近。
01 手机有喜有忧
过往,低迷的智能手机市场,迫使手机厂商以高端机型提升整体收入和ASP (平均销售价格) ,小米亦不得不抛却过往“硬件毛利率不高于5%”的承诺。对小米而言,只有挣脱“束缚”,才能步入高端。
财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ASP为997元,同比减少5.8%。数据层面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源于拉美、非洲、中东等市场性价比机型出货量的陡增,并不意味着小米高端化“开倒车”。相反,作为高端化的主阵地,小米国内市场的ASP实现了增长。
得益于此,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进一步改善。财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8.9%上升至16.6%。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高端化是现阶段智能手机的解法所在,但高端产品通常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和市场定位上的重大转变,这不仅是对小米品牌形象的一次重塑,也是对其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严峻考验。
换言之,高端化与库存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在更激烈的竞争维度下,若产品出货受阻,高端化反而将转化为库存压力的重荷。
小米高端化早期,尝试过硬件堆料,也曾尝试通过小屏旗舰、系统瘦身“对标苹果”塑造高端心智,可效果却十分有限。种种原因,导致过去一段时间,小米背负着较大的库存压力。
随着规模与利润并重战略展开,小米开始“自救”,一去库存,一面找寻高端身位。
财报显示,基于持续的库存精细化管理,小米2023年第三季度整体存货金额368亿元,同比下降30.5%,来到了十一个季度以来的*水位。
而不断试错的小米,亦渐渐找到了高端出口,譬如照抄影像这一现阶段手机市场的“标准答案”——从同徕卡合作,推出小米12 Ultra开始,小米不断加深影像领域的布局,并通过小米徕卡影像展等活动,卷入了当下影像领域的“价值战”,以此洗刷了过往的性价比烙印。
数据显示,小米14系列开售五分钟销量,是小米13系列首销总量的6倍,而小米14系列发售初期,小米14Pro钛金属特别版竟在二级市场有着数百元的溢价——这一转变不仅是对高端市场需求的响应,也是小米摆脱过往在高端领域迷失的一个标志。
只是,各手机厂商在移动影像领域的内卷已久,小米追赶易,反超难,其若想进一步夯实高端基底,势必需要更多牵引力。而近日,小米在新品发布会上,端出的“人车家全生态”以及小米澎湃OS操作系统,或许传递着其下一阶段的意愿。
02大模型时代,小米站在交叉路口
所谓“人车家全生态”,寄托着小米全面整合手机、IoT以及汽车领域的野心。
消费电子语境里,生态互联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是华为、荣耀,还是vivo、OPPO,各自均有着自己的生态互联战略。而类似小米澎湃OS这样起到起承转合作用的OS,各玩家其实也都有。刷新战略的小米,本质上还是和其他厂商踏入了同一条河流。
背后的逻辑在于,消费电子行业疲软的当下,相较于贩卖单一产品所提供的增量,玩家们更渴望通过综合解决方案兜售一系列产品。
财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收20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毛利率17.8%,同比增长4.3%。而截至9月末,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数增至6.99亿,同比增长25.2%。
即便竞争已相当激烈,但对于IoT业务繁荣,并已奔赴汽车领域的小米而言,通过小米澎湃OS整合多端生态,进而撬动“米粉”的多元价值,是必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厂商们过往的生态互联,大多围绕互联场景、交互体验、开放程度等维度展开——精心编制的故事很动听,却缺乏C端穿透力。不过,在AI热潮席卷科技领域的当下,技术与市场的割裂正在改观。
小米于今年4月正式组建的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亦在成立半年后,迎来了交卷时刻。据悉,小米澎湃OS内置的小爱同学,支持AI创作文本、AI妙画、AI文生图等大模型应用。
只是,现阶段盯上AI硬件领域的玩家,远不止小米一家。自今年8月以来,华为、OPPO、vivo、荣耀均端出了各自的大模型路径。以OPPO为例,其训练的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亦已同最新发布的操作系统ColorOS 14所绑定。
当差异化出口在厂商们的跟随战略下沦为新的同质化河流,如何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差异化,显得格外重要。好在AI硬件赛道作为新兴领域,战略、打法尚未尘埃落定,未来如何演进仍属未知。
光子星球曾在《AI的春天,无法拯救消费电子的冬天》中指出,尽管手机玩家现阶段基于改造系统与芯片、端侧大模型展开的“把大模型塞入手机”打法有其合理性,但若将大模型的C端发展紧紧绑定于硬件,那存量市场的换机欲望将难以支撑AI的普及与繁荣。
对小米等智能手机玩家而言,新硬件入口的发掘和创新同样重要,而这,亦是各方面均不成熟的“AI Pin”,当下能在科技语境里掀起波澜的重要原因。在此方面,涉足IoT产业链甚深的小米,虽具备一定优势,但其能否将优势转化为实质,仍待观察。
另一方面,手机、PC等硬件终端作为大模型C端落地的*入口,自然吸引了一众大模型厂商。在此背景下,小米需要审视一个问题,即是赚卖硬件的钱,还是“卖硬件入口”,将大模型并入由游戏、广告等业务所组成的互联网服务板块。
现阶段,手机厂商的一致选择是后者,但小米似乎还有所纠结。以小爱同学的文生图功能为例,据用户反馈,其标注有“由美图秀秀提供能力”——在此之前,小米同美图的关系可谓相当亲密。
财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7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7%;而截至2023年9月,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6.23亿,同比增长10.5%——作为手机厂商里,互联网基因最浓烈的玩家,小米正站在AI硬件的交叉路口。
03 告别“空窗期”,迎接大考
AI大模型的走向虽尚不明朗,但小米一直等待着的“新故事”,即将揭晓。
11月15日,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7批)名单,小米汽车的名字赫然在列。同一天,小米创始人雷军微博发文称:“人车家全生态,我心更澎湃 ”。
在此之前,为了造车梦,小米可谓投入了重金。财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17亿元。今年前三个季度,小米已在智能电动汽车等新业务上投入了42亿元,超过了2022年全年砸下的31亿元。
据悉,小米汽车产品商标为小米牌,*车型为纯电轿车,最快将于年末批量生产,并在明年上半年走向市场。
为此,上至生产车间,下至线下门店,小米正紧锣密鼓地为小米汽车上市做着准备。据媒体报道,小米汽车亦庄工厂近期正大规模招聘车间工人,小米亦开出30万年薪,招聘店长。
流出的种种消息,意味着小米已然熬过了此前的漫长“空窗期”,而伴随着小米成长的米粉,也已告别青涩,到来了立业成家,买房买车的年纪。
然而,对小米而言,如何将车造出来,是一大考验,如何将车卖出去,则是另一大考验。
据雷军此前的表态,小米*车型计划*年销售10万辆,此后三年累计交付90万辆,并于2024年进入行业*阵营。此番目标,势必会面临不小的挑战,毕竟小米起跑之后,赛道上的玩家们非但没有停下脚步,反倒正在竭力冲刺。
在此期间,无论是涉足新能源多年的蔚来、小鹏、理想,还是小米的老对手华为,产品、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用户基础和市场认知亦更加成熟。以智能驾驶领域为例,入局尚早的玩家,智能驾驶方案已经过多个版本迭代,积累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和经验。
小米想要跟上步伐,只能比玩家们跑得更快,进而面临不小的成本压力。
其次,小米虽然在品牌和渠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汽车行业,这些优势能否转化为实际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待观察。毕竟汽车不同于智能手机,其涉及的技术更为复杂,产业链更为庞大,用户购买决策也更为审慎——数千元的小米手机,米粉或许会为爱付费,但动辄数十万的汽车,则需看小米的产品能力。
此外,眼下新能源市场的厮杀程度,较小米喊出造车口号之时已激烈了许多。这意味着,小米曾经的性价比打法或许不再像在智能手机市场那样有效,毕竟现阶段车圈的价格战相当惨烈,远远超过了彼时的智能手机。
顺利熬过*关的小米,远没到放松的时候。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光子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