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虽然“金九银十”已经结束,但各大车企之间的竞争却并未消解。
目前,行业已经进入年末冲量阶段。近日,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公布了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11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07.9万辆,同比增长25.9%,环比增长2.3%;1-11月份累计销量1,934.5万辆,同比增长5.3%。
伴随着今年以来,各大车企新品密集推送以及价格战的多方比拼,年关将至,到底谁能笑到最后?也成为了圈内圈外热议的话题。
而从各家公布的销量数字和年销目标完成情况来看,11月国内车市竞争的烈度和紧张的氛围都再上一个台阶。
1、新势力面临年终大考
据钛媒体App统计,11月已有比亚迪、欧拉、极氪、理想、埃安、领克等多家品牌车企宣布降价优惠。进入12月,又有零跑、上汽大众、一汽丰田等十多家车企密集发布了降价促销信息。
至此,几乎贯穿全年的车企“价格战”也来到了收官时刻。
而与10月份相比,11月份造车新势力的交付量排名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虽说埃安、理想、小鹏三家依旧领跑没有变化,不过蔚来却从上月的第五名跌至位列第七,而问界则从上月的第八上升到第四的位置,零跑汽车虽排名较上月下滑一位,但同环比都实现了增长,创下历史新高。
借助各种优惠促销活动,叠加年底购车热潮,11月有多家新势力品牌销量再创新高,但环比增速已经放缓,尤其是头部造车新势力。
具体来看,广汽埃安从今年3月份首次突破4万辆以来,除了9月短暂超过5万辆之外,月销表现基本维持在4万辆水平,此次虽依然位列榜首,不过后面的理想汽车正在不断缩小与其的差距。
紧随其后的理想汽车,11月交付新车41030辆,同比增长172.9%,环比增长1.5%。在连续两个月实现月销破4万之后,理想汽车的增速也随之放缓,按照目前环比微增0.15%的增长幅度来看,想要在12月实现此前所说的月销5万辆的水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11月底,理想汽车全年累计交付32.57万辆新车,提前达成2023年全年30万辆的销量目标。另据知情人士透露,2024 年理想汽车销量目标预计会在80万辆。这也意味着,理想明年得在现有基础上增加40万辆以上才能达到销量目标。
结合此前,李想本人要在2025年实现160万辆年销目标的豪言,看来今年销量的高速增长,也令理想汽车的 " 野心 " 加速膨胀起来。
与理想相比,小鹏汽车今年年初经历了组织架构调整、产品推新之后,终于在近期走出了持续许久的“低谷期”。交付数据显示,小鹏汽车11月累计交付量为20041辆,同比增长245%,连续2个月交付突破两万。
但与此同时,小鹏也出现了与上述埃安、理想一样的情况,环比增幅降低了不少,不到0.2%的增幅基本也宣告了小鹏现阶段的市场潜力。
从小鹏目前的销量表现来看,月交付量已经稳定在2万辆,这其中主要归功于小鹏G6的推动作用,11月小鹏G6销量为8750辆,再创单月交付量新高,再加上后续小鹏X9的上市,或将为小鹏的整体交付量带来新的增长。
而蔚来汽车则是11月*一家环比下滑的新势力品牌,不过好在下滑幅度不大。数据显示,蔚来11月共交付新车15959辆,同比增长12.6%,环比下降0.7%。
其实,按照此前李斌的设想,2023年蔚来品牌的销量将增长一倍,达24万辆左右。不可否认,蔚来汽车已经打破了 2022 年销量纪录,但蔚来的年销目标达成情况与此前深陷困局的小鹏也相差无几,仅达成了六成左右。
从 " 蔚小理 " 三家11月交付量表现来看,理想已经顺利完成初步“突围”,而小鹏也开始逐步找到了围绕技术基石的核心玩法。接下来,就要看蔚来能否跟上前两者的脚步了,否则明年可能就会成为蔚小理三家的“分水岭”。
除了常规头部序列之外,最近颇具热度的“华为系”品牌AITO问界依靠新M7延续10月破万成绩,11月销量达1.88万辆。而刚刚与Stellantis集团“签约”的零跑汽车,也再次刷新交付量历史新高,11月共交付新车18508辆,同比增长130%。不过,其全年累计交付仅为12.55万辆,距离20万辆的目标仍有差距。
而与之相对的是,去年拿下新势力*的哪吒汽车今年明显失速,11月交付12506万辆,同比下滑17%,是*一家同比下滑的品牌。从销量达成情况来看,哪吒今年累计交付为121940辆,年度KPI完成度也在六成左右。
智己汽车和岚图汽车两家在11月的交付量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智己方面由于智己LS6的性价比策略,成功拉动品牌整体销量提升至11月的8703辆,由于此前连续5个月下跌,导致此次环比增长超过一倍。而岚图汽车在8月之后,集中投放的多款新车贡献了销量增长,11月交付达7006辆,环比提升15%。
可以看到,伴随着各家企业排位争夺战越发激烈,多家造车新势力进入增长瓶颈期,且销量差距不断缩小。头部造车新势力虽然当前的销量优势明显,但是也面临着市场价格战、友商加速反攻等方面的压力。
其实,掀起降价促销热潮的背后,更是车企全力冲刺年度销量目标的真实反映。
这一点从各大造车新势力的年销目标完成情况就可窥见一二,除了理想汽车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外,只有埃安和岚图两家完成率超过了80%,而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在今年前11月目标完成率仅在六成左右。
当然,这个现象在往年也是见怪不怪了,虽说新能源整体汽车销量同环比都呈现增长趋势,而且总量提升很大,但不少新能源车企年度目标完成率不理想。
而之所以如此,除了新势力品牌普遍存在的“自信过剩”之外,当前新能源车企纷纷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市场竞争激烈、多轮价格战的联合作用也是各大新势力年度目标完成率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2、自主品牌迎来普涨
虽说已近年末,但自主品牌的销售势头却依然强劲,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长城等多家车企在11月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增长。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从厂商方面来看,11月份自主品牌零售了115万辆,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1.8%。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羊,比亚迪依然领跑一众自主品牌,11月份销量为301903辆,同比增长31.1%。而紧随其后的则是奇瑞汽车,11月份销量为212076辆,同比增长111%,同比增幅是几个品牌中*的。
此后,吉利、长安、长城三家分列3-5位,销量分别为200079辆、227327万辆(包含长安福特19049辆、长安马自达9360辆)以及122849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约38%、23.01%和40.30%。
从整体数据来看,比亚迪、奇瑞、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以及长城汽车,这五大品牌在11月份的销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不难看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依然旺盛,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数据为乘联会零售统计口径,与车企公布销量略有出入为正常情况
具体来看,比亚迪11月份销量为301903辆,同比增长31.1%,与位列第二的奇瑞汽车拉开近10万辆的差距。今年1-11月,比亚迪累计销量为268.34万辆,同比增长64.29%,其全年销量目标为300万辆,目前已经完成89%。为了“冲刺”年销目标,比亚迪也在近期连续升级优惠活动,预计年度目标完成问题不大。
而紧随其后的则是奇瑞汽车,11月份销量为212076辆,同比增长111%,其同比增幅也是几个品牌中*的。其中,奇瑞品牌11月销量为14.79万辆,同比增长109%;星途品牌11月销量1.53万辆,同比增长173.3%;捷途品牌销量4.1万辆,同比增长139.7%。
而从全年表现来看,2023年奇瑞集团迎来销量端的大幅增长,已经实现11个月连涨,这也是奇瑞连续第二次突破20万辆大关,并创下了单月销量的历史新高。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奇瑞集团累计销量达1665626辆,同比增长47.8%。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销量已成为奇瑞汽车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9月,奇瑞有64.8万辆新车都销往了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地区,以一己之力占据了国内汽车出口量的19%。
大量外销,这是奇瑞在出口端的成就,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奇瑞的销量其实有一半以上都是靠出口撑起来的。近几个月来,奇瑞集团官方甚至并未披露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销量。换言之,奇瑞的成绩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海外市场以及油车产品的成功之上,新能源产品的“贡献”并不明显。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吉利与奇瑞的差距也不算很大。今年1-11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约为153.61万辆,同比增长19%,按照其165万辆的全年销量目标测算,目前完成率超过93%。
在吉利的车型构成上,新能源板块对于整体业绩却有着不小的贡献。数据显示,吉利新能源汽车11月份销量为65034辆,环比增长约5%,同比增长约88%,已经连续4个月创新高。
而长安新能源销量也达到57399辆,其中,长安深蓝交付了15513辆,阿维塔3888辆,长安启源的订单突破2万辆。可以说,在新能源领域,长安的行动还是比较迅速有效的,缺的只是一些“发酵时间”而已。目前来看,在新能源这片战场之中,奇瑞与长城的“短板”仍需尽快补齐。
事实上,头部自主车企销量快速增长,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40.4%,较去年同期36%的渗透率提升4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高达62.1%;豪华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0.9%;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6.6%。
而从品牌发展的角度来看,奇瑞、吉利、长安等头部传统自主品牌都陆续孵化了新品牌,试图以全新的组织架构进入智能电动汽车新赛道,借此切分国内汽车市场消费升级的红利。
但不得不说,除了特斯拉以及比亚迪两个“超级大户”的地位日渐稳固,“蔚小理”等*波造车新势力品牌,虽没有完成市场卡位,但也凭借先手优势或多或少地建立了一定的壁垒,更不要说还有二线新势力品牌的奋力追赶。
面对日益拥挤的这条赛道,背靠各大传统造车集团诞生的新品牌,想要打出自己的“声量”显然并非一件易事。而除了技术竞赛和价格比拼之外,如何在价格战持续的国内车市,讲好自己的“故事”,或将成为很多新品牌急需面对的课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