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初代味精大王,做起「动物保健品」的生意

市场趋势千变万化,从“味精大王”转型“动物保健品巨头”后,梅花生物仍在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2024-01-04 17:41 · 微信公众号:观潮新消费 作者 | 王叁 、编辑 | 杜仲

初代“味精大王”之一,拿下调味品赛道营收榜首的梅花生物,超半数的营收来源并不是味精。

民以食为天,品食之道,以味为先。

中餐对于色香味的追求催生出多个千亿级市场,从连锁餐饮到预制菜,从中式烘焙到休闲零食,新“食”代的酸甜苦辣为调味品留出了足够的用武之地。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达5133亿元,2027年有望达到10028亿元。

守望万亿的中式调味品,并非有品类、无品牌的赛道,海天的酱油、恒顺的醋、太太乐的鸡精、王守义的十三香都是走入千家万户的知名产品。但调味品足够庞大的基本盘却未能保证头部企业的“水涨船高”,从营收规模来看,2023年上半年,位居*的梅花生物营收为135.9亿元,阜丰集团以135.8亿元营收排名第二,紧随其后的海天味业营收为129.6亿元,是仅有的三家营收破百亿的企业。

2023年,调味品行业拐向零添加的上升通道,国潮崛起为莲花味精的翻红注入了势能。当消费者自发加入为味精“平反”的大军,回望默默坚守的老牌味精企业,才发现初代“味精大王”之一,拿下调味品赛道营收榜首的梅花生物,超半数的营收来源并不是味精。

曾经味精市场的并蒂双花——莲花与梅花,早已驶向了不同的赛道。

01 百花齐放,谣言密布

敛花、重花、菊花、菱花、敏花、滕花、味花、国花、圣花、帝花、海花、紫荆花、凌霄花……这些“花”有且只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味精品牌的名称。

味精,化学成分为谷氨酸钠,属于氨基酸之一,是一种鲜味调味料,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有浓厚鲜味,可缓和碱、酸、苦味,与食盐同在时味道更鲜,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增鲜产品。

味精通常是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中经发酵加工而成,也可由淀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谷氨酸制成,还可用化学方法合成。谷氨酸钠在人体内参与蛋白质正常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对脑神经和肝脏有一定保健作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安全食品。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婴儿不宜食用。

作为提鲜增味的*调味品,味精的食用历史超过百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味精行业在我国也曾有过黄金发展期。

公开资料显示,1950年—1980年,全国味精生产厂家约有80家;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味精生产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行业技术趋于成熟、成本低、市场大等特点吸引了多家企业入局。

1992年,我国成为世界*的味精生产大国,此后产量稳居世界*。2002年—2010年,我国味精生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1%,全国味精生产企业最高时超过200家,年产能达到256万吨。

在味精行业深陷“致癌疑云”之前,我国味精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曾有数十家以花为名的味精品牌。小道消息说,花比草更容易成“精”,但真相其实隐藏着一个“阳谋”,正如山东菱花集团董事长江保安曾说:“一个新的产品,必须向行业标杆靠拢,这样才能被认识,用‘花’总比用别的好。”

行业标杆,自然是指初代“味精大王”莲花味精,这个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味精企业曾是这个品类的最强代表,是家喻户晓的调味品龙头,连起名方式都让同行争相效仿,是真正的“我花开后百花杀”。

然而,自2004年以来,莲花味精接连陷入运营困难、效益下滑等困境,并几经易主,成为新式调味品冲击传统味精市场的踏板,其近20年的挣扎从新京报的一篇报告中可见一斑:据莲花健康分厂员工李明远透露,2017年左右,莲花味精总厂改成了“分装公司”,从其他企业采购味精,然后拉到厂区进行成品包装。

为初代“味精大王”默默供货的企业,正是另一位“味精大王”,企业——梅花味精。

在味精行业形成新的“三巨头”格局之前,味精行业曾经历过多轮淘汰赛。比如,工信部曾发布的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中,味精行业的目标任务同比增幅*,增加了14.2万吨。历经数轮整合后,产能5万吨以下的味精生产企业已全部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迅速增高。

欧睿国际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2018年,我国的味精消费量从114.6万吨下降到89万吨。预计2023年,国内的味精消费量将下滑到77万吨。

对味精行业造成暴击的是一则关于味精的谣言——“味精致癌”。在这则谣言的真实性得到检验之前,味精产品直接被妖魔化,背后则是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所催生的健康化饮食需求,以及“宁可信其有”的消费心态。

对于坚守味精业务的企业而言,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味精致癌”的谣言飘了太久,辟谣的速度与力度远远赶不上谣言发酵的程度,让这则谣言本身更像“癌”。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并没有发表过关于味精的任何结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早在1987年就把味精归入“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类别,认为不需要限定每日摄入量。

实际上,全球性味精恐慌的起源是在18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信中声称吃完中餐15—20分钟后,后颈开始麻木,并扩散到双臂和后背,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

这一事件的影响力迅速扩展至欧美市场,被总结为CRS,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即中餐馆综合症。随后多年的时间里,CRS成为排斥中国餐馆的武器,很多美国餐馆甚至把“不用味精”作为卖点。

一则意在针对中餐厅出海的谣言,却在中国市场上封锁了一个产业。

另一方面,新式调味品迅速填满了味精留下的市场空白,鸡精、蘑菇精等新产品更迎合市场需求,近年来复合调味品的加速崛起也挤压着传统调味品企业的生存空间,很多味精企业在开拓新业务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结合各家财报信息,2022年,国内味精行业前三强为阜丰集团、梅花生物、宁夏伊品,而从2010年起,莲花健康连续10年扣非净利润亏损,虽然仍是很多人印象中最熟悉的“味精大王”,但在经营层面已走到破产重整的地步。

相比于行业整体走低的趋势与莲花健康的多次重整,梅花味精一直走在平稳的大道上。2022年,梅花生物营业收入达到279.4亿元,同比增长21.1%;净利润44.1亿元,同比增长83.4%,两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不同于火锅底料、预制菜调味料等典型的转型思路,自90年代起便家喻户晓的梅花味精,切入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市场,成为横跨两个品类的*龙头。

02 辞职下海,借壳上市

1972年,24岁的孟庆山自部队转业以后,进入廊坊商业局工作,捧了十年“铁饭碗”。在体制内最接近市场的单位中,恰逢国内市场经济加速起步的时间段,孟庆山积累了对于商业发展和市场运行的认知,于是他在1982年辞职下海,加入廊坊东沽港木材公司担任经理,又在1989年独自创业,成为个体户。

这并不是河北人所钟爱的职业路线,但在素有“京津走廊明珠”之称的廊坊稍微显得不那么离经叛道,反而顺理成章。

1999年,孟庆山将创业路线聚焦于味精行业。彼时,我国味精年产量蝉联世界*,也是世界*的味精出口国,孟庆山将全部积蓄投入梅花味精的生产,开启了“味精大王”的漫漫征程。

因为落后了莲花味精一个时代,梅花味精入局时,C端消费品市场上已经聚集了多个老牌味精企业,于是孟庆山将销售范围进行了拓展,除了快速消费品市场,还布局原料出口与B端大客户市场。相比于消费品市场,出口与大客户供应领域对于品牌化的要求相对较低,这对于这朵刚刚绽放的梅花而言,可谓花香不怕巷子深。

世纪初,梅花同样陷入了谣言带来的生存危机。但孟庆山认为,危机,危险与机遇并存。他加入了味精科普大军,在电视、广播、户外、报纸等媒体平台反复强调味精无害。

2006年,梅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竞争力品牌”称号;2007年,梅花以高达千万元的价格与央视《天天饮食》栏目达成合作;2008年,梅花签约倪萍为产品形象代言人。通过一系列品牌建设动作,正式确立了“味精大王”的行业地位。

除了品牌形象的打造,孟庆山还为梅花建立了独特的销售体系,通过与知名品牌建立合作关系,让味精作为工业品牢固地占据了国内的食品工业客户群,这与成立之初就锚定B端市场的策略一脉相承。

经过多年发展,梅花集团成为联合利华、太太乐鸡精、豪吉鸡精、康师傅方便面、洽洽瓜子、贵州老干妈等知名品牌的供应商,大客户、优质客户的销量占到味精总销量的70%,出口产品占到20%,终端产品占比仅10%。

深度绑定大客户,扎根大中城市与海外市场,帮助梅花集团顺利度过了国内味精市场的淘汰赛,成为隐形市场中的隐形巨头。

生产方面,据梅花集团官网,2006年,梅花以年产谷氨酸钠40万吨的规模成为世界*的生产商之一。2008年,梅花引进新天域和鼎晖两家战略投资者,开始切入高附加值的氨基酸领域,谷氨酰胺、苏氨酸产品在年内相继投产;2009年,梅花集团研发中心建成启用,随后陆续投产异亮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等新型氨基酸。

2010年,梅花生物通过借壳五洲明珠成功进入A股市场;2014年4月,梅花的公司证券简称正式变更为“梅花生物”,并定位于主营氨基酸产品的全链条合成生物学公司。

顺利上市后,梅花加快了研发与建厂的步伐。目前,梅花旗下有河北廊坊、内蒙古通辽、新疆五家渠、吉林白城四大生产基地,业务板块为动物营养氨基酸、人类医用氨基酸、食品味觉性状优化产品,2022年上述业务分别为公司贡献营业收入149.1亿元、5.5亿元和101.0亿元。

2017年1月,孟庆山辞任梅花生物董事长,由王爱军接任。据公开资料,王爱军是孟庆山长女,曾分别在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北京大学高层管理研修班进修会计学、管理学,曾任梅花味精总经理,原梅花集团董事、总经理,现任梅花集团董事、总经理。

03 横跨品类,*龙头

在2022年报中,梅花生物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和沉淀,公司形成了动物营养氨基酸、鲜味剂产品及人类医用氨基酸、胶体多糖等多个优势产品为核心的业务结构,以氨基酸为主、兼顾多品类发展。

拆解营收结构后发现,动物营养氨基酸是梅花生物营收中占比最高的品类,这是一种对动物营养类饲料添加剂中使用的氨基酸的统称,而梅花生物主营的赖氨酸和苏氨酸产品,是蛋白质的基础单元,也是畜禽生长的必需氨基酸。这种必须通过外界补充的蛋白类“动物保健品”,也被戏称为“二师兄的蛋白粉”。

2022年,动物营养氨基酸占梅花生物总收入的53%,且以26.2%的增长率成为公司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至此,第二曲线化身集团营收的中流砥柱,梅花生物也顺势完成了从初代“味精大王”到“动物保健品巨头”的转型。

动物营养氨基酸的蓬勃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行业契机。

我国养殖业在发展中曾长期用添加豆粕的饲料,实现补充苏氨酸、赖氨酸两类氨基酸的目标。不过,我国大豆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大豆的进口量是国内产量的近5倍,产需缺口较大。加之近年来国际市场大宗消费品价格波动较大,作为大豆副产品的豆粕面临供给不足、综合成本较高等风险。

基于此,推行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减少豆粕消耗,进而减少大豆进口,已经成为近年来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命题。2021—2023年,农业农村部相继下发的《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等,更是步步深化了对于豆粕减量的指示精神。

其中,《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一降两增”行动目标,即豆粕用量占比持续下降、蛋白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持续增强、优质饲草供给持续增加,要求饲料中的豆粕用量占比每年下降0.5%,从2023年的14.5%下降到2025年的13%。

豆粕减量的趋势,让苏氨酸、赖氨酸成为增量市场,这也成为梅花生物近年来稳定增长与未来保持增长势头的时代背景。

据百川盈孚数据,2023年,我国苏氨酸和赖氨酸的产能分别为127万吨和400万吨,梅花生物的两项产能则分别为30万吨和100万吨,均为国内*,稳居龙头。

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味精业务领域,梅花生物与阜丰集团、宁夏伊品占据行业头部。味精市场的集中度比动物氨基酸更高,百川盈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味精行业的CR3市占率高达88%,梅花生物的味精产能约100万吨,排名行业第二。

更重要的是,尽管味精已被证实为健康调味品,莲花味精在2023年翻红,但味精仍被列为“高污染产品”行列,从市场竞争与政策趋势来看,新企业入场的空间并不大,即使头部企业也很难扩充产能。莲花味精几乎是当前*有望打破“三巨头”格局的变数,而作为莲花味精的“供货商”,梅花味精的头部地位也随之相对稳固。

不过,在连续两年保持高增速后,梅花生物在2023年遭遇业绩下滑的难题。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梅花生物实现营收135.9亿元,同比下降4.4%;净利润14.1亿元,同比下降44.4%。

梅花生物曾在2023半年报中提到,收入减少及净利润下降主要因产品价格下降导致。拳头产品赖氨酸、苏氨酸销量分别同比增长9.7%、4.0%,但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3.0%、24.8%,售价降低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减少,上半年饲料氨基酸产品毛利率同比减少约20%。

味精产品方面,2023年的价格高点出现在1月,据卓创资讯数据,6月底国内味精均价收于8666.7元/吨,较1月下降11.6%。2023年上半年,梅花生物鲜味剂产品(味精)营收同比下降4.1%。

总结来看,动物氨基酸和味精两大产品主流产品利润率下降,导致公司盈利水平下滑。为应对颓势,梅花生物亟须调整营收结构,加速布局医用氨基酸等毛利较高的新业务,以提高公司综合盈利能力。

(来源:梅花生物2022年财报)

正如梅花生物在财报中所示,在黄原胶新产线投产后,2023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加19.3%,均价同比增加28.0%,因此收入同比增加52.9%,毛利率同比增加5.9%。在主营产品均价及毛利率下降时,黄原胶、医药氨基酸等明星产品保证了收入的相对稳定。

或受此影响,梅花生物2023年前三季度的营收与归母净利润两项核心盈利指标,已经相比上半年降幅收窄。

市场趋势千变万化,从“味精大王”转型“动物保健品巨头”后,梅花生物仍在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观潮新消费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