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正在经历一场人事变动大地震。
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第四季度至今,近4个月的时间里,汽车行业共发生了57起人事调整,覆盖新势力车企、传统车企、外资/合资企业以及主流Tier1厂商等。
人事变动仅是表象,从车企频繁人事变动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行业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急躁。在这场百年汽车产业大变革的时代浪潮之下,不管是豪华品牌还是自主品牌,而或是原来的汽车零部件巨头们,都在积极通过人事变革,从而去谋求转型和新的发展。
纵使各有各的调整缘由,但对身处变革中的车企而言,其*目的,不外乎为了赢得留在场上的机会,而这场市场竞争淘汰赛的时间窗口,正在不断缩减。
不过频繁的人事变动,也不一定真就能达到预期效果。钛媒体App梳理发现,大多数频繁进行人事调整的企业,其销量表现都差强人意,或者是新能源转型表现不及预期。
1、新势力:在动荡中谋生存
小鹏汽车开启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涉及多个部门人事变动
1月22日,王凤英主导推动了小鹏汽车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涉及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智能数据、生产制造和产品规划。具体的调整举措是——
原数据智能中心(DIC)负责人黄荣海负责人力资源部门,原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陈丹已从小鹏汽车离职。
前长城汽车总经理张利接替的是退休的蒋平,负责生产制造。
江子杨接替吴蒙,负责产品规划,前者曾在里斯战略担任定位咨询高级顾问。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次调整对智驾部门影响较小,但随着去年8月吴新宙的离开,小鹏汽车智驾部门已经流失了多位高层骨干,尤其是北美团队,包括软件负责人Parixit Aghera、自动驾驶AI负责人刘兰个川都已相继离职。
1月19日,小鹏汽车原美国团队视觉感知负责人王弢也已离职。公开资料显示,王弢曾是自动驾驶明星公司Drive.ai的联合创始人并担任该公司研发与工程总监,博士师从AI大牛吴恩达,也是吴新宙给小鹏自动驾驶挖来的明星大牛之一,负责领导小鹏北美视觉感知团队。
事实上,小鹏汽车近一年来一直处于调整之中,而此次的组织架构调整也只是何小鹏此前所说的“每一步都要走一年”的第二大步。
据不完全统计,在小鹏汽车开启变革至今发生的高管级人事变动包括:
联合创始人夏珩和何涛也都已离开一线管理岗位,退居幕后。
动力总成中心负责人刘明辉离职,由原高级总监顾捷接任。
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吴新宙离职,由小鹏汽车原XNGP负责人李力耘接任。
小鹏财务副总裁吕学庆离职,由原上汽通用五菱首席财务官吴佳铭接任。
造型设计副总裁 Derta Emanoel离职,由小鹏汇天副总裁、总设计师王谭兼管。
原本由何涛负责的供应链和直营销售体系转为副总裁李丰和王桐接管。
品牌和营销负责人李鹏程离职后,由吉利系高管易寒负责,但后者加入小鹏汽车不到一年也已离职,重新回到吉利汽车。
小鹏汽车用户服务与发展中心(UDS)前负责人廖清红离职后,王凤英直接接管。
2024年1月24日,零跑汽车发布声明称,吴保军因劳动合同到期,经董事会决议,公司不再续聘。吴保军近一年来主要负责战略发展和公共事务相关工作,目前该工作由副总裁李腾飞接替负责。
据钛媒体App了解,吴保军为零跑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2020年5月加入零跑汽车,负责公司业务发展、营销、制造以及供应链,此前曾在广州本田、广州标致、广汽丰田、众诚汽车保险等公司任职。
1月25日,吴宝军在社交媒体的一番回应引发了外界关注,其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很遗憾,我不得不离开一手参与创办的零跑汽车,我非常热爱零跑事业,但由于劳动合同到期,公司提出不再续约。”不过,吴宝军目前仍担任董事职务。
不过,吴保军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删除了该条回应。但依然引起了一些媒体的热议,有业内人士认为,“零跑汽车2015年12月成立,而吴保军是在2020年6月加入零跑,也就是在零跑成立四年半之后才加入,怎么能说‘一首参与创办’,这怎么听上去怪怪的?”
公开资料显示,吴保军曾在1月2日以每股33.6港元出售5万股零跑汽车股份,合计168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54万元)。交易完成后,吴保军仍持有零跑汽车1345.65万股股份。
1月初,有消息称蔚来手机负责人尹水军将离职,手机相关业务由蔚来硬件负责人白剑兼任。
随后该消息得到白剑和尹水军双方确认。白剑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将接手机业务,尹水军则回应:“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蔚来手机的支持!蔚来会继续做手机,在白博的带领下做得更好!”
图片来源:尹水军微博截图
据钛媒体App了解,尹水军是在2022年加入蔚来,负责手机业务团队建立和业务落地,其此前曾任美图手机总裁。2023年9月,NIO Phone 正式上市,而仅仅过了四个月,尹水军就宣布离职。
外界猜测,这是蔚来去年11月宣布“三个确保”和“两个提效”后,对手机部门进行组织调整的结果。
不过,蔚来并非要放弃手机业务。据白剑透露,蔚来手机接下来有两个重要发展方向——一是手机和车的结合会更紧密,“座舱和娱乐媒体相关(非安全)的部分会越来越卷,性能和迭代会越来越手机化”;二是将具备自研ISP能力,提升蔚来手机的影像能力。
1月2日,哪吒汽车CEO张勇公开发文检讨称:2023年做得不好,并直指哪吒汽车的营销工作不力:新老产品切换时没有衔接好,节奏乱;
新产品上市定价过高,下半年虽然调整到位了,但丧失了先机;亏损的产品线大幅度调低产量;传播方式老旧,有好的东西说不出去;营销总部集权但管理力度软弱等问题。
张勇的担忧不无道理。2023年全年,哪吒汽车共交付新车12.75万辆,同比下滑16%,只完成销量目标的一半,同时也是新势力品牌中累计销量*下滑的车企。
针对一系列问题,张勇对营销公司进行一番大调整,免去江峰的营销公司常务副总裁职务和李长河的营销公司执行副总裁职务。
与此同时,新任命周江(兼)为营销公司常务副总裁,协助张勇管理山海事业部,负责统筹山海产品线营销工作,承接山海产品线整体销量目标;任命胡恩平为营销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创意与新媒体部总监,负责统筹云河产品线营销工作,分管云河事业部和渠道发展部,承接云河产品线整体销量目标。
张勇表示,自己将兼任营销公司总经理;做好大5座SUV哪吒L的上市以及跨界车EP41的上市;调整现有产品线、升级渠道;营销系统全体起立,重新上岗;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全面改进营销传播以及用户沟通方式。
2、传统车企:一把手亲自带队
上汽:落实三年行动计划,乘用车品牌齐换帅
2023年12月22日,上汽集团宣布重大人事调整——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智己汽车CEO蒋峻、上汽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兼飞凡汽车CEO吴冰升任上汽集团副总裁。
据了解,上汽集团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新赛道创新转型步伐,推动新能源三年行动计划扎实落地,即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要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按照规划,智己计划在未来三年推出4款全新车型,力争在2025年完成整车年销量30万辆,进入全球新能源车企的*阵营;飞凡、荣威、MG将在未来三年发布13款以上新能源产品;上汽乘用车计划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销量占比超过70%。
2024年1月11日,上汽集团宣布,原华域汽车总经理王骏接替吴冰出任上汽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飞凡汽车CEO。
据公开资料,王骏是上汽系“老人”,其工作经历横跨合资品牌上汽大众、自主品牌上汽乘用车(旗下有MG与荣威两个品牌)、上汽集团与上汽系零部件公司等多个领域。
长城:多名高管流失
11月3日,长城汽车CGO李瑞峰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长城汽车于11月1日发布了新的人事任命,具体调整包括:
刘艳钊兼任魏品牌和坦克品牌总经理,主责魏品牌及坦克品牌全面管理工作;
赵永坡将出任哈弗品牌总经理,主责哈弗品牌全面管理工作;
原坦克500的商品总监谷玉坤将担任坦克品牌执行副总经理。
图片来源:李瑞峰微博截图
事实上,在此次调整之前,长城已经流失了多名高管,去年10月,原魏牌CEO陈思英辞任,这也是魏牌自2016年以来更换的第6任CEO,其在长城汽车仅任职八个月,辞任后加入极星科技,担任首席运营官(COO)。
另外,长城哈弗也流失了多名高管,营销执行副总裁乔心昱在2024 年 1月被曝已离职;前长城汽车公关总经理果铁夫入职吉利旗下品牌雷达汽车,担任首席营销官一职;据外界消息,前长城哈弗总经理李晓锐已经低调加入小米汽车。
2023年10月27日,杨青正式出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自2023年3月以来,原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宣布退休后,时任东风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的杨青主持东风集团工作。
杨青接任次月,东风提出“东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8月,东风对自主乘用车新能源事业进行管理体制调整,成立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和东风乘用车制造总部,一体化管理“东风”品牌下的东风风神、东风 eπ、东风纳米三大产品系列品牌的营销、制造工作。
从调整举措不难看出,东风正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相比其他传统车企,东风近年来在新能源上的布局稍显落后。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东风集团销量下滑24.1%,截至 2023年9月,东风汽车集团乘用车累计销售1,230,533辆,同比下滑25.2%。
伴随着杨青的一系列调整,东风自主品牌有了更清晰的布局,即东风乘用车三大品牌面向主流市场,岚图主打高端新能源市场,猛士品牌则担任品牌向上重任。
2023年11月28日,有消息称,奇瑞新能源iCAR CTO单红艳已于2月前左右离职。据公开资料,单红艳于2022年加入奇瑞新能源,负责iCAR品牌的技术开发。单红艳有30余年的汽车从业经验,曾在华晨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担任高管,在新能源汽车开发,项目管理及国际合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同样在11月,合创汽车发布人事任命通知,宣布广汽乘用车前总经理张跃赛出任合创汽车总裁(法定代表人) ,娄巧萍担任财务总监,李志红不再担任公司总裁。
3、外资/合资车企:多位高管换任
2024年1月16日,奥迪公司宣布,约翰内斯·罗切克(Johannes Roscheck)将从2024年4月1日起担任奥迪中国总裁,管理奥迪股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原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Jürgen Unser)在北京工作两年后,将按计划返回德国,准备在大众汽车集团开展新的工作。
据悉,约翰内斯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汽车行业拥有超过25年的财务和生产经验,2017年至2022年间担任奥迪巴西公司首席执行官,负责奥迪在当地的运营,后来曾在匈牙利、美国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担任过其他管理职位,现任奥迪企业控制与财务主管。
2024年1月9日,上汽通用五菱宣布,吕俊成任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阳不再担任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转任公司创新发展与战略委员会主席。
公开资料显示,吕俊成是在2010年进入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曾担任过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经理、总监助理、首席工程师、整车集成总监等职务。2023年起,吕俊成担任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不到一年时间,吕俊成再次升任。
2023年10月8日,一汽-大众宣布重大人事调整——李凤刚将接替孙惠斌,担任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全面负责一汽奥迪在华所有国产及进口车的销售、售后服务、网络及品牌营销工作;孙惠斌将调任中国一汽战略与合作部。
公开资料显示,李凤刚毕业于清华大学,于2003年入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先后担任技术开发部产品工程师、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战略与运营管理总监、东北区总经理、东区总经理、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网络与培训)等职位。
2023年10月18日,宝马集团宣布两项人事任命——原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高翔先生(Sean Green)将出任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邵宾先生将接替前者,出任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
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Jochen Goller)将返回德国总部,升任宝马集团董事,负责客户、品牌及销售。
据悉,高乐先生与高翔先生虽为外籍高管,但曾在多个市场和部门担任管理职位,并且都已在中国工作了约10年时间。
东风旗下各合资品牌也进行了频繁的人事变动。
2023年10月14日,东风本田公司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人事变动。原执行副总经理郑纯楷已退居二线,不再担任东风本田中方一把手,转任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原东风本田副总经理潘建新将升任执行副总经理。
可以看到,东风本田正在进行内部调整和优化,以应对市场挑战和变化。
12月6日,东风日产也发布了人事变动通知——周锋任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高国林不再兼任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继续担任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
在电动化转型上,在高国林执掌东风日产期间,东风日产完成了 Nissan +启辰双品牌战略落地的关键性布局,然而,面对自主牌强势冲击、合资品牌日渐式微的逆境,东风日产要在稳定基本盘的同时向上进击,还需要做得更多,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其在此时进行人事变动。
2023 年 12 月 11 日,沃尔沃汽车宣布现任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潘鹤松将出任沃尔沃汽车亚太区除大中华区以外区域(APeC)商业运营负责人,现任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副总裁于柯鑫(Roger Yu)将出任代理总裁,此人事任命将于2024年1月1日生效。
沃尔沃表示,管理层人事变动核心只有一个,即推动自身在2025年实现电动化转型,完成纯电车型销量占比达到50%的目标。
事实上,这场开年人事大地震不仅发生在车企之间,包括博世、大陆等主流Tier 1厂商也在进行人事调整。
2023年10月31日,大陆集团宣布,自2024年1月1日起,原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大众集团全球客户中心负责人Juergen Brandl将出任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中国区负责人一职,直接向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全球负责人Ismail Dagli汇报,同时向大陆集团中国区总裁汤恩汇报。
2023年10月20日,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对外宣布,现任中国区总裁陈玉东博士将于2024年1月1日任期届满退休,现任博世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博士将接替出任博世中国区总裁。
此外,博世集团旗下*的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正在进行业务架构调整,自2024年1月1日起,重组后的汽车业务将更名为博世智能交通业务。同时,博世智能交通业务中国区董事会将正式成立,统筹管理旗下在华事业部和团队。王伟良将出任博世智能交通业务中国区董事会总裁,同时分管博世智能交通业务中国区工程技术。此外,他还将继续兼任博世动力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博世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和博世汽车系统(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
另外,自2024年1月1日起,原联合电子销售部副总监吴永桥将出任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
在高管及人事变动之外,部分车企和产业链主体也在同步开展裁员行动。极星汽车表示,在“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下,公司计划在全球裁员约45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5%。博世集团在1月宣布将在2026年之前裁员1200人。
事实上,无论是频繁的高管级人事变动,还是公司裁员,对于身处汽车产业链各端的玩家而言,其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业务发展,减少犯错误的机会,以赢得下一场竞赛的入场券。
在这场全行业的淘汰赛中,没有玩家拥有直通卡,在各种战役中取胜获得筹码的*途径。随着这场淘汰赛时间窗口收紧,留给车企们试错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以下为钛媒体App整理近四个月(2023年10月-2024年1月)车圈人事变动调整事件: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