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被选择」的人形机器人

截至目前,与人形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合计发生50余起,融资金额超120亿元。
2024-03-11 10:35 · 微信公众号:DoNews 田小梦

从特斯拉、小米推出各自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CyberOne(铁大),到从OpenAI为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1X投资2350万美元,再到同一赛道的Figure AI完成6.75亿美元融资(参投企业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英伟达、OpenAI和微软等巨头),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

开发者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也再度高涨。能自主思考、决策、行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大模型的最 佳落地场景,人形机器人为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似乎也变得可行。

天眼查投融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与人形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合计发生50余起,融资金额超120亿元。从融资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江苏以及上海,分别拥有19起、10起以及9起。

但为什么人们热衷“人形机器人”?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赵明国教授对DoNews表示,一方面是来自于文化的驱动,另一方面是技术的牵引。

01.人形机器人简史

回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想象过机器人的用处;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成功的创造出“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军用物资,这都为机器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机器人逐渐拟人化、具象化,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形机器人也逐渐进化。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在手稿中绘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 一款人形机器人,并赋予机器人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通过驱动装置,机器人可以挥舞胳膊、可以坐或者站立。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凯佩克(Karel Capek)在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 能机器人》中,将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被当作“机器人”一词的起源。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 一个机器人“ Televox”,装有无线电发报机,但这款机器人不能走动。

1963年,NASA耗资17.5万美金,造出两个“机动多关节假人(Power Driven Articulated Dummy,PDAD)”的机器人,能模拟出 35 种基本的人类动作,以便帮助工程师改良宇航服。

1967年,在“仿人机器人之父”加藤一郎的带领下,早稻田大学启动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于1972年研发出世界上第 一款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能够执行搬运物体等任务,如同一岁半的婴儿。

1986年,本田开发出双足机器人EO, 随后相继推出双足机器人E系列、仿真机器人P系列。2000年,仿真机器人P4——也被称为ASIMO(阿西莫夫)——问世。

人形机器人从萌芽时期过渡到发展时期,在行走和“仿人特征”上有一些进展。

2010年迄今,人形机器人迎来了百发齐放,海外科技企业包括波士顿动力、特斯拉、Engineered Arts、软银等纷纷加入自主研发的队伍中,国内也有优必选、达闼科技、宇树科技等企业。这一时期,提高“智力”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攻研方向。

但目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现状是怎样的?是新的噱头,还是理想即将照进现实?

02.

谁需要人形机器人?

2021年,特斯拉在AI Day的一段“机械舞”,成功引起了人们对Tesla Bot (特斯拉人形双足机器人)的关注。马斯克发文称:“我们已经制造了带轮子的机器人(特斯拉汽车),所以现在我们几乎拥有所有制造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零件。”

一年后,特斯拉带来的却是步履蹒跚的“老朽”—— Optimus(擎天柱),仅演示了打招呼,暴露在外面线路和电池,让围观者感到大失所望。

不可否认的是,2021年Tesla Bot的提出,导致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掀起了一场“龙卷风”。在特斯拉发布Optimus-前,小米提前抢先发布CyberOne(铁大)。2023年,1024小鹏汽车科技日上,小鹏汽车也发布了首 款人形机器人——PX5。

为何汽车企业逐渐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主力军?对此,赵明国表示:“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存在一些相通的地方。”譬如二者都带有摄像头,汽车通过采集到的数据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再赋能于汽车,同样人形机器人通过采集生活中的数据,再反作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再来看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展情况。

2023年1月31日,优必选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同年12月底作为“人形机器人第 一股”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023年2月,智元机器人正式成立,致力于AI和机器人的深度融合,长期投入打造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和生态,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随着多轮融资的完成,智元机器人的估值也水涨船高。在去年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的宇树科技,于近日宣布完成了近10亿元B2轮融资,新投资方包括美团、金石投资、源码,老股东深创投、中网投、容亿、敦鸿和米达钧石跟投。需要一提的是,Unitree H1是国内第 一台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就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这一现象,在赵明国看来,从行业起点到实现商业闭环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变数,虽然目前行业发展有点激进,但环境使然,不顺应局势发展就等于掉队。“站在‘牌桌’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年如果没把公司开出来,也不在一定时间准备的,今天看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然后再起来的,这就属于第二波了。”

就宇树科技决定开拓人形机器人这一举措,宇树科技合伙人陈立对DoNews表示,是顺势而为。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的底层技术架构、知识储备相似度非常高,宇树在四足机器狗领域一直处于全球领 先的第 一梯队,从四足做到人形机器人难度会小很多;另一方面是底层的驱动,去年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快速发展,这对未来科技的推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PC市场的饱和,通用机器人成为未来通用人工智能最后的落地载体。

陈立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释。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的背后逻辑,首先是需要把整个动作捕捉下来标记关节元素点,然后通过关节元素点映射到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再经过仿真器做训练、降噪等步骤后导到人形机器人上,整个过程是半自动化。在AI大模型时代,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把这一套流程学会,加持人形机器人在领活动、关节布置方式、运动能力等方面优势,会发现人形机器人会比传统协作机器人做一件事情简单的多。“人形机器人可以完全匹配人类世界的运动。”

因此,在技术齿轮的转动下,人形机器人变成新突破口、新载体。

03.

人形机器人能走多久?

2024年会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元年吗?

这是机器人企业和投资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对此,陈立坦言称:“如果以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参与到人形机器人赛道去定义,2024年作为元年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以人形机器人应用为标准,2024年作为元年还是有待商榷的,因为人形机器人应用还没有那么快。”

赵明国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受众人群更多的是开发者(科研人员、发烧友等),但其发展的时间成熟度和提供试错体量远远达不到进入家庭的条件。

显然,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来自政策和资本的带动。

2023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

2024年1月,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 先的高端装备体系。3月5日,据央视“两会特别报道”,人形机器人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热门领域。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700亿元。

但能否实现既定目标,还需要人形机器人找到“买单者”。

优必选的股价变动直接反映了资本的态度。截至3月6日收盘,股价录得202.8港元/股新高,涨超88%,成交额达到2.83亿港元,总市值达到近850亿港元。次日,优必选开盘继续昨日涨幅,大涨约60%,但随后大幅回落至跌6%。截至收盘,报204港元/股,当日微涨0.59%。

在商品出售方面,上市前优必选售出超76万台机器人,其中Walker系列仿人形机器人仅在2021年售出1台,2022年售出8台,2023年上半年售出1台。陈立透露,自去年11月份Unitree H1开始对外发售后,截止目前已经卖了几十台,一部分是去了高校研究所去做科研开发,一部分是进入到偏行业级的客户,如电力、汽车、生物医化行业。

除此之外,人形机器人作为高门槛行业,还亟需解决核心技术、降低成本和阶段性人才短缺的问题。

面对接下来或将出现的一波投资热和企业入局,陈立表示,因为投资热度本身代表的是资本市场,包括整个社会层面对技术产品的看好,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资本是逐利的,泡沫化现象在所难免,但整体而言,人形机器人赛道是比较稳健可控的。

“所有的产品都会经历在时机成熟时,涌入很多企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人形机器人也不例外,但这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形成充分竞争,更好地推动产品研发、产品定义、产品推广和销售。”陈立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